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宏觀精深,微觀玄妙,不可不察,覺者有利,象之建構,形、色、氣、韻,四大皆集、萬千變化, 大到天地人、小到器質物,象主第一,無象由象;天象由道,可執(zhí)命運;地象由法,匯通方圓;人象由心,參悟生死; 器物有象,方寸之境,小中見大,貫穿文脈, 茗有茶器、香有爐器、音有樂器,等等博雅, 因人智慧,托附于物,韜養(yǎng)身心,賞用延傳。 柴燒,作為人之古老的生活技藝,融匯了天地五行的相生的妙義之道: 以柴為火源(木生火)、火侵陶土產生窯變(火生土)、裸燒,直接接受火的洗煉而生成金銀彩等(土生金)、金銀彩中的二架鐵及碳素所釋放的遠紅外線改變了水質,去蕪存菁(金生水)、燃燒中的水蒸氣助降甘霖有助于打的草木的生長(水生木)。 既是人類擺脫原始生活狀態(tài)的身心進化。又是汲取自然的審美升華和智慧蛻變。 東方陶藝的柴燒美學,尤以臺灣、日本、中國大陸各具所長,各有妙象,因燒窯使用的薪柴、陶土等物源不同,氣候地理的變化無常,藝人燒制手法的技術差別,導致柴燒的器物之象,別具風味,氣象萬千。和而不同,殊途同歸。表現(xiàn)為: 日本的禪味、大陸的古樸、臺灣的美學 三足鼎立,各有所象。 細細品賞,別樣物美, 慢慢體用,心有所悟, 物自天來,象法無常, 其中道趣,不可言喻。 空谷幽蘭 | 茶碗 林逢熙 | 作 茶海(碗)竹灰釉落,猶如天目油滴,金石之氣,斑駁光影。 空谷幽蘭山泉鳴 觀海聽濤水吟龍!柴燒窯變自天來 肌釉疊化妙無窮! 云水禪心 | 公道杯 林逢熙 | 作 手工拉坯,形如山澗流水,又如空中流云,釉色如玉,冰清高潔! 玉翠懷蘭 | 公道杯 林逢熙 | 作 全手工拉坯、手痕鑿鑿,極致薄胎、自然窯變,湖光蘭釉,翠片嶙峋,口嘴及底部綴金箔,釉色如玉。 湖光山色 | 公道杯 林逢熙 | 作 古法柴燒自然窯變,底部呈湖藍色,杯體呈日落晚霞般的山川竹灰色,交相輝映里外上釉,全手工拉坯,手痕鑿鑿,通過自然窯變的古雅天成,形成整體的竹灰漸變釉色,與杯底的湖藍釉色,形成兩種釉色的層次錯落,如同山川懷抱著天池,極富美感和想象,是一款珍藏級茶道雅物。 缽盂妙緣 | 觀湯杯 劉美英 | 作 形如盂,杯口寬大,古拙斑駁,賞茶有滋,味入真道! 天圓地方 | 杯/盤組合 劉美英 | 作 圓缽湯杯、草山托盤,天圓地方,絕美佳配! 田園生活 | 中華民國紀年版 陳穎賢 | 作 以古代農家茶缸、醬缸、水缸,磨坊等老器型為創(chuàng)意題材,全手工拉坯自然釉塌,完全以柴火自然落灰呈現(xiàn)陶器本身的肌理和質感,回歸自然淳樸。 備前燒(柴燒)一手自在壺 無釉素胎,薪火侵逐,自然落灰,生澀斑駁,猶如鐵質,悶茶沖泡,流暢利落,讓古美停留在這一泡妙味里! 日本備前燒(柴燒)老物,匠人輝彥 手作:馬形香盒 蒼朽古韻,金石之氣,可存放沉檀名香,或作案頭雅席清玩妙賞! 張運增 | 作 形以紫砂之器為參照,技以柴窯裸燒而成。自然落灰,斑駁呈現(xiàn),古韻樸拙,道法自然。 - end - 分享是一種美德,轉發(fā)給身邊的好友,利益更多有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