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諧趣詩 諧趣詩又叫詼諧詩。古稱“俳諧體”。其特點(diǎn)是追求詼諧,制造幽默戲謔?!百街C”一說,好象最早見于《史記》:“姚察云,滑稽猶俳諧也”。(《滑稽列傳》)南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辟有《諧隱篇》,說“諧”是“淺辭會俗皆悅笑也”,“隱”是“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顯然,這里的“諧隱”和“俳諧”相近。明代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序說》說:“按《詩·淇奧篇》云:‘善戲謔兮,不為虐兮?!酥^言語之間耳。后人因此演而為詩,故有俳諧體、風(fēng)人體、諸言體、諸語體、諸意體、字謎體、禽言體”。這里的“俳諧體”,就是諧趣詩。諧趣詩是詩中的小品,與諷刺詩、自嘲詩、打油詩有共同的的地方,但又有不同,詼諧詩是諧中寓莊,諷刺詩是諧中寓刺,自嘲多是自謔,而打油詩則輕而滑。當(dāng)然,如果詼諧詩把握不好,就會滑向打油詩。 詼諧詩古已有之?!对娊?jīng)·齊風(fēng)·雞鳴》[i]“雞既鳴矣,朝既盈矣。非雞之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非東方則明,月出之光?!痹妼懥璩績煽谧拥膶υ?,可謂詼諧風(fēng)趣。又如《詩經(jīng)·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古住今來很多才子都留下了很多詩故事,同時(shí)留下的是很多諧趣詩,至?xí)x代,大詩人陶潛開始自覺地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詼諧意味,如著名的《責(zé)子詩》: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寶行志學(xué),而不愛文術(shù)。雍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子粟。 詩故意家丑外揚(yáng),說他的幾個(gè)兒子如何懶惰、懵懂、頑劣,何其幽默風(fēng)趣。至唐代,詼諧詩獲得了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很多詼諧詩。李白的《戲贈杜甫》: 飯顆山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曰卓午。何故別來太瘦生,只為從前作詩苦。 胡適曾說:“陶潛與杜甫都是有詼諧風(fēng)趣的人,訴窮說苦,都不肯拋棄這一點(diǎn)風(fēng)趣。”據(jù)清代錢謙益的《草堂詩箋》所列杜詩,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戲”為題的詩組,就有二十一組之多。如《戲?yàn)榱^句》、《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y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戲贈友二首》等等。明末清初金圣嘆在他的《杜詩解》里說:“先生凡題中有戲字者,悉復(fù)用滑稽語?!痹诙鸥Φ钠渌娮髦校哪?,也時(shí)常有之。曾作《戲作俳諧體遣悶二首》其一: 異俗吁可怪,斯人難并居。家家養(yǎng)烏龜,頓頓食黃魚。舊識能為態(tài),新知已暗疏。治生且耕鑿,只有不關(guān)渠。 晚唐李商隱也曾作《俳諧》詩: 短顧何由遂,遲光且莫驚。鶯能歌子夜,蝶解舞宮城。柳訝眉雙淺,桃猜粉太輕。年華有情狀,吾豈怯平生。 宋代有個(gè)俳諧詞派蘇軾、辛棄疾都可算是的主將。今人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收錄稼軒詞共有629首,其中在題記中標(biāo)明戲作和解嘲的有39首,而有明顯諧戲風(fēng)格的有60來首,兩者相合,約有100來首,占了全部詞作的六分之一左右。如最著名的《西江月.遣興》:“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蘇軾生性風(fēng)趣幽默,他認(rèn)為嬉笑怒罵可成文章,《續(xù)資治通鑒》卷八十六云:“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常自謂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彼馁街C詞就更多了,曾有友人李公擇生子三朝設(shè)宴慶賀,他作《減字木蘭花》[ii]與人大開玩笑,中有“惟熊佳夢。釋氏老君親抱送。壯氣橫秋。未滿三朝已食牛”之句,舉座皆絕倒。他另一首《減字木蘭花·已卯儋耳春詞》[iii]亦詼可愛,其中“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币粋€(gè)老饕形象躍然筆下。烏臺詩案發(fā),差役到湖州太守衙門來捉蘇東坡,全家嚇得半死,蘇東坡就跟他妻子講了一個(gè)故事,說宋真宗東封泰山,欲召天下隱士起用之。聽說杞人楊樸能詩,及至召對,自言不能。皇上問道:“既不會作詩,臨行可否有人贈詩送你?”楊樸說:“只有臣妾有一首送我說‘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cái)嗨屠项^皮!’”真宗聽后大笑放還。蘇妻一聽也笑了。 馮夢龍《古今譚概》載:一位縣丞去訪問一位鄉(xiāng)紳,看到鄉(xiāng)紳很久都沒出來,就在座位上睡著了。一會兒,主人出來,看到客人睡了,不忍吵醒他,也就在對面座位上睡了。一會兒客人醒了,見主人熟睡,則又睡了。主人醒后,見客還在睡,則又睡了。這樣反復(fù)了幾次,等客人醒來后天色已晚,主人未覺,客人悄悄地走了解以后主人才醒,不見客人,又回房接著睡。陸放翁作詩道: 相對蒲團(tuán)睡味長,主人與客兩相忘。須臾客去主人覺,一半西窗無夕陽。 至明清兩代,解縉、唐伯虎、鄭板橋、李調(diào)元、紀(jì)曉嵐等都有不少詼諧詩作。此外,還有大量無名作者的幽默、戲謔詩作。如解縉的《題長亭四柳圖送薛尚書致政》: 東邊一株楊柳樹,西邊一株楊柳樹,南邊一株楊柳樹,北邊一株楊柳樹??v有柳絲千萬條,也綰不得征鞍住。南山叫鷓鴣,北山叫杜宇。一個(gè)叫:行不得也哥哥!一個(gè)叫:不如歸去! 前四句寫下來,讓人啼笑皆非,但越到后來味越濃,得諧趣之髓。又,據(jù)說一老道士拿來一幅自畫像,請解縉寫詩題字。解縉并不認(rèn)識這老道士,就和他開了個(gè)玩笑。先刷刷地寫了三個(gè)賊字,道士當(dāng)時(shí)愣住。但待解學(xué)士寫完,老道士擦擦汗露出笑容,原來全文是: 賊賊賊,有影無形拿不得。只因偷吃呂仙丹,而今變作蓬萊客。 有一次朱元璋讓解縉陪著在御花園垂釣。解縉善釣,屢有收獲。朱元璋卻半天不開張,很不開心。這時(shí),解縉為了給皇帝解悶就說:“陛下釣不到魚,是因?yàn)轸~不敢來,它們懂禮節(jié)?!敝煸罢f:“小小魚兒,懂什么禮節(jié)?”于是,解縉就吟道: 數(shù)尺絲綸落水中,金鉤一拋蕩無影。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一次,解縉跟著朱元璋在御花園玩,朱元璋想考考解縉,就有意出題說宮中夜來有喜,你試作一首。解縉脫口吟出:“君王昨夜降金龍,”朱笑著說:“是女兒?!苯饪N:“化作嫦娥下九重”,朱說:“可惜死了。”解縉:“料是世間留不住,”朱進(jìn)一步為難他說:“已經(jīng)扔到水里去了?!苯饪N馬上吟出第四句“翻身跳入水晶宮”。 據(jù)說清乾隆,讓紀(jì)曉嵐詠一首題為《雞冠花》的詩。紀(jì)曉嵐看著園中鮮艷的花朵吟道:“雞冠本是胭脂染,體態(tài)婀娜面紅光。”乾隆笑說:“慢來,慢來。”隨手一指說:“朕讓你詠的是白雞冠花?!奔o(jì)曉嵐:“只因五更貪早起,染得滿頭盡白霜?!?/P> 還有一位叫得心的和尚,在佛門中頗有名氣。有人故意送他十只雞蛋,看他如何對付。誰知他毫不牙軟,馬上煮熟,一飽口福,—邊吃還一邊吟詩助興: 混沌乾坤一殼包,也無皮骨也無毛。老僧帶爾到西去,免得人間受一刀。 傳說,從前有一個(gè)知縣,很愛吃枇杷。有人為了奉承他,就特地買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先派人把帖子呈上。知縣一看,帖子上寫的是:“奉送琵琶一筐,請笑納?!敝h很是納悶:“他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為什么要用筐來裝?”隨后實(shí)物送到,知縣一看,卻是一筐光鮮的枇杷。知縣笑了笑,知道是這位朋友寫了別字。知縣回信說:“承蒙惠贈‘琵琶’,打開匣子一看,聽著沒有聲音,吃起來卻頗有味道,我這才知道江州司馬白居易為什么會淚濕青衫,王昭君出塞為什么能寫下那么多感傷,原來都是想吃東西的緣故。”大家知道,白居易是因?yàn)槁犃烁枧葑嗯枚鸶袀帕鳒I的,王昭君因遠(yuǎn)嫁匈奴,思念時(shí),用琵琶彈奏出感傷的曲調(diào)。而那位朋友居然把“枇杷”寫成“琵琶”,那豈不是等于白居易成了為此枇杷而流淚,王昭君為吃不到枇杷而感傷了嗎?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詩一首以自諷: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當(dāng)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這個(gè)詩故事流傳很久了,究竟是發(fā)生在誰身上不得而知,或說是蘇東坡的故事,但在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中卻明確記載是明朝莫廷韓、袁太沖、屠赤水幾位大家合作的,不知孰是。 有一考生,平常不僅喜歡“之乎者也”,更喜歡用“而” 字作文,在答卷時(shí),處處不離“而”字。主考官見試卷上“而”字林立,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揮筆批道:“應(yīng)而而不而,不該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十八個(gè)字的批語,竟用了十一個(gè)“而”字,真是絕妙!與此相映成趣的還有一個(gè)故事,有一個(gè)學(xué)生寫文章時(shí)特別愛用“了”字,幾乎每句話的最后都帶著一個(gè)“了”字。老師不勝其煩,也為了教育他,就故意用了很多“了”字,給他寫了這樣的批語:“了了了,了了了,你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不要用了了!” 共和時(shí)出了一個(gè)專寫詼諧詩的人,叫聶紺弩,人稱聶打油,綜觀近六百首聶紺弩詩,嬉笑怒罵哀樂皆成詩章。其詩不僅語言新、形象新、思想感情內(nèi)容也新,自成一體,被世人稱為“聶體”或“紺弩體”。聶紺弩詩不忌口語、俗語、俚語和新名詞、新語匯入詩。“拿來主義”極大地豐富了聶紺弩詩的語言表達(dá)能力,有心讀者可從其集中細(xì)細(xì)體味、揣摩。他將自己在北大荒勞改中的經(jīng)歷和在“文革”期間入獄等感受入詩,用平淡淺近的文字表達(dá)深刻的人生見解,于貌似打油詩般的調(diào)侃中,給人以含淚的震撼和反思。程千帆先生說聶詩是“敢于將人參肉桂、牛溲馬勃一鍋煮,初讀使人感到滑稽,再讀使人感到辛酸,三讀使人感到振奮。”可謂知音之論。 瓦罐長街一曲歌,風(fēng)流忽似鄭元和。日之夕矣歸何處,天有頭乎想什么。肺腑中言多郁勃,江山間氣偶盤陀。河汾并是滄浪水,幸未投詩當(dāng)汨羅。(《代答》) 草創(chuàng)文章費(fèi)琢磨,掌上膝上正反搓。一雙兩好纏綿久,百轉(zhuǎn)千回繾綣多。能將此草繩搓緊,泥里機(jī)車定可拖。天涯此刻憐枯草,堪與羅裙一系么。(《搓草繩》) 牛馬走為太史公,此銜與我馬牛風(fēng)。九方牝牡驪黃外,一笠斜陽短笛中。舊是牛倌居四等,新來馬號守三龍。呼牛呼馬從君好,只此微勞嘆藐躬。(《夜派看馬口號》) 龍江打水虎林樵,龍虎風(fēng)云一擔(dān)挑。邈矣雙飛梁上燕,蒼然一樹雪中蕉。大風(fēng)背草穿荒徑,細(xì)雨推車上小橋。老始風(fēng)流君莫笑,好詩端在夕陽鍬。(《柬周婆》) 行李一肩強(qiáng)自挑,日光如水水如刀。請看天上九頭鳥,化作田間三腳貓。此后定難窗再鐵,何時(shí)重以鵲為橋。攜將冰雪回京去,老了十年為探牢。(《周婆來探后回京》) 碌碌窩囊老溥儀,兩回傀儡冒軒羲。帝庭宣統(tǒng)早休矣,民國稱臣胡適之。君父文章堪大笑,主賓酬酢得無悲。相逢政協(xié)廳堂里,想象稱孤道寡時(shí)。(《遇溥儀》) 故人寄我金刀錯(cuò),何以報(bào)之三腳貓。每有所求情靦腆,思君不見心郁陶。入秋我比黃花瘦,釀雨天才五尺高。只剩詩懷通冷暖,西山紅葉海南潮。(《有贈高旅二首》) 與聶異曲同工的要算啟功先生了,啟功的詩較聶在文得多,油略少,主要是口語入詩: 鷓鴣天八首·乘公交車組詞 乘客紛紛一字排,巴頭控腦費(fèi)疑猜。東西南北車多少,不靠咱們這站臺。 遠(yuǎn)見車來一串連,從頭至尾距離寬。車門無數(shù)齊開閉,百米飛奔去復(fù)還。 這次車來更可愁,窗中人比站前稠。階梯一露剛伸腳,門扇雙關(guān)已碰頭。 鐵打車箱肉做身,上班散會最艱辛。有窮彈力無窮擠,一寸空間一寸金。 擠進(jìn)車門勇難當(dāng),前呼后擁甚堂皇。身成板鴨干而扁,可惜無人下箸嘗。 車站分明在路旁,車中腹背變城墻。心雄志壯鉆空隙,舌敞唇焦喊借光。 入站之前擠到門,前回經(jīng)驗(yàn)要重溫。誰知背后彪形漢,直撞橫沖往外奔。 昨日墻邊有站牌,今朝移向哪方栽。皺眉瞪眼搜尋遍,地北天南不易猜。 沁園春·病二首 細(xì)雨清晨,透戶風(fēng)寒,汗出如漿。覺破房傾側(cè),儼然地震,板床波動,竟變彈簧。醫(yī)囑安眠,藥唯鎮(zhèn)靜,睡醒西山已夕陽。無疑問,是糊涂一榻,糞土之墻。 舊病重來,依樣葫蘆,地復(fù)天翻。怪非觀珍寶,眼球震顫;未逢國色,魂魄拘攣。鄭重要求,“病魔足下,可否虛衷聽一言?親愛的,你何時(shí)與我,永斷牽纏?” 西江月 七節(jié)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栓牢。長繩牽系兩三條,頭上幾根活套。 萍鄉(xiāng)姚茂初先生詩好詼諧,曾與小石源主人論詩,說詩不活則死,特別是詞里面一定要加上詼諧的元素,先生詩喜板橋與聶紺弩,《蟬之韻》與《雞肋集》中盡多詼諧之作,我們略舉數(shù)端,如《壽星明·花甲初度酬友》: 二十投荒,四十投明,半是雪霜。笑青絲暗換,莊生化蝶,白頭有幸,老子還鄉(xiāng)。落日籬邊,遼鶴聲里,斷盡書生九曲腸。登樓處,嘆蕭條異代,枉送流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