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迎著多情的春雨盛開。古往今來,桃花在詩人筆下,可謂絢麗多姿,褒貶紛呈。 把桃花喻作戀人美容的當推唐代崔護。 他曾寫詩一首: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據(jù)載,少年的崔護于清明節(jié)踏青獨游,偶遇一村姑。兩人幾回啟齒欲言,卻又含羞而止。第二年清明節(jié),崔護去尋找那村姑,但桃花朵朵,景物依舊,卻不見佳人。崔護惆悵不已,于是寫了上面那首詩。
中唐著名詩人劉禹錫,吟詠桃花,別出心裁。詩人被貶朗州,一去十年后奉召回京,觀玄都觀桃花,觸景生情,揮筆在墻上題詩一首: 《贈看花諸君子》: 紫面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有詩人謂桃花輕薄的。 杜甫有詩云: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詩中“輕薄桃花”既是借物比人,又是托物諷人。
明人豐坊也有也有詩罵桃花輕?。?BR>開時不記春有記,落時偏道風聲惡。 東風吹樹無日休,自是桃花太輕薄。
唐李商隱干脆把桃花說成是“得意負心”的象征。 他有一首詩云: 無賴夭桃面,平明雪井東。 春風為開了,卻擬笑春風。
然而,也有不少詩人對桃花表示向往的。 白居易的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處覓,不知轉入此中來。
一詩即是。陶淵明則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寫了一個世外桃園——桃花源。文中描述了詩人在桃花源那種“怡然自樂”的情景和詩人憧憬的“秋熟靡王稅”的生活。
宋末詩人謝枋得寫過一首《慶全庵桃花》詩: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詩人看了慶全庵的桃花后,沒有遣責桃花的“隨水流”,而別具匠心地把慶全庵比擬做桃花源。意在表達詩人對“桃花源”的向往。
世界漢詩協(xié)會朱光潛/鈴歌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