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歲半前后,就陸續(xù)進入第一次叛逆期了。他們顯得越來越不聽話。父母若有抱怨,一般我都會告訴他們,這是好事,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發(fā)展。 孩子進入十來歲,進入第二次叛逆期,也就是青春期。這是人格的一個重要整合期,也是建構(gòu)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們會顯得如同刺猬,難相處,難溝通,聽不進父母的話。但,這也是好事,說明孩子在成長,在依據(jù)自己的心意和節(jié)奏長大。 如果,人生的這兩次叛逆期,孩子都很乖巧,未曾有機會叛逆過,那么很可能人到中年,他們還會有第三次叛逆期,比如工作不穩(wěn)定、跳槽、辭職、鬧離婚、回避現(xiàn)實生活,做極限運動,各種出格,折騰,等等。 這樣看,孩子早叛逆,好過晚叛逆。在父母面前叛逆,好過在自己的妻子孩子甚至自己的事業(yè)面前叛逆。 最可怕的是,從未曾叛逆過。一般這樣的人,直接就得心理疾病了。 話說回來,“叛逆”一詞其實很尷尬。并不該存在這個詞。所謂“叛逆期”,也只不過是孩子在長大,希望由自己決定這樣而不是那樣,想要活出自己的樣子,而父母無法接受罷了。 讀完下面這個故事,也許你更能明白我在說什么。 這是個真實案例:
后來,咨詢師見到了這位30多歲的男士。咨詢師的想像中,這個男人應該是衣冠不整、不修邊幅、邋遢頹廢的。但實際上,他衣著整潔,彬彬有禮,得體的言談舉止顯示出,他是個思維非常正常的人。那么,如此一個能把自己打理得十分妥當?shù)哪腥?,為什么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如此糟糕呢? 經(jīng)過深入的談話,咨詢師了解到了這個男人的成長背景:
從小到大,他的人生就完全由爸媽安排,父母讓他上培訓班,他就去;父母讓他學奧數(shù),他也學;父母覺得打球浪費時間,他就自動放棄這個愛好。上什么中學,考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yè),都是父母說了算,他從沒有反抗過。因為他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自己也應該為父母付出些什么,那就是讓渡出他的“自我”,就好像拿自己的人生,去償還欠下父母的債一樣。 總之,除了學習,他什么都不用做,所有家務都由媽媽做好,她真的是個很偉大的母親,但是,他卻從來沒有真正的快樂過。 某種意義上說,他不是某某某,他沒有名字,他只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他發(fā)不出自己的聲音,做不了自己的事。他根本不是他自己。他只是被父母占據(jù)而已。 那這樣一個男人,他的婚姻又怎么回事呢?
他自己這樣形容:
結(jié)婚是被父母、被周遭環(huán)境半推半就去做的,其實心中的“我”并不那么情愿?!拔摇辈桓室恢北粔阂?,所以“我”會一直尋找各種理由去想辦法突破禁錮。當積累了一定的壓抑情緒和理由后,“我”終于找到了突破口,既然結(jié)婚不由“我”做主,那離婚總能“我”做主了吧。于是,“我”在婚姻里各種作,以求“我”要為自己的婚姻做一次主。 這個男人的工作出問題,邏輯也是相似的。 他已經(jīng)換了三家公司了,每到一家新的公司,都特別有激情,也有很好的規(guī)劃,總是能超前達到自己的規(guī)劃,這讓老板很欣賞。這三家公司,他都是做了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到很高的職位。但是,像他自己描述的:
這個男人之所以會頻繁跳槽,是因為:在一家新的公司,“我”可以讓“我”做很多事情、做很多主。但是當“我”到達一個高度,在那個平臺上,“我”可做的主不再夠多。也就是“就像一個瓶頸,我想努力做得更好一些,卻再也找不到發(fā)揮的空間了?!庇谑?,“我”就一定要去尋找,那個可以再讓“我”發(fā)揮、做主的空間,如此循環(huán)往復。 “我”為什么如此享受于做主的快感?因為小時候“我”是被禁錮的、不允許發(fā)展的,一旦禁錮打開,“我”就要瘋長。 關于孩子叛逆的問題,積木育兒后臺接到過很多。那些從小就表現(xiàn)出來叛逆的孩子,只要善加引導,自我意識受到過尊重,得到過自主發(fā)展的空間,長大后大多不會有更嚴重的問題出現(xiàn)。反倒是那些小的時候過于乖巧、順從、聽話的孩子,長大以后的叛逆表現(xiàn)很可能會更加嚴重、頑固。 從這個角度說,我們也許該慶幸,在孩子自我發(fā)展的歷程中看到了他的叛逆,而不是慶幸我的孩子從不叛逆。 不用擔心小孩子的叛逆,更多“對付”叛逆小孩的方法,請看視頻: 在本文文后寫下您的留言,提出自己對本篇文章的觀點或相關育兒問題,我們將隨機選出互動最好,最有節(jié)操的留言,即可獲贈積木育兒隨機送出的精美圖書一本。 昨天獲獎的是:劉思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