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平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自從做了家長之后,就需要經(jīng)常面對熊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 比如,孩子哭鬧著不想上幼兒園; 孩子因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發(fā)脾氣; 哥哥和妹妹隔三差五就吵點小架…… 怎么辦?當孩子生氣了、傷心了、害怕了、煩躁了,或者因不明原因而哇哇大哭時,家長該怎么回應(yīng)和處理?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場景: 5歲小男孩哭著走過來對爸爸說:“xx搶了我的玩具,不給我了。” 爸爸說:“哭什么哭?是你的玩具,你去搶回來??!” 7歲小女孩養(yǎng)的小金魚死掉了,小女孩傷心地哭。 媽媽說:“這有什么好哭的,不就是條小金魚嗎?” 媽媽要出門上班了,4歲小女孩大哭著不讓媽媽走,爸爸走過來說:“寶貝,別哭了,爸爸給你講故事吧!” 我們可能會認為,孩子開心快樂最重要,而負面情緒對孩子是有害的、有毒的,所以當孩子出現(xiàn)了負面情緒,我們要么對孩子的情緒不理不睬,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如場景1);要么認為孩子的情緒是小題大做,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如場景2);要么想辦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想讓孩子趕快停止哭鬧(如場景3)……當我們?nèi)绱嘶貞?yīng)孩子的負面情緒,實際上是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在上面三個場景中,孩子的真正感受是委屈,是傷心,是依戀,但我們沒有看到孩子哭泣背后的真正情緒,或者有時候是不愿意去看,我們僅僅希望孩子遠離這種“有害”的負面情緒,所以采取忽視模式來回應(yīng)孩子,那么,孩子將會從中學習到: 我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是不恰當?shù)?,是沒有根據(jù)的。我的判斷是錯誤的,我不能相信自己的內(nèi)心。 我們有時還看到這樣的場景: 公園里,5歲男孩哭鬧著不想回家,媽媽對孩子大吼:“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再賴著不走,小心我揍你??!”孩子如果再鬧,啪啪兩巴掌就下去了。 3歲女孩不想睡覺,鬧著還想玩一會兒,奶奶嚇唬孩子說:“你再不睡覺,一會兒大灰狼就來了把你抓走?。 ?/span> 9歲男孩因為輸?shù)袅吮荣惗奁?,爸爸訓斥孩子:“輸就輸了,哭什么哭?還像個男子漢嗎?” 在上面三個場景中,父母不僅忽視和否認孩子的情緒,而且他們還因為孩子宣泄情緒而打罵、威脅、斥責孩子,這種回應(yīng)模式實際上是在反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當我們采取反對模式來回應(yīng)孩子,孩子將會從中學習: 我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我的判斷是錯誤的,我不能相信自己的內(nèi)心。(同忽視模式) 宣泄情緒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它會給我?guī)頀仐?、恐懼和痛苦?/span> 當孩子出現(xiàn)負面情緒時,如果我們用忽視或者反對的方式來回應(yīng)孩子,他們的自尊心會受到挫折,長大后在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方面就會有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受到限制。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去體驗自己的情緒并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情緒,那么當孩子長大后面對生命的挑戰(zhàn)就會準備不足。 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回應(yīng)孩子的負面情緒呢?美國一項研究對上百個家庭進行了追蹤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一種回應(yīng)模式會對孩子將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非常積極的影響,那就是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輔導,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這項研究表明,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相比沒有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更善于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與別人相處更融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學習方面表現(xiàn)也更優(yōu)秀。也就是說,受過情緒輔導的孩子情緒智力發(fā)展得更好,情商更高。 那么,父母要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輔導,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呢?父母可以遵循下面5步。 第一步:覺察自己的情緒。 情緒本身并沒有對錯,所有的情緒,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實的,都是可以接納的。假如孩子做了一件事情,讓你感覺氣瘋了,那么你有這種非常生氣的情緒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父母也是人,不是神,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做真實的自己,并不需要刻意去掩飾自己的憤怒。 我們需要覺察的是我們情緒的產(chǎn)生和變化,因為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發(fā)火,可能情緒產(chǎn)生的真正源頭并不是孩子犯了錯誤,而是我們自己由于身體疲憊、睡眠不足、工作不順心或者與家人發(fā)生爭吵等其他原因,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去覺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就會不斷積累,而情緒都是需要出口的,最后就可能會宣泄到孩子身上。 比如,孩子寫作業(yè)磨蹭,可能媽媽昨天心情超好,就比較能寬容孩子,今天因為在公司受到領(lǐng)導批評而心情不好,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對孩子發(fā)火了。 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不僅會傷害我們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會讓孩子感到困惑,甚至受到傷害。所以父母要有覺察自己情緒的意識,要努力分清和識別出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二步: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向孩子表達我們的真實感受,比如我們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關(guān)鍵是你如何表達,你的表達方式是不是恰當,會不會破壞你和孩子的關(guān)系。 如果你知道自己很生氣,但能夠理性地和孩子說話,以尊重孩子的態(tài)度,告訴孩子你的想法和感受,并傾聽孩子的回應(yīng),那么就可以繼續(xù)和孩子交談。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非常憤怒,根本沒有辦法冷靜思考,甚至覺得自己馬上就會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或者做出傷害孩子的事情,比如罵孩子和打孩子,那么就必須對自己喊暫停,等情緒平復時再與孩子討論。 在如何進行情緒管理方面,我們可以學習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情緒的ABC理論告訴我們,事情本身只是引發(fā)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而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和評價,才是導致我們情緒和行為的直接原因。所以,同一件事情,換個角度看問題,你的想法就改變了,隨之你的情緒和行為也就會改變。 比如,當孩子爬上窗臺或者桌子時,如果你認為孩子就是故意和你對著干,那么你就會很生氣??墒?,如果你意識到孩子正處于空間的敏感期,他是在進行空間的探索,那么你就不會那么生氣,而是能理解孩子爬高的做法,提供相應(yīng)的保護措施,而不是對孩子發(fā)火。所以同樣是孩子爬高這件事,因為你的想法變了,你的情緒和行為就不一樣了。 當然,如果萬一我們的情緒失控,對孩子發(fā)脾氣了,事后我們往往會感到后悔,那么我們要及時對孩子說“對不起”,彌補我們的錯誤。我們知道,孩子一般都渴望父母的親近和溫暖,他們是會寬容地給父母第二次機會,甚至無數(shù)個第二次機會的。 第三步:覺察孩子的情緒。 跟所有人一樣,孩子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盡管有時候他們不能清晰地表達出這些原因。 最近一段時間女兒總是要求晚上我陪她一起刷牙,如果不陪她,她就會鬧情緒。為什么呢?我想她的行為背后一定有需求,回想我最近陪伴她的時間只有晚上下班回家到睡覺之間兩個小時,早上因為要送兒子上學,往往她還沒睡醒我就出門了,所以大概她覺得和我一起刷牙會感到和媽媽共同做事的親密吧。但是一個4歲的孩子不可能告訴你說:“媽媽,因為你陪我的時間少,我感到很失落?!钡浜芸赡芫褪撬母惺堋?/p> 孩子有一些行為都是階段性的,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那么準確地覺察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因為孩子的情緒有時候是間接表達的,所以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為了什么看似不合理的事情生氣或者哭鬧,我們需要退一步看看他們整體的生活狀況,可能就更能理解孩子,幫孩子解決問題。 其實,孩子鬧情緒的時刻正是我們和孩子親近的機會,孩子會因為我們的理解知道我們是他的同盟軍,這樣我們和孩子的關(guān)系就會更親密。 第四步:以同理心去傾聽并接納孩子的感受。 同理心是指以設(shè)身處地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的心理感受。同理心是情緒輔導的基礎(chǔ)。 從繁體字的聽字“聽”可以看到,傾聽需要用到“王者的耳朵”,還有“十個目”和“一顆心”。當我們傾聽時,除了專注地用耳朵聽孩子的訴說,還需要用眼睛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臉部表情、手勢等,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用自己的心真正地去感覺孩子的感受。 然后我們需要用表示理解的語言反映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這也叫反映式傾聽。 當我們幫孩子描述情緒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孩子把一種無形的、恐慌的、不舒服的感覺轉(zhuǎn)換成一些可以被定義的東西。孩子也由此了解到,憤怒、傷心、害怕等情緒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的經(jīng)歷,而且是可以處理的。 研究表明,當我們用具體的詞匯描述情緒時,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安撫的效果,能幫助孩子從讓他不安的事情中較快地恢復過來。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發(fā)展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匯,除了我們常見的高興、生氣、傷心、害怕等詞匯外,其實還有許多詞匯是描述感受的,我們用的詞匯越能準確地表達感受就越好。比如,當孩子表現(xiàn)出生氣的時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憤怒、混亂、妒忌、著急、委屈、氣餒、挫折、尷尬、不公平、被忽略、無能為力,等等;當孩子表現(xiàn)出難過的時候,他真正的感受可能是受到傷害、被排斥、被拒絕、空虛、無聊、失望、沮喪、能力不足,等等。 第五步:設(shè)立規(guī)范并幫孩子解決問題。 當我們花時間傾聽孩子的訴說并幫助孩子了解和描述他的情緒之后,很自然地就會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 重要的一點是要設(shè)立規(guī)范。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的所有感受、情緒和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們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設(shè)立規(guī)范。 比如,當孩子受到挫折后,可能會用不恰當?shù)姆绞奖磉_負面情緒,如摔東西、打別人、罵別人等。當我們了解了孩子這種行為背后的情緒并幫孩子描述他的感覺后,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有些行為是不恰當?shù)?,是不被容忍的?/p> 面對孩子不恰當?shù)男袨?,家長要如何做呢?有些家長會用打罵等方式來懲罰孩子,但問題在于,打孩子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見效,因為孩子會為了避免皮肉之痛而順從。但從長遠來看,打孩子一點效果都沒有,而且常常會造成反效果,比如孩子被打之后會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會怨恨父母,會更多地想要報復而不是改善自己,或者他們會“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避免在犯錯時被逮到。打孩子也會成為孩子示范的例子,研究發(fā)現(xiàn),小時候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后攻擊性更強。 我們可以運用其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懲罰來對孩子進行管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溫和而堅定”。溫和就是要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就是尊重孩子,堅定并不是懲罰、說教,也不是其他形式的控制,而是我們內(nèi)心有原則有底線,制定的規(guī)范就要貫徹執(zhí)行。 最后,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在很多情況下,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了接納,他的感覺好了,他自己就會恢復理性思維,這時候我們可以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 其實,家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練習和分享我們彼此感受的地方,家是情感流動的場所。當孩子出現(xiàn)負面情緒時,我們不忽視也不反對孩子的表現(xiàn),而是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同時利用這些時刻與孩子建立更加密切的關(guān)系。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就好像運動教練一樣,需要我們付出耐心,與孩子交流并提供指導,而這,將關(guān)系著他們未來一生的情感幸福。 歡迎隨手點贊并分享到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