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guān)于“尊禮重信”(上) 顧炎武先生所揭橥的春秋戰(zhàn)國之間的第一個顯著不同是:對“禮”和“信”的尊重與否。
何為禮,何為信?兩者之間又是怎樣的關(guān)系?舉例之前,我們且咬文嚼字先。
所謂“禮”,是關(guān)于社會行為的法則、規(guī)范和儀式的總稱。《說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薄盾髯印ざY論》曰:“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
“禮”的起源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氏族要進行崇拜祭祀,氏族內(nèi)部要進行各種分工,要分配生產(chǎn)資料生活資料,氏族要同外部其他氏族進行各種聯(lián)系,等等。這些所有的社會活動,如何開始,如何結(jié)束,如何進行,都必須有一套為大家共同遵循的規(guī)范和儀式。這種原始的規(guī)范儀式到了階級社會,則一步步地被嚴格化,法律化,制度化了,于是也就上升到了所謂的“禮”。
“禮”在其產(chǎn)生之后,被廣泛地應(yīng)用于社會生活之中。進入文明社會,社會分工日益細致,社會生活也日益復(fù)雜多樣,脫胎于野蠻社會雛形的“禮”也隨之不斷地擴大范圍,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套上包括家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制度,下包括人們?nèi)粘F鹁右率匙⌒?,涵蓋整個社會生活的制度?!岸Y”已經(jīng)體系化、制度化、法律化了,已經(jīng)成為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控制系統(tǒng),成為進行管理進行統(tǒng)治的一種理論體系,于是乎我們又稱之為“禮制”。
關(guān)于禮制的產(chǎn)生時間,“尚矣”。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禮制是伴隨著文明社會(亦即階級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的,商有商禮,夏有夏禮。還有的學(xué)者認為,早在虞舜時代,便已經(jīng)有了“虞禮”。
“禮”和“禮制”,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樣說并不是否認其他文明的社會行為社會意識中,也有一些“法則”、“規(guī)范”和“儀式”的存在。在其他文明中,當(dāng)然也存在著近似于中國的“禮”的一些內(nèi)容,但是,像我們中國這樣,把“禮”廣泛地應(yīng)用于一切社會意識社會行為之中的,卻是僅此一家,別無分店。
記得小說《斯巴達克斯》的開頭講道,大貴族克拉蘇為了治好自己的皮膚病,獨自出資在羅馬角斗場舉行一場空前規(guī)模的角斗,邀請全羅馬的人免費觀看。一個美麗的女人湊到克拉蘇的座位旁(她就是范萊莉婭呀,她后來愛上了角斗士斯巴達克斯,成為斯巴達克斯的情人)。范萊莉婭從克拉蘇的那件華貴的用中國絲綢縫制的長袍邊上抽出了一根絲,同時說道:“也讓別人分享一下你的富貴吧!”
《天方夜譚》里也講,阿拉丁在向公主求婚的時候,送給阿里發(fā)一套華貴的衣服,這是阿里發(fā)從來沒穿過的最華麗的長袍。阿拉丁還許諾,要給公主建一座舉世無雙的宮殿。阿拉丁在“神燈”的幫助下,一夜之間,就在皇宮前面那片廣闊平坦的空地上,把宮殿給建成了。書中說道:
“第二天清晨,阿里發(fā)醒來后,便起身推開窗子。他一眼便望見皇宮對面那幢宏偉壯麗的宮殿。為證實自己不是在夢中,他揉一揉眼睛,再次仔細觀察。最后,他確信那的確是一幢非常富麗堂皇的大建筑物。而當(dāng)他看到鋪在兩座宮殿之間的,絕無僅有的用純金編織成的地毯時,簡直驚得目瞪口呆。”
呵呵,從這兩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羅馬,在古代阿拉伯,像中國這樣嚴格規(guī)范化的“禮”和“禮制”,是根本沒有的。從虞夏時期產(chǎn)生、發(fā)展、形成的一套成熟的禮制,經(jīng)過五千年的傳承,形成了我中華悠久的禮儀文明史,也使我中華民族因此而贏得了“禮義之邦”的美譽。
禮制在中國產(chǎn)生得早,一直應(yīng)用到清朝滅亡(其實直到今日,還在影響著我們)。顧炎武先生所說的“禮”,其實是專指西周的“周禮”。中國的“禮”發(fā)展到西周時,大為完備。據(jù)《禮經(jīng)》所述,西周時候的禮,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這就是所謂的“五禮”——“吉、兇、賓、軍、嘉”。
吉禮,是應(yīng)用于祭祀慶典的禮?!蹲笫蟼鳌吩疲骸皣笫拢肱c戎?!薄抖Y記·祭統(tǒng)》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奔漓胱嫦壬窆硖斓厣酱?,乃是家國頭等大事,因此被列為五禮之首。
兇禮,主要應(yīng)用于喪葬,貴族死了,怎樣哭怎樣臨,怎樣葬怎樣埋,喪葬用什么等級,親屬穿什么服色,都有嚴格規(guī)定。此外,對饑饉兵燹等天災(zāi)人禍的哀吊,也屬于兇禮的范疇內(nèi)。
賓禮,應(yīng)用于朝聘會盟。諸侯覲見天子曰朝,派卿大夫去見天子曰聘,諸侯之間也經(jīng)常的聚會盟誓。這些類似于后世外交活動的行為,都要應(yīng)用賓禮。
軍禮,應(yīng)用于興師動眾,如登人、校閱、出師、列陣、凱旋、獻捷、獻俘等軍事活動。由于古代的田獵其實質(zhì)是軍事演練,因此,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也都應(yīng)用軍禮。
嘉禮,應(yīng)用于婚冠宴飲等日常生活。通婚有婚禮,戴冠、及笄有冠禮,宴飲時“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xiāng)飲之禮”(《漢書·禮樂志》)。
據(jù)《周禮》記載,在行五禮時,同時要演奏不同的樂章,“周公制禮作樂”。每一級如何行禮如何奏樂,都有嚴格規(guī)定,廣泛應(yīng)用于社會生活之中。
我們再看“信”?!墩f文》云:“信,誠也,從人言?!庇衷疲骸罢\,信也。”《說文》用誠信二字互訓(xùn),表示誠即是信,信即是誠。誠與信結(jié)合起來,就是誠信,就是所謂“人言為信”,“言而有信”。以信字為根,能構(gòu)成的詞則有信義,信任,信用,忠信,等等,其所表示的,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
禮與信,是一種互為因果互為表里的關(guān)系。如果把“禮”視作是一種外在行為的話,那么“信”則是一種內(nèi)在的理念?!白鸲Y”,必然“重信”,反之亦然。
四,關(guān)于“尊禮重信”(中) 《詩》云“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周代的禮樂制度,到西周后期,已經(jīng)開始被破壞,并終于導(dǎo)致了西周的滅亡。到春秋時期,“周禮”僅存其名,僅僅是借助于歷史的慣性,稍存皮毛而已。到了戰(zhàn)國,與春秋所區(qū)別的,不過是由“名存實亡”變?yōu)椤懊麑崜?jù)喪”吧了。
禮與信在春秋時期盡管是僅存其名吧,正人君子們總是要用它來裝點門面的,最著名的就是齊桓晉文了。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尊禮重信,為人所稱道。齊桓公與魯莊公會于柯,曹沫登壇執(zhí)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求桓公歸還以前所侵占的魯國的國土,齊桓公當(dāng)時被迫答應(yīng),過后欲反悔。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庇谑?,齊桓公實踐了許諾,將以前侵占的魯國土地,全部割返給魯國。
齊桓公討伐山戎援救燕國,燕國君主燕莊公為了表示謝意,依依不舍,送行時送出了燕界,進入齊境。齊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于燕?!庇谑窍铝睿瑢⒀嗑撂幐罱o燕國。
晉文公與齊桓公齊名,也是講究禮與信,以尊禮重信為號召。晉文公逃亡時,曾經(jīng)得到楚成王的恩惠。在酒席宴上,楚成王借著酒力蓋臉,一定要公子重耳回答,將來如何報答自己。公子重耳回答說:“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到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晉楚兩軍果然在疆場相遇。晉文公遵守承諾,主動退避三舍,一直退到了城濮。
為了報答曹國大夫僖負羈對自己的恩惠,在攻占曹國后晉文公下令,全軍上下一概不得侵犯僖負羈以及他的宗族。魏犨與顛頡都是重耳出亡時的從行功臣,此二人吃了醋,曰:“勞之不圖,報于何有?”放一把火,“爇”了“僖負羈氏”。晉文公為嚴格軍紀,殺掉了從行功臣顛頡。喂喂——也許有人會提出質(zhì)疑,“爇僖負羈氏”的明明是兩個人啊,還有一個魏犨吶,魏犨本來也該挨上一刀的,由于“愛其材”,“乃舍之”。怎么說晉文公是“尊禮重信”啊?其實,春秋時期的尊禮重信,是做樣子給別人看的,晉文公絕不會光顧面子不顧里子的。
有一件事情很能說明“里子”和“面子”的辯證關(guān)系,就是請隧事件。春秋前期,成周發(fā)生了王子帶之亂。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晉文公出兵勤王,殺掉大叔王子帶,幫助周襄王返回成周。周襄王設(shè)下酒宴,款待晉文公。晉文公于是“請隧”,周襄王拒絕了請求,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痹凇秶Z》中還有這樣的話:“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周襄王顧全了天子的面子,卻失去了里子,失去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為了酬謝晉文公的功勛,周襄王只好將“陽樊、溫、原、欑茅之田”賜給晉國。
“陽樊、溫、原、欑茅”等地雖然被賜給了晉國,但這些地區(qū)的百姓不服,晉文公要想得到這些土地,只能派軍隊占領(lǐng)。是年冬季,晉軍包圍了“原”,出發(fā)時只帶了三日糧食。圍原三日,原不降,晉文公下令“去之”。這時候,派出的密探回來報告說:“別急著走,‘原’馬上就要投降了,何不再等一等?”晉文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命令繼續(xù)撤退。原的百姓見晉文公如此講信用,于是決心棄暗投明了。
禮與信是用來獲得利益的,而不是用來限制自己的,如果不能用禮、信來獲取實際利益,則禮與信還是束之高閣的好。貪圖虛名而受實禍的最好例子,則是圖霸未成的宋襄公了。
魯僖公二十二年,宋楚兩軍遭遇于泓水。楚軍渡河時,司馬提出建議,可擊之于半渡,宋襄公曰:“未可!”楚軍過河后,尚未排列好陣勢,司馬又請求發(fā)起攻擊,宋襄公曰:“還是未可!”等到楚軍排好陣勢,宋襄公才命令擂鼓,結(jié)果被楚軍殺得大敗。宋襄公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古之為軍”——過去的《軍禮》有詳盡的規(guī)定也:“不重傷”;“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等等,等等。后人論起宋襄公,必曰蠢豬似地仁義道德也。
與宋襄公相仿的還有一位,就是晉國的將軍韓厥。
魯成公二年(前589年),晉齊兩國大戰(zhàn)于鞌。齊軍失利,晉軍司馬韓厥緊緊追在齊頃公的戰(zhàn)車之后。齊頃公繞山奔逃,正匆忙之間,一棵大樹絆住了的車輪,戰(zhàn)車停下來了,齊頃公落到了韓厥的手中。按說韓厥本應(yīng)該立即將齊侯拿下,可是呢,韓厥此時卻即興表演了起來。只見韓厥在齊侯的車前躬身跪倒,拜了兩拜,卻不起身,韓厥伏在地上,雙手高捧起加上玉壁的酒杯,獻酒給齊侯壓驚。韓厥緩緩地畢恭畢敬地說道:
“寡君使群臣為魯衛(wèi)請,曰無令輿師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屬當(dāng)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兩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攝官承乏?!?/span>
韓厥跪在地上,只顧自我陶醉。車中的情況發(fā)生變化。本來驚恐萬分的齊頃公平靜了下來,戎右逢丑父趁機與齊頃公換穿了衣服。接著,假冒的齊頃公借口口渴,命令假冒的車右下到華泉去取水。于是乎,煮熟的鴨子飛了,韓厥捉回的齊頃公是個西貝貨。
鄢陵之戰(zhàn)是晉楚之間的一場爭霸大戰(zhàn)。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晉楚雙方?jīng)Q戰(zhàn)于鄢陵。晉國新軍佐郤至曾經(jīng)“三遇楚子之卒”, 郤至每次遭遇楚共王,都要下車步走,“免胄而趨風(fēng)”。(郤至啊郤至,兩軍陣中解開甲胄,你未免太過托大,難道你不知楚國軍中有善射者潘尫之黨、養(yǎng)由基,以及神箭手馬忠乎?。┏餐跤X得很奇怪,便派人拿著弓去問郤至。郤至回答曰:
“君之外臣至從寡君之戎事,以君之靈,間蒙甲胄,不敢拜命。敢告不寧,君命之辱,為事之故,敢肅使者。”
鄢陵這場大戰(zhàn)打了一整天,結(jié)果是楚敗晉勝,楚的盟友鄭國君主鄭成公駕車逃命。晉下軍主將韓厥(就是十四年前的那個司馬呀)追了一陣子,停了下來,韓厥的理由是:“不可以再辱國君?!边@時候,新軍佐郤至也趕了過來,當(dāng)郤至知道前面車中拼命奔逃的是鄭成公之后,也停下來不追了,郤至的理由是:“傷國君有刑?!?nbsp;
明明是可以活捉鄭成公的,韓厥和郤至為什么視而不見要將其放掉呢?哦,明白了,十四年前齊頃公之所以能夠化裝逃掉,其實那一次也是晉司馬韓厥故意將其放掉的啊。
五,關(guān)于“尊禮重信”(下) 不論是虛仁假義也好,裝點門面也罷,禮與信在春秋時期總還是被稱道的。然而到了戰(zhàn)國,舊的那一套被完全拋棄,人們的觀念脫胎換骨般的轉(zhuǎn)化了。俺在前帖里里關(guān)于商君與公叔痤的一段惡搞,其實就是用來對照春秋與戰(zhàn)國的不同的。公叔痤言行所反映的,是春秋時期的價值觀,而商君的觀念,已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對禮義信用的態(tài)度了。
唯利是圖,不顧信義,其實自春秋后期就已經(jīng)開始。
“敵利則進,何盟之有!”從春秋中期開始的百年爭霸戰(zhàn)爭愈演愈烈,江、河之間大小諸侯國幾乎全被卷入。中原地區(qū)受害尤重,鄭國在八十幾年里,遭戰(zhàn)禍七十余次;宋國則是四十多次。各中小國既要從楚,又要從晉,因此普遍厭戰(zhàn)。晉楚兩強勢均力敵,內(nèi)部矛盾重重,也各想暫時休戰(zhàn)。于是,在魯成公十二年(前579年),由宋國大夫華元出面,向晉、楚兩個超級大國提出倡議,相會于宋都商丘,訂立休戰(zhàn)盟約,這就是第一次弭兵之會??墒牵思s訂立僅僅三年,楚國就撕毀協(xié)約,令尹子反曰:“敵利則進,何盟之有!”于是才有了著名的鄢陵之戰(zhàn),也因此才有三十三年之后的宋大夫向戌倡議的的第二次弭兵之會。
東南的吳越兩強,勢同水火。魯哀公元年(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僅剩五千士卒,退保會稽,卑詞乞和。吳王夫差不顧大夫子胥的苦苦勸諫,接受了越國的投降,然后便放心地北上爭霸。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經(jīng)“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乘機攻吳。魯哀公二十二年(前473年),越王再次伐吳,吳王夫差遣使求和,希望越王能如同前次被原諒一樣,這一次也原諒對方一次。越大夫范蠡曰:“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肯受,是天所反。今上天報越之功,敬而受之,不敢忘也。越王謹上列青天,敢不如命?”遂滅吳。
到了戰(zhàn)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徹底轉(zhuǎn)變,殘留一絲的柔情脈脈的面紗,被徹底剝?nèi)?。魏國的名將吳起,母喪不歸,殺妻求將;龐涓則嫉賢妒能,重利輕友;商君面欺魏將公子昂;張儀玩楚懷王于掌股之上。至于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朝秦暮楚,翻手云覆手雨,憑三寸不爛之舌,全無半點信義可言。
《戰(zhàn)國策·東周策》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麥,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fù)種稻;種稻而復(fù)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蔽髦芫唬骸吧??!彼煜滤?。蘇子亦得兩國之金也。
“還帶這么玩的?”是啊,咋玩兒都行,人嘴兩片皮,咋說咋有理嘛。而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千多年后——
春5月,德鄰先生堅持競選,終于如愿以償。常子怒,歸罪于白子,免其大司馬兵部尚書,貶官外放上游。白子遂稱疾不朝。常子患之,使黃子勸駕促行。黃子乃往見白子,曰:“君之謀過矣!兵部之職,虛名也。今李子已徒有虛名,苦困京師,君若亦貪虛名而不出,與李子乃一雙籠中鳥也,大事去矣。西藩武昌,乃上游重鎮(zhèn),九省通衢,兵精糧足。君若出守,上,順應(yīng)天時;中,占得地利;下,手握兵權(quán),萬民景仰。待天下有變,李子倡于內(nèi),君應(yīng)于外,內(nèi)外相濟,何患大事不成?”白子曰:“善?!彼煳餍?。黃子亦得兩子之金也。
六,關(guān)于“尊奉天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幾句詩是西周時期天子權(quán)威的真實寫照。周天子擁有政權(quán)、神權(quán)、軍權(quán)、經(jīng)濟權(quán)、宗法權(quán)等幾乎全部權(quán)力,至高無上,為天下之共主。
周天子地位的動搖,出現(xiàn)在西周后期。周厲王殘暴貪婪,他任用“榮夷公”收斂財物;又興師動眾,征伐淮夷、荊楚,但均告失敗。厲王的所作所為,引起了人民的普遍不滿。宗周出現(xiàn)“國人謗王”的現(xiàn)象。厲王派“衛(wèi)巫”監(jiān)謗,國人口不敢言,“道路以目”。對厲王的不滿終于爆發(fā),厲王三十七(?)年(前841年),國人暴動。參加者有“邦人”、“正人”(手工業(yè)者)、“師氏人”(宿衛(wèi)王宮的軍卒)。暴動的國人沖入王宮,厲王狼狽出逃,“奔彘”。正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說:
“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zhí)熳?。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span>
平王東遷后,周的勢力日益衰弱,土地、人口越來越少。東遷之初,周王室還占有豫西、豫北、陜東等一片地區(qū)。但是逐漸的,部分國土賜給了各諸侯,部分國土被大國奪走,到春秋中期,僅剩下成周周圍一二百里的土地,只相當(dāng)于一個小的諸侯國。
周天子的威望和政治地位越來越低。東遷之初,鄭武公,鄭莊公相繼充任周的“卿士”,把持王室國政。早在平王時期,天子與鄭伯已經(jīng)互不信任,于是“周鄭交質(zhì)”?;竿趵^位后,準備任用虢公,這樣一來,“周鄭交惡”。周桓王親率陳、蔡、衛(wèi)、周四國之師討伐鄭國。鄭莊公率軍反擊,大敗四國聯(lián)軍,就連周桓王本人也中了一箭,這就是鄭祝聃“射王中肩”。周天子威嚴掃地,灰頭灰臉,貽笑大方。
在經(jīng)濟上周天子也越來越貧弱。據(jù)《春秋》所載:整個春秋時期,魯國諸侯朝天子僅三次,派大夫聘天子僅四次。而在此期間,魯國朝齊、晉、楚共三十三次,聘列國共五十六次。魯侯為周公之后,是天子最親密的諸侯國,魯國尚且如此,其他諸侯可想而知。周王室失去了諸侯的朝聘貢納,財政日益拮據(jù)。周桓王、頃王曾多次派人去魯國“求賻”,“告饑”,“求車”,“求金”。魯隱公三年(前720年),周平王死去。周王室窮得連喪葬費都沒有;魯桓公十五年(前697年),周桓王死去,因為無錢,過了七年(?)才埋。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0年),襄王死,為了籌備喪葬,王室派人到各國去借錢。
春秋時期的周天子風(fēng)光不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了。然而,借助于歷史的慣性,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名義在人們的心目中仍然存在著。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周王室的旗號,發(fā)展自己的勢力。
首先利用王室名義發(fā)展自己的是鄭國。春秋初年的鄭莊公,“以王命討不庭”,開始了借天子之名進行的征戰(zhàn)。魯隱公十年(前713年),鄭莊公以宋國沒有朝見周天子為借口,聯(lián)合齊、魯,三國攻宋,“敗宋師于菅”;“庚午,鄭師入郜”;“庚辰,鄭師入防”。不久,鄭莊公又以戴、許兩國不參加伐宋為由,滅掉戴許兩國?!蹲髠鳌返摹熬又^”評論道:“鄭莊公于是乎可謂正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span>
呵呵,“以王命討不庭”,這句話怎么這么耳熟啊,怎么跟“挾天子以令諸侯“差別不大呀?
春秋時期,中原動亂,周邊的少數(shù)族乘機發(fā)展起來,不斷向中原華夏地區(qū)內(nèi)侵,西方北方的戎狄玁狁,東南方的淮夷徐夷,特別是南方的荊楚,經(jīng)常大舉內(nèi)侵,于是,出現(xiàn)了“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局面。在這種歷史條件下,齊桓晉文等霸主便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尊奉周天子天下共主以抵御外族入侵的名義,進行爭霸戰(zhàn)爭。
東方的齊國首先稱霸,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存邢救衛(wèi)”,“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豆騻鳌吩u論云:“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魯僖公九年(前655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葵丘,周天子派宰孔前來參加,并將祭肉一份賞賜給齊侯。當(dāng)時,齊桓公準備跪拜行禮,宰孔說道:“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饼R桓公則回答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于是,齊桓公完成了著名的一連串的四個動作:“下”——“拜”——“登”——“受”。
繼齊桓而起的是晉文公。晉文公回國后剛站穩(wěn)腳跟,成周發(fā)生了大叔王子帶的再次叛亂事件。王子帶又稱甘召公,是周襄王的同母弟。魯僖公十一年(前649年),“夏,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這是王子帶的初次叛亂。魯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周襄王召王子帶回到成周,對其采取安撫政策,希望能夠相安無事。然而,僅僅過了兩年,魯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王子帶就勾結(jié)狄人,再次叛亂。周襄王逃亡到鄭國,派人向晉秦求援?!蹲髠鳌斮夜迥辍酚涊d了晉文公此次“勤勞王事”的過程:
狐偃謀于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yè)而信宣于諸侯,今為可矣。”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zhàn)于阪泉之兆?!惫唬骸拔岵豢耙??!睂υ唬骸爸芏Y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惫唬骸绑咧??!斌咧?,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也。戰(zhàn)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為澤以當(dāng)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復(fù),亦其所也?!睍x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陽樊。右?guī)焽鷾兀髱熌嫱?。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溫,殺之于隰城?/span>
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晉文公聯(lián)合齊、秦兩國,與楚國決戰(zhàn)于城濮。戰(zhàn)勝楚國后,晉文公于踐土大會諸侯,周襄王也被召來參加。會上,周襄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興父策命晉文公為“侯伯”:
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span>
晉文公假惺惺地推辭了三次,才接受策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
到了戰(zhàn)國時期,情況變了。戰(zhàn)國初年,韓趙魏三家需要正式的諸侯名分,需要利用周天子的名義,于是,周威烈王意外地被重視了一次(后來陳田氏代齊又被重視一次)。除此之外,周天子“門前冷落車馬稀”,再也沒人把他當(dāng)一回事了。就連主張“一”最強烈的儒家的孟老夫子,也是說魏游齊,西行不入成周了。
行文至此,履虎尾想起了《戰(zhàn)國策》中“魯仲連義不帝秦”所引用的那段故事:
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后往。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則斮之?!蓖醪慌唬骸啊赤?,而母婢也!”
呵呵,壇上張口閉口“你丫”“你丫”的那幾位,原來都是好古 |
之輩,追“威王遺風(fēng)”也——
七,關(guān)于宴會賦詩(上)
《日知錄》云:“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边@是顧炎武眼中戰(zhàn)國與春秋的又一個重要區(qū)別。
宴會賦詩,是春秋時期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稘h書·藝文志》對宴會賦詩做了這樣的解釋:
“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dāng)揖讓之時,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
在朝聘會盟等外交場合,諸侯卿大夫言談之間,中心思想的表述往往不是明白準確地說出來,而是賦詩若干句,把自己的真實意思隱喻其中,曲折委婉地表示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宴會賦詩”。這種委婉曲折的意思表達,放到今日,或許就是所謂的“外交辭令”吧?
除了在外交場合大量應(yīng)用之外,知識分子還把宴會賦詩這種表述方式,應(yīng)用到一般的社交場合,用詩句來向?qū)Ψ奖磉_自己的政治抱負、人格修養(yǎng)、節(jié)操情懷。由于這種表述方式不是發(fā)生在廟堂之上,因此,俺們姑且取消“宴會“二字,直接稱之為“賦詩”。(或許是先有社會交往中的賦詩,然后才有廟堂上的宴會賦詩?這兩者孰先孰后,就不可得而知之了)
關(guān)于宴會賦詩(賦詩),在《左傳》、《國語》、《禮記》、《論語》等先秦經(jīng)籍中有大量實證。在諸多典籍中,又以《左傳》的記載最為豐富詳盡,據(jù)清人統(tǒng)計,《左傳》中關(guān)于宴會賦詩(賦詩)的記載多達數(shù)十百次,因此,《左傳》是考察了解宴會賦詩的重要資料。其次,春秋人物之中,又以孔子對宴會賦詩(賦詩)的闡釋論述最為明白淺顯,因此,《禮記》、《論語》等也是同等重要的資料。
宴會賦詩(賦詩)時,所賦之詩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引用人所共知的《詩》中的句子,這是絕大多數(shù)情況;另一類是賦詩者所吟誦的不是舊有的現(xiàn)成詩句,而是臨場發(fā)揮即時創(chuàng)作,并隨口賦將出來。由于第二類情況有關(guān)記載相對較少,因此呢,俺們就先來討論這種情況。
即時創(chuàng)作現(xiàn)編現(xiàn)唱的例子,記憶中大概有這么幾個。
第一個發(fā)生在隱公元年,鄭伯克段之后,鑿地見母,鄭伯親自駕車迎接母親回宮。趕車的兒子心中高興,手持馬鞭,放聲高唱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車中的母親表示心情也不錯,于是開口接唱曰:“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呵呵,好詩啊好詩,深情描繪出一幅母慈子孝融融洽洽的和諧情景啊。這母子之間的唱和,肯定是即時創(chuàng)作無疑了。
再一個是在宣公二年,宋國華元巡城,檢查新城的工程進度。正在服役筑城的泥腿子們見來者是剛從衛(wèi)國逃回來的華元,于是打油一首,唱給這位敗軍之將來聽:“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fù)!于思于思,棄甲復(fù)來!”華元聽后心想,來而不往非禮也,于是命令左右曰:“嗆聲ing!”華元的驂乘臨場發(fā)揮,即時創(chuàng)作一首,回敬給那些筑城的鄉(xiāng)巴佬:“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人們哈哈大笑,又唱曰:“縱其有皮,丹漆若何?”驂乘被噎得張口結(jié)舌,華元則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役人與驂乘之間的這幾句打油,也是現(xiàn)編現(xiàn)唱,絕非引經(jīng)據(jù)典。
第三個例子發(fā)生在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晉昭公舉行宴會,招待齊景公,中行穆子在旁相禮。宴會中,兩位國君投壺為樂。舉箭先投,中行穆子在旁趕緊念叨吉祥話:“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苯Y(jié)果中了,晉昭公的箭投入了壺中。心中不暢,也舉起矢來,口中吟道:“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齊景公運氣不錯,箭也投入了壺中。兩國君主,自吹自擂,都顯得沒有風(fēng)度。晉大夫士伯瑕看不過去了,于是當(dāng)面批評中行穆子:“您的話不恰當(dāng)!我們本來就稱霸諸侯了,還用得著投壺投中這個口彩嗎?只怕齊君因此輕視我們,以后再也不會服從我們了?!蹦伦訝庌q說:“我們晉國從來國力強盛,齊國他敢嗎?”齊大夫公孫傁快步進前,對齊景公說:“天不早了,國君也累了,可以離席了!”攙扶起齊景公,揚長而去。
還有個例子發(fā)生在孔夫子身上。據(jù)《論語·微子第十八》所載,孔子周游列國時,楚狂接輿與孔子擦肩而過,他一邊走一邊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是明白人,立即悟出了詩中的含義,急忙下車,想與其揖讓對答。誰知楚狂接輿快步離去,孔夫子已經(jīng)即時打好腹稿的對答詩句,可惜沒得機會唱出來也。
八,關(guān)于宴會賦詩(中)
春秋時期的賦詩,就其發(fā)生的處所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朝聘會盟等外交場合的賦詩(a),另一類是一般社交場合的賦詩(b)。而從賦詩的內(nèi)容來看,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引用現(xiàn)成的《詩》中的句子(c),一類是即時創(chuàng)作的詩句(d)。對上述a、b、c、d四種情況綜合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b、d兩種情況的實例不多,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實例是上述的a、c兩種情況,亦即在朝聘會盟中引用的《詩》中的句子。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我們挑選其中最熟悉的例證吧。大家熟悉的一個例子發(fā)生在僖公二十三年,發(fā)生在秦穆公與晉公子重耳之間: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秦穆公設(shè)宴招待公子重耳,酒宴之上重耳賦詩稱謝。重耳所賦《河水》是一首逸詩,杜預(yù)注曰:“河水逸詩,義取河水朝宗于海,海喻秦?!惫又囟鷮⒆约罕茸骱铀瑢⑶啬鹿葹榇蠛?,黃河之水奔流至海,象征著自己愿意盡心地事奉秦國。秦穆公答賦《六月》,此詩見于《小雅》。周宣王時期,玁狁侵犯,尹吉甫率軍出征,打敗敵人,保衛(wèi)了國家。《六月》贊頌了尹吉甫的赫赫戰(zhàn)功,刻劃了尹吉甫赤膽忠心,突出了尹吉甫文武全能的才略。秦穆公賦《六月》的本意模糊不清,到底是用尹吉甫來比喻公子重耳呢,還是以尹吉甫而自況呢?秦穆公多少有些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站在一旁的趙衰此時高聲唱禮:“重耳拜賜!”公子重耳急忙“降拜稽首”,秦穆公也下了一級臺階,表示不敢當(dāng)不敢當(dāng)。趙衰說道:“您把輔佐天子的重大任務(wù)加在重耳肩上,重耳怎敢不拜謝呢!”
趙衰把秦穆公的惠而不實的客套毫不客氣地落實在公子重耳身上,其分寸把握的十分到位。這次賦詩,晉方先是對秦國稱謝,秦穆公的答謝意在試探,并表示了把晉國拉攏在自己身邊的愿望。而趙衰的解詩,“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態(tài)度不卑不亢,即感謝秦穆公的幫助,也向秦穆公明白表示,晉國是大國,僅僅服從周天子一人,是不會做秦國的附庸的。這次宴會賦詩時晉國君臣的秦國的態(tài)度,同此前不久對楚成王之“退避三舍”的回答,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看下一個文公十三年的例子:
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衛(wèi)侯會公于沓,請平于晉。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蔽淖淤x《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鄭伯拜,公答拜。
文公十三年,鄭穆公與魯文公在棐地享宴,希望魯國為其向霸主晉國再次講和。宴會上,鄭大夫子家賦《鴻雁》,這本是無家可歸者的哀歌,詩中以鴻雁比喻流浪者,子家以飄零的鴻雁,隱喻自己國家也遭受著這樣的危險,希望魯文公心生憐憫,再次向霸主替自己求情。魯卿季文子報之以《四月》,詩中的主人公顛沛流離,無家可歸,貧病交加,倉皇狼狽。季文子借助這篇《小雅》,委婉地表示魯國雖然是晉的與國,但也自顧不暇,表達了愛莫能助、婉言拒絕之意。子家不肯放棄,接著賦出《載馳》的第四章,再一次說明鄭國無人幫助的情景,只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魯國身上。對于鄭國的反復(fù)請求,魯國不好再拒絕了,季武子于是賦出《采薇》的第四章,用詩中的“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來表示魯國將不顧奔波勞累,立即去辦,一定將把所托付之事辦妥。
這次外交活動的全部,就是先后所賦的四首詩。在賦詩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鄭國的艱難處境,以及對魯國的迫切請求;魯國作為中間人也很為難,但是,出于同姓之國的道義,最終還是勉為其難了。鄭穆公見魯國終于還是首肯了,喜出望外,趕緊下拜感謝。魯文公也趕緊回拜,表示理所當(dāng)然,不必客氣。
還有襄公二十六年的一次賦詩:
秋七月,齊侯、鄭伯為衛(wèi)侯故,如晉,晉侯兼享之。晉侯賦《嘉樂》。國景子相齊侯,賦《蓼蕭》。子展相鄭伯,賦《緇衣》。叔向命晉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齊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鄭君之不貳也?!眹邮龟唐街偎接谑逑颍唬骸皶x君宣其明德于諸侯,恤其患而補其闕,正其違而治其煩,所以為盟主也。今為臣執(zhí)君,若之何?”叔向告趙文子,文子以告晉侯。晉侯言衛(wèi)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國子賦《轡之柔矣》,子展賦《將仲子兮》,晉侯乃許歸衛(wèi)侯。
此次宴會賦詩之前的六月,晉國扣押了衛(wèi)國君主衛(wèi)獻公。因此七月份,齊景公、鄭簡公一起來到晉國,替衛(wèi)獻公求情。晉平公設(shè)享禮招待齊鄭二君。酒席上,晉平公賦詩《嘉樂》,這首《大雅》,本意是歌頌周天子受福于天,政通人和,此處賦出在這里,引申為贊揚齊鄭二君,并表示自己的仰慕與歡迎,呵呵,不過是宴會上的老生常談而已。齊國上卿國景子擔(dān)任齊景公的相禮,代替齊景公賦詩《蓼蕭》。這首《小雅》,贊美君子的高尚品德,而詩中的“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令德壽豈”等句子,將晉、衛(wèi)兩國比作兄弟,這才是齊國所要表達的意思,齊國希望晉國看在晉衛(wèi)同姓的面上,放衛(wèi)獻公一馬。鄭大夫子展擔(dān)任鄭簡公的相禮,子展替君主賦詩《緇衣》,這首《鄭風(fēng)》中唱道:“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彼霰臼欠蚱拗g的憐情愛意,但,詩中的“敝”了就“改”,才是鄭國所委婉表達的意思。而晉國對齊鄭兩國的來意明白的很,可又不愿意輕易放人。叔向于是要晉平公向齊鄭兩位國君下拜,“寡君拜謝齊國國君安定我國先君的宗廟,拜謝鄭國國君的一心一意沒有二心”,揣著明白裝糊涂,故意不往關(guān)鍵處理解。
齊國上卿國景子見晉國不按規(guī)矩出牌,故意打岔裝傻,只好直話直說,就派晏平仲去找叔向(這哥倆關(guān)系非同一般),悄聲問道:“晉君在諸侯中宣揚明德,恤患補闕,正違治煩,因此才成為天下盟主。而現(xiàn)在為了一個臣子(孫文子)而扣押了一個國君(衛(wèi)獻公),這,怎么辦呢?”叔向?qū)⒋嗽掁D(zhuǎn)告晉卿趙武趙文子,趙文子再轉(zhuǎn)告給晉平公。晉平公于是說出衛(wèi)獻公的罪過,派叔向去向齊、鄭二國說明。明白了晉國扣押衛(wèi)獻公的緣故,齊、鄭兩國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xù)堅持。國景子賦《轡之柔矣》,這是一首逸詩,杜預(yù)注曰:“逸詩,見《周書》,義取寬政以安諸侯,若柔轡之御剛馬?!弊诱官x《將仲子兮》,用這首《鄭風(fēng)》中的“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來勸告晉國,要考慮社會影響,不要因為此事影響了大國風(fēng)范。晉國君臣權(quán)衡利弊,最后接受了建議,答應(yīng)釋放衛(wèi)獻公。
再看發(fā)生在昭公元年的另一賦詩:
令尹享趙孟,賦《大明》之首章。趙孟賦《小宛》之二章。事畢,趙孟謂叔向曰:“令尹自以為王矣,何如?”對曰:“王弱,令尹強,其可哉!雖可,不終?!壁w孟曰:“何故?”對曰:“強以克弱而安之,強不義也。不義而強,其斃必速。《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強不義也。令尹為王,必求諸侯。
魯昭公元年,楚國令尹公子圍(即后來的楚靈王)設(shè)宴招待晉卿趙孟。酒席宴上,公子圍乘興賦詩:“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背钜x這六句詩非同小可,乃是《大雅·大明》的首章?!洞竺鳌肥歉桧炛芪耐踔芪渫醯脑娋洌渍铝涫侨姷目偩V,贊頌皇天偉大光明,照耀寰宇,感慨天命難測,引申出殷命將亡、周命將興的話題來。楚令尹公子圍賦此六句詩,這是以周文王周武王自喻,充分暴露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驕橫姿態(tài)。
公子圍賦罷,趙文子也賦了六句:“人之齊圣,飲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壁w武所賦六句,乃是《小雅·小宛》的次章。關(guān)于此詩的主題,《毛詩序》曰:“《小宛》,大夫刺幽王也?!倍嵐{曰:“亦當(dāng)為厲王?!敝祆湟詾?,這應(yīng)該是“大夫遭時之亂,而兄弟相戒以免禍之詩”?!缎⊥稹啡姽擦?,趙孟所賦第二章大意是說,聰明人飲酒要有分寸,終日酗酒,每飲必醉,則太不像話,上天是不會庇佑他的。趙鞅此時賦此詩,是在告誡令尹,做人要謹守本分,敬禮儀,別盡做出格的事。
酒宴之后,晉國的卿大夫?qū)Υ耸伦隽擞懻?。趙孟詢問叔向說:“這個令尹居然以楚王自居了,你怎么看?”叔向回答:“楚王弱,令尹強,或許他能夠得手,但最終不會有好下場的?!壁w孟說:“為什么,說說看?”叔向于是“pulapula”滔滔不絕地回答出一番大道理來……
再看昭公十六年鄭國六卿為韓宣子賦詩的例子:
夏四月,鄭六卿餞宣子于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齹賦《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弊赢a(chǎn)賦《鄭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于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游賦《風(fēng)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昵燕好也。二三君子數(shù)世之主也,可以無懼矣?!毙咏垣I馬焉,而賦《我將》。子產(chǎn)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亂,敢不拜德?”
鄭國六卿在郊外給韓起韓宣子擺酒餞行,韓宣子請六人各賦詩一首,借此來知道鄭國的想法。由于韓起要“知鄭志”,因此鄭國六卿所賦的都是鄭詩。在鄭國的詩中,又以情詩為最多,呵呵,古今聞名的鄭衛(wèi)之聲嘛,這一次賦詩也就只好勉為其難,以情詩居多了。
子齹首先賦道:“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表n起對此詩十分稱道,希望晉鄭兩國,像詩中的那對戀人一樣,長期友好下去。
接著,子產(chǎn)賦出鄭國的《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彥兮?!弊赢a(chǎn)借這首《鄭風(fēng)》贊揚韓宣子正直,勇武,乃是杰出的人才。韓宣子因此才謙虛道:“您過獎了,俺韓起當(dāng)不起呀?!?/span>
子大叔第三個開腔賦《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這首《鄭風(fēng)》,是有名的淫蕩之調(diào),對此網(wǎng)上曾多次討論過,將詩翻譯過來就是:“你要是愛我思我,就趕緊撩衣過河來。你要是不思念我,難道就沒人喜歡老娘了?你這個傻小子啊,且!”扣除淫蕩的意味,子大叔是用這首《鄭風(fēng)》,來表示鄭晉兩國親密無間的友好關(guān)系。韓宣子當(dāng)然明白子大叔的意思,但是,大家都是“LLM”,一個現(xiàn)成的口頭便宜怎能不占呢,于是韓宣子說:“有你達我在,哪能讓你辛辛苦苦地去找別人呢!”
接著,子游第四個賦詩,賦的是《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子旗第五個賦詩,賦的是《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边@還是兩首情歌。
子柳最后一個開腔,賦《鄭風(fēng)·萚兮》:“風(fēng)吹枯葉沙沙響,兄弟一起把歌唱,俺給各位來幫腔!”
聽了鄭國眾卿的賦詩,韓宣子很高興,說:“鄭國一定會興盛了的!幾位大臣用國君的名義賞賜俺韓起,所賦的《詩》都不出鄭國之外,都是表示友好的。列位都是世代相傳的,我還有什么可畏懼的呢!”接著,韓宣子奉獻馬匹給鄭國六卿,也賦了一首《我將》:“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弊赢a(chǎn)拜謝,讓其他五個卿也都拜謝,說:“您太客氣了!您平定動亂,鄭國怎敢不拜謝您的大恩大德呢!”
最后舉一個非常熟悉的一個例子,申包胥哭秦廷。魯定公四年,楚國被吳國打敗,亡國的危險迫在眉睫。申包胥如秦乞師,而秦國沒有答應(yīng)。申包胥“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被申包胥的精神所感動,于是,對著申包胥高聲唱將起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九,關(guān)于宴會賦詩(下)
孔子同“詩”關(guān)系極為密切,據(jù)說,《詩經(jīng)》就是孔子選編刪改而成的?!对姟肥强鬃咏虒W(xué)內(nèi)容“六藝”中的一個??鬃託g喜說詩,歡喜勸人學(xué)詩,對弟子更是耳提面命。話說得多了,個別學(xué)生便產(chǎn)生了疑慮,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這個故事。
弟子陳亢,想著先生大概會給自己的兒子孔鯉“開小灶”,就去詢問師弟:“伯魚啊,這幾天先生有什么單獨對你的教誨嗎?”孔鯉回答:“沒有啊?!标惪赫f:“前幾天你和先生在院子里單獨相見,都跟你說啥悄悄話啦?”孔鯉回答曰:“第一次父親問我:‘學(xué)《詩》了嗎?’我回答說:‘還沒有?!赣H說:‘不學(xué)詩,就不能言談應(yīng)對?!彝讼聛砭蛯W(xué)《詩》。另一次問我:‘學(xué)《禮》了嗎?’我說:‘還沒有?!赣H說:‘不學(xué)禮,就沒有立身的根本。’我就退下學(xué)習(xí)《禮》。就是這么這兩件事。”陳亢聽了感慨萬千,說:“我只問一句話卻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詩》的重要;知道了《禮》的重要;還知道了正人君子從不偏愛自己的孩子,對所有弟子一視同仁?!边@個典故,就叫做“趨庭鯉對”,出自《論語·季氏》。
在《陽貨》篇里記載,孔子再次教育自己的兒子說:“你學(xué)習(xí)《周南》、《召南》了沒有?如果不學(xué)習(xí)《周南》、《召南》,那就像空對著墻壁而站立著一樣啊!”
《論語》中,有關(guān)“詩”的記載可謂比比皆是。
在《泰伯》篇里,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在《述而》篇里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在《子路》篇里有:“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在《為政》篇里是:“《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在《陽貨》篇里,更有一段直接敘述學(xué)詩目的的話,孔子教誨弟子們說:“年青人為什么不認真學(xué)習(xí)《詩》呢?《詩》的用途非常廣泛,它可以觸發(fā)感情志意,可以觀察世界,可以交結(jié)人物,還可以抒發(fā)怨憤不平的情感。說近了詩可以侍奉父母,遠了講詩可以侍奉國君。最起碼的,通過學(xué)詩可以增長見識,多認識動植物的名稱吧。
原文是: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line-height: normal;"> 詩的用途如此廣泛,可是,在社會生活中,又是怎樣具體的運用呢?《論語》中有兩個例子,通過這兩個生動的例子,孔子把詩的具體用法形象地教給了我們。
第一個例子在《學(xué)而》篇。子貢向老師請教說:“貧窮卻不諂媚,很有骨氣;富有卻不傲慢,仗勢欺人。老師,能做到這一步就很可以了吧?”孔子回答說:“是的,基本可以了,但是還不夠,還應(yīng)該更前進一步。貧窮卻開開心心,富有卻彬彬有禮。”子貢明白了,說道:“人不能自滿,要繼續(xù)學(xué)習(xí),要不斷地磨練,《詩經(jīng)》里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非常高興,說道:“已經(jīng)可以同賜(子貢)談?wù)摗对姟妨?,他居然能夠能有所發(fā)揮,告訴他如何去,他就知道怎樣來了?!?br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line-height: normal;"> 原文是: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所引用的這四個比喻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澳》:
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原詩共三章,這四個比喻出在第一章,翻譯成白話,就是:“淇水河灣,翠竹竿竿。英俊少年,如象牙圓潤,如翠玉一般。莊重軒昂,大方威嚴。如此君子,叫我如何不思念!”
“如切如磋”,是對骨器牙器的加工;“如琢如磨”,是對玉器的琢磨。詩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四個比喻,是用來形容英俊少年的外表的。子貢借用這句“淇澳”,來比喻人要經(jīng)常學(xué)習(xí),加強修養(yǎng),不斷地磨練自己,提高自己。學(xué)習(xí)提高的過程就如同骨器玉器的仔細加工一樣。子貢的比喻非常確切,因此得到老師的夸獎??鬃咏虒?dǎo)弟子,宴會賦詩,就是這樣來賦的。
在《八佾》篇里有另一個更形象的應(yīng)用“詩”的例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在此引用了三句詩,前兩句或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這是用來刻畫描寫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美貌的句子。原詩第二章共七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末尾兩句同子夏所引的前兩句相同。子夏所引用的第三句“素以為絢兮”不知出處,或許這三句是出自另外的一首詩?不知道了。
子夏所引三句詩以及子夏同孔子的問答,歷來有多種解釋。俺履虎尾也試著解釋一下:
“巧笑倩兮”,巧者,小也,俗語“小巧玲瓏”里的“巧”,就取的這個意思。“巧笑”,就是小小的一笑,呵呵——微微一笑也。笑這個行為動作,是男女有別的,男子有男子的笑法,女子有女子的笑法。男人開心了要笑,必須哈哈大笑,要爽朗地笑,不羈地笑,咧開嘴巴捧腹大笑。而女子,講究“笑不露齒”,要輕輕地笑,含蓄地笑,抿著嘴笑,亦即“巧笑”小小的一笑也。反過來不行嗎?男人就不能抿嘴小笑,女子就不能開懷大笑嗎?呵呵,偶爾為之或許尚可,經(jīng)常性的總是如此則糟了。男子總是抿嘴微笑,會顯得猥瑣,太“娘”了。女子呢,呵呵,不說了不言而喻?!扒尚毁狻笔钦f,輕輕地一笑,無比美好,如同一朵美麗的鮮花。
“美目盼兮”,盼者,分目也,成語“秋波流慧”就是這個意思。原來,用眼睛看人,也是有所區(qū)別的??赐缘臅r候,可以全神貫注,目不旁移,盯死了看,不是有句成語“青目有加”嗎!而看異性,特別是女子看異性時則不能如此,女子看異性只能是輕輕地掃上一眼,微微地瞄上一眼,眼光一掠即過,不可片刻停留。女子如果死死地盯住人,喂喂,呵呵,你花癡?。 段鲙洝分杏幸痪渑_詞寫得不錯,“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王實甫的這句曲子,一直被人贊不絕口,其實,這句“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不過是“美目盼兮”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素以為絢兮”這句,說的是美人的衣裙?!八亍?,為生絲所織,是最簡單最廉價最低檔次的絲織品,由于“素”是白顏色的,因此也可以把“素”理解為白色。而“絢”,是鮮艷,美麗的意思。普普通通的一件素衣,更襯托出她的華麗,這就是“素以為絢兮”。履虎尾年輕時學(xué)習(xí)欣賞老人家詩詞,各種解讀中有兩家講解處于顯學(xué)地位,一家是郭家,一家是陳家。詩人元帥在點評“紅妝素裹”句子時,引用了一句川中俗語,說是“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孝”。這俗語的后半句,難道不是“素以為絢兮”的最好注腳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這三句詩所描述的對象,應(yīng)該是一位畫圖中的女子。每一句詩中有兩個形容詞,一共六個形容詞。這六個形容詞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巧、盼、素”,另一組是“倩、美、絢”。詩的原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用“巧、盼、素”, 烘托出“倩、美、絢”,從而刻畫出一位絕世佳人。
對于詩的內(nèi)容以及寫作方法,子夏應(yīng)該是清楚的,子夏所不知道的是,這樣的一首描寫美女的詩,在宴會之上賦出,能夠用來抒發(fā)什么情懷呢?老師給他的回答是:“先要有白色的底子,譬如一幅素帛,然后才能在上面繪畫——‘繪事后素’?!弊酉淖屑氉矫蠋煹脑?,絞盡腦汁使勁地想:先有“巧、盼、素”,后有“倩、美、絢”;先有“素”,后有“繪事”……老師暗指的,莫非是“禮樂”與“衣食”的關(guān)系?子夏覺得似乎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還不敢十分把握,于是子夏試探著問道:“先生所講,莫非是先要有了衣食倉廩之類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然后才有禮樂一類的上層建筑?就是、就是‘禮后乎’?”孔子一聽,知道弟子已經(jīng)學(xué)會運用詩了,非常高興,于是大大地夸獎了子夏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