本文由《現代遠距離教育》雜志授權發(fā)布 作者:張倩葦、向婭
摘要
關鍵詞:微學習;微學習資源;視覺表征;信息素養(yǎng); “微學習”伴隨現代通訊技術特別是智能手機的發(fā)展應運而生,成為信息時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微學習資源的設計和開發(fā)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當前,國內微學習資源的理論研究重點關注微學習資源的概念界定、資源分類、設計原則和開發(fā)模式等,為微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與應用提供理論參考。但是實證研究普遍缺乏相應的設計理論指導,微學習資源的設計與應用過程不夠嚴謹,所開發(fā)的資源沒有進行評價、反饋、修改完善而直接應用,學習成效的檢驗極少對資源的質量、內容、用戶體驗進行全面的反饋調查。針對這些問題,基于視覺表征和微學習資源的研究成果,根據大學《信息素養(yǎng)》課程教學的需求,設計、開發(fā)并應用體現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以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使學習者獲得深層次的意義學習,幫助學生提升《信息素養(yǎng)》課的學習成效。
一、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設計開發(fā)的基本理念
2004年奧地利學者林德勒(Lindner)提出“微學習”這一概念。他將微學習(Micro-learning)表述為一種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1]。一方面,微學習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通過任何方式進行學習,另一方面,學習者對學習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傾向于微型化,方便利用零散的時間開展即時學習??梢哉f,微學習具有學習時空泛在化、學習內容片段化、學習體驗輕松化等特點,是一種面向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全新學習方式。
微學習資源是指在微型學習過程中,能被學習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學習的人、財、物、信息等,具有微、小、短時性等特征。與傳統的學習資源不同的是,連接互聯網上的微信、微博、博客、QQ、人人網、MSN、Facebook等微媒體上所產生的任何數據和信息用于教育教學上,都可以被稱作微學習資源。
視覺表征是人類基于主觀能動性,將抽象化、概念化的知識以視覺化的方式再現、表達和傳播。視覺表征是知識可視化的具體實踐途徑,具有引起注意、保持注意力、加深記憶、激發(fā)情感、促進學習、支持人們達成共識等功能。
“微學習”雖然歷經十余年的發(fā)展,但對微學習這一概念的認識尚未統一,主要源于這一新型學習形態(tài)具有多維屬性與特征,但微內容(學習資源)和微媒體是微學習的主體已成共識。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研究呈現以下發(fā)展趨勢:一是加強“微學習”多學科多元化的理論基礎的研究,從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認知理論、多媒體認知發(fā)展理論和視覺傳播理論等方面獲得有益的啟示;二是加強微學習資源設計規(guī)范標準研究,充分考慮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把微學習資源的內容設計及交互活動的設計建立在理論指導、實踐經驗、案例分析上。三是視覺表征是知識可視化的核心內容。知識呈現更注重知識的“符號意義”與視覺媒體的結合。研究視覺表征在知識傳遞和建構中的價值與機制,并與微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相結合,利用視覺符號的結構、形式和意義,使學習者獲得深層次的意義學習。
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視覺表征形式,協調視覺、聽覺、知覺等多種認知方式,促進知識的創(chuàng)新、傳播和共享。
(一)微學習資源設計開發(fā)的理論基礎
聯通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個人的學習,而是眾多個人學習相互融匯成為一個個學習網絡,這些網絡又構成更大的學習網絡。聯通主義作為一種面向網絡時代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在知識網絡結構中一種關系和節(jié)點的重構和建立。微學習的發(fā)展與數字時代的學習理論即聯通主義學習觀的興起有著密切聯系,聯通主義學習觀所表達的分布式知識交互及在社會網絡關系中學習等理念對于微學習都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義(祝智庭,張浩,顧小清,2008)[2]。在微學習過程中,微內容以知識片段形式呈現,學習者需要對微學習內容進行結構化聯結和重組,聯通主義者所倡導的“聯結和再造能力”正是微學習能力的核心組件。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學生同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的四大要素或屬性(Merrill,1991)50[3]。微學習注重的正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過程。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獨特的學習需求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以合適的學習進度進行微學習,并在一定的學習共同體中通過交互和協作完成各自的意義建構。可見,建構主義學習觀對微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和利用都具有指導意義。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發(fā)生在真實情境中的。知識具有情境性,存在于學習者的活動中,真實情境促使個體通過協作和互動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習者需要在情境中實現知識的獲取和應用(Brown,Collins, & Duguid,1989[4];Greeno,2006[5])。情境認知理論的啟示是,微學習資源的設計應包含豐富的以情境問題為核心組織的學習知識。針對特定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學習內容,而且能夠引起學習者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將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新的情境中。
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邁耶(2006)[6]提出,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設計的多媒體信息比沒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設計的多媒體信息更可能產生有意義學習。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假定:人類信息加工系統包括視覺/圖像加工和聽覺/言語加工雙通道;每個通道的加工能力都是有限的;主動的學習要求對學習過程中各種認知加工過程進行協調。微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應考慮學習者的認知容量、認知負荷和有限的認知資源分配的問題。學習者的認知加工容量是有限的,資源內容應小而精。良好的資源設計和呈現方式,能將學習者的外部認知負荷減少到最小。
(二)微學習資源的分類
艾奇諾夫和拉圖塔(Aitchanov & Latuta,2013)認為微學習資源可以從知識、學習者和可視化進行分類[7]。從知識類型來看,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知道是什么的事實知識),程序性知識(知道怎么樣的過程知識),經驗性知識(知道為什么的知識),定位性知識(知道在哪兒獲得知識,即知識源),個人知識(專家的知識)五種類型。從學習者類型來看,必須考慮學習者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所在團體以及學習者的認知風格、知識背景等因素,為知識遷移尋求最合適的可視化方法。從可視化類型來看,包括思維導圖、圖表、圖片、知識地圖、物理實體、交互可視化和故事繪。每一種可視化類型都有其優(yōu)勢和劣勢,在設計時應根據每種可視化類型的特點加以選擇。例如,思維導圖有助于快速呈現觀點,圖表能指明事物之間的功能和關系,圖片能吸引注意力、激發(fā)情感和提高記憶力。
(三)微學習資源的設計原則
根據珍妮特(Janet,2011)[8]以及沙普爾斯、科利特和韋斯特曼馬科特(Sharpies,Corlett & Westma-c0tt,2013)[9]的研究成果,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1)內容針對性原則。設計應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資源,這些資源應是相關的、可信的、完整的,避免產生誤解。(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設計者需了解學習者的多樣性,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學習風格和知識背景進行設計。微學習資源應激發(fā)學習者思考,鼓勵學習者對知識進行加工、提煉。(3)知識點微型化原則。微學習資源應符合學習時間和學習場所不固定的學習需求,以利學習者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開展學習。微學習資源以獨立的、單個知識點為單元進行組織,具有時間短、微型化的特點。(4)多媒體認知原則。微學習資源的呈現應將語言、圖片和文字相結合,即將講授和配有解說的圖片文字交替出現,使學習者充分運用視、聽覺通道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結來深層加工視覺表征材料,有助于學習者理解所傳遞的內容。(5)問題性原則。微學習資源應引發(fā)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關注,通過問題的提出和導人激發(fā)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思考和認識。
(四)微學習資源的開發(fā)策略
開發(fā)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時,斯庫南布(Schoonenboom,2014)[w]認為可采用如下策略:一是資源整合策略。資源具有文本、圖表、實體三維屬性。資源開發(fā)時,可以考慮資源分類,采用一種類型,或者兩種及以上類型的資源進行組合。二是視覺表征策略。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視覺表征資源從一維、二維發(fā)展到三維,形成意義豐富的類目。開發(fā)時應考慮視覺資源的相似性。首先通過資源編碼、設定目標對資源進行圖形構建;其次進行資源開發(fā),根據使用情況進行添加、刪除并修改完善。三是可視化分析策略。提供資源概覽視圖,可自動從當前視圖跳轉到另一視圖。在資源之間實現相互鏈接,以便隨時查看分享。通過梳理可同時在不同視圖中顯示同一資源的相關信息。四是分布式認知策略。將資源結構和難以表達的知識,以抽象的形式進行描述,向學生展示如何處理信息和資源。使用多種視覺表征手段,如視覺形式、運動、位置和隱喻等,以提升注意力。
(五)微學習資源的開發(fā)模式
微學習資源開發(fā)模式(見圖1),一般分為前期分析、資源結構設計、資源具體開發(fā)、資源測試與評價四個階段,通過不斷地反饋與修正,循環(huán)反復,逐步完善。前期分析包括學習需求分析、硬件環(huán)境分析。資源結構設計主要包括整體架構、界面設計、資源呈現、視覺表征等方面的內容。資源開發(fā)階段,將針對具體要求進行媒體資源素材的準備與制作,同時完成對資源的整體設計開發(fā)。資源整合時,應遵循教與學原理,使資源間的銜接更加合理。學習資源設計、制作、實施后,需對其效果做出評價,根據反饋進行后續(xù)改善,同時也可以為以后的資源建設提供豐富的經驗。
(六)微學習資源的應用模式 微學習資源的應用主要參考雷蒙(Remo,2005)的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的應用過程,分為發(fā)送者、媒體和接收者三部分[11]。首先將開發(fā)好的資源向學習者進行推送,學習者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如果學習者在知識提取過程中出現誤解和疑問,就要考慮修改微學習資源,修改完善后再次發(fā)送。發(fā)送者、媒體和接收者這三部分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循環(huán)的整體。具體如圖2所示。
二、以《信息素養(yǎng)》課為例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的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以華南師范大學選修《信息素養(yǎng)》通識課程的二年級和三年級本科生為對象,共58人,分別來自漢語言文學、編輯出版學、公共管理、經濟管理、財務管理、工商管理、社會體育、化學、光電、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專業(yè)。研究持續(xù)一學期,時間為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一)微學習資源應用的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單組前后測實驗法。研究假設是: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的應用能提高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學習成效。自變量:X=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因變量:Y=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學習成效,主要包括客觀的學習成績(包括平時測驗成績、前后測成績等)和主觀的學習收獲(包括學習滿足感、成就、偏好等)以及微學習資源的使用情況、滿意度及建議等。控制變量:教師課堂講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自控能力。
(二)微學習資源的設計
《信息素養(yǎng)》課程教學內容共11個專題。研究者選擇其中6個專題(如何確定研究選題、如何確定信息需求、構建檢索策略、中文數據庫的檢索、外文數據庫的檢索、文獻剽竊與引用)設計開發(fā)微學習資源。微學習資源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主要用于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在線答疑,并及時提供輔導和幫助。
(三)微學習資源的開發(fā)
結合學習者實際需求、軟硬件環(huán)境及教學需要,分別開發(fā)6個專題的微學習資源。選取合適的主題和知識點,對資源的內容選取、呈現方式、視覺效果、使用方式進行設計與開發(fā)。每個主題的微學習資源開發(fā)出來后,都邀請學科專家1人、課程教師2人及同行3人進行兩輪評價。第一輪反饋意見及修改方法總結如表1所示:
針對第一輪的反饋意見,對已開發(fā)的微學習資源進行修改和完善,隨后請專家、教師和同行進行評價,第二輪反饋及修改意見如表2所示。
(四)微學習資源的應用
首先,教師根據教學進度按專題推送資源。其次,利用QQ群和Moodle平臺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支持和輔導。再次,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造,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第四,提供配套練習任務,學生完成相應的配套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提取。第五,學生在知識提取過程中出現障礙、產生誤解或疑問,教師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答疑解惑。第六,記錄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反饋信息,再進行修改完善。最后收集實驗數據。
(五)微學習資源的應用效果評價
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分別看完6個主題的微學習資源并完成配套練習,然后教師按照評價標準進行評分,以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對實驗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對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的內容、表現形式和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
三、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研究結果與分析
實驗數據的收集主要包括學生前后測成績和平時成績、微學習資源的學生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面。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學生信息素養(yǎng)顯著提高
通過分析學生信息素養(yǎng)課程前后測成績及6次平時成績,檢驗其學習成效。表3為前后測成績對比結果,前測成績的平均值為49.67,后測成績的平均值為77.11,表明學生成績有顯著提高。其中前后測成對樣本T檢驗結果,平均數差異檢驗t=19.00,P=0.000<>
表4為六次平時成績的描述統計,最低分為80,最高分為95,均值約為90分,表示學生對微學習資源內容掌握水平優(yōu)良。
對6個主題的平時成績與學習成效(平時總成績)的相關矩陣的分析表明,“確定信息需求”、“構建檢索策略”、“中文數據庫檢索”和“外文數據庫檢索”的相關系數均達0.01顯著水平,呈顯著相關,“確定研究選題”與學習成效的相關系數呈低度相關(見表5)。
(二)微學習資源對學生學習的幫助 關于微學習資源對學生的幫助,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認為6大主題的微學習資源對學習都有較大幫助。除《主題1》稍低外,其它5個主題的平均數都在4.16以上,其中構建檢索策略、中文數據庫檢索、Springer數據庫檢索的均值在4.5左右,表明學生對微學習資源幫助程度的認同度比較高(見表6)。
關于微學習資源對學習的益處,學生普遍認同其可反復觀看、提供學習輔助材料、改變播放進度,還可提升信息檢索能力、學會正確引用文獻、幫助更高效率完成練習等好處,但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等方面有待加強(見表7)。
(三)微學習資源設計得到認可
從參與本課程學習的學生中隨機抽取21名訪談對象,其中,男生10人,女生11人,專業(yè)涉及面廣,具有代表性。關于微學習資源的內容設計,學生認為:研究者開發(fā)的微學習資源內容清晰,講解比較簡潔,滿足實際學習需求。例如,對主題4《中文數據庫檢索》的評價是,該主題內容實用性強,詳細介紹操作過程,實例比較詳細,步驟比較清晰,對實際操作幫助很大,視頻內容很全面,方便完成課后練習;幫助提升自身的學術文獻檢索,支持隨時隨地反復學習。學生建議微學習資源內容應該與課堂教學內容互為補充,有些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如如何確定研究選題,可以講解得更詳細,多舉實例講解,對一些重點難點內容加以標注。此外,學生建議開發(fā)如下四個主題微學習資源供輔助學習:①論文的寫作及論文格式排版問題;②專利檢索與專利申請;③各種數據庫的使用方法和步驟;④各學科專業(yè)數據庫、期刊簡介,分學科介紹。這些建議將為后續(xù)的資源設計和開發(fā)提供參考依據。
關于微學習資源的視覺表征設計,概念圖的使用有助于厘清知識脈絡,表明知識間的聯系,希望概念圖可以更具體一些。資源中的字體、顏色、圖形、圖畫的設置較合理,符合視覺習慣,可以滿足學習需要。學生建議界面可以再美觀點,適當增加動畫數量。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以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課程教學為例,開展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和應用研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研究結論如下:
1.從理論上,完善了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的設計原則和開發(fā)策略,為微學習資源設計開發(fā)提供理論指導。在方法論上特別關注對微學習資源的評價、反饋、修改和完善,師生互動、在線輔導答疑及時跟進,關注學習者學習體驗,注重理論指導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2.從實證上,研究表明基于視覺表征的微學習資源可作為課前預習或課后補充材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信息素養(yǎng)。學生在信息需求(含選題)、信息取用(文獻檢索的方法與技巧、中外文專業(yè)數據庫的利用)、信息利用與論文寫作(文獻綜述的撰寫)、信息倫理道德(避免剽竊與規(guī)范引用文獻)這幾方面的素養(yǎng)都有顯著提升,為其學術能力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研究建議
由于本研究僅在一門課中開展,實驗樣本有限可能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能否推廣還有待擴大實驗樣本和實驗范圍進一步研究。另外,由于受財力物力的限制,微視頻的制作設備不夠先進,使得微視頻的畫面質量和聲音效果不是特別滿意,還有待改進。研究建議如下:
1.制作更多與《信息素養(yǎng)》課程內容相關的微視頻資源。微視頻內容應該與課堂內容互為補充,最好強調重點內容,深化理解??偨Y學習重點,方便記筆記。知識點應詳細展開,內容更詳細一些,增加其它主題的視頻。內容應通俗易懂,多一些具體操作,多用案例解釋,增強實用性。
2.提高微視頻畫面質量與聲音效果,控制時間長度。微視頻需要高清,盡量采用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制作,增強畫面的質感,提高麥克風的音質,解說應當吐字清晰、連貫,保證畫面質量和聲音效果。微視頻的時長控制在3-5分鐘左右,便于學生移動學習,滿足碎片化學習的需求。
五、結語
微學習是一種面向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全新學習方式,微學習資源為大學生開展移動學習提供了資源保障。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和移動學習發(fā)展的要求,大學教學應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探索如何滿足大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新的需求,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效,有助于構建新的學習價值觀,促進終身學習,推動移動學習的發(fā)展。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3年重點項目(編號:113)“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與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4年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4JGXM-MS14)“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以任務為導向培養(yǎng)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倩葦,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向婭,中山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