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音樂是多年來的執(zhí)著愛好,由于錢少財疏,一直也沒什么在器材上花過什么大價錢。一路走來,每次都是勒緊褲腰帶去嘗試換回我最喜歡的聲音,因此,我對器材的需求就是:簡單出好聲,堅決不折騰。 記得第一臺設(shè)備是一臺夏普的雙卡座的錄放機。那臺我母親從日本帶回來的錄放機曾經(jīng)是我的夢幻伙伴,陪伴了我整個青春。現(xiàn)在回想我那滿滿一抽屜的卡帶,多少記憶猶在心頭。那時候?qū)σ糍|(zhì)沒有概念,聽得清唱什么,已經(jīng)很滿足,很多時候沒錢買卡帶都是買的空白磁帶從同學那里拷貝正版帶。受限于卡帶的復制是有著極大的信號損失,拷貝只能從原版帶拷貝一次??墒悄菚r候為了得到一首歌,三手,四手翻錄都有。所以對音質(zhì)好壞的理解,僅限于這個歌是幾手的。第一次對高音質(zhì)有了概念是高中一次偶然的淘到一盤海關(guān)查沒的打卡帶,放到卡座里,按下Play鍵以后,才發(fā)現(xiàn),聲音干凈清亮,細節(jié)如此豐富,和以前聽的引進版的磁帶,完全不同。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記了當時那盤打卡帶是誰的歌,腦海中留下的只是干凈清亮,細節(jié)豐富,動感十足的感覺。 上高中的時候,家里有了第一個臺式音響,品牌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多年未見的愛華。第一次聽到CD的聲音,心里的激動不輸給我現(xiàn)在聽到幾十萬的設(shè)備的感覺。原來那些熟悉的旋律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很多原來在磁帶中聽不到的細節(jié)都絲絲入扣。 上大學的時候,有了自己第一個隨身聽,因為家里臺式機對我的影響,選的牌子還是愛華。雖說和現(xiàn)在的設(shè)備比起來,連mp3的音質(zhì)都不如,卻陪我度過了那些青蔥歲月,見證了我的喜怒悲歡。那些年流傳至今的歌曲,都和我的記憶一起在心里生下根來。大二的時候,贊了很久的生活費去買了一對松下的耳機,已經(jīng)記不得型號了,只記得那個外形設(shè)計是至今為止都獨一無二無法超越的:一只銀色的芊芊玉手握著耳塞,那種性感,那種令人愛不釋手的感覺,再也沒有過。那副耳機給我的感覺是聲音溫暖清澈,低音厚實,那副耳機我一聽就是三年,最后因為線斷了而不得不放手。 轉(zhuǎn)眼畢業(yè)以后,給自己買了第一個隨身聽,MD-N1,耳機是sony的E888。那幾年,刻錄MD碟帶給我無窮的樂趣,雖然麻煩,但是每次出街,這個一定是陪伴著我的。E888的音質(zhì),在當時已是我能聽到的最好的聲音,聲音解析,低頻的密度都是在當時無與倫比的。原諒我見識短,那時候完全沒見識過耳放,大耳機之類的,但那個E888對我來說已經(jīng)是一旦擁有,別無所求的器材了。要知道那個時候,我一個月工資只有幾百元,這個耳機380元的價格,對我來說已是天價了。 現(xiàn)在看來,到那個時候,還完全不懂發(fā)燒是個什么東西,知道的只是能夠用更好的音質(zhì)來欣賞我喜歡的音樂。 2004年,來到上海,在我老爹的帶領(lǐng)下開始入燒。當時我爸的一套器材實在是震撼到了我,記得那是一套NAD的碟機,一個不知名的前級加兩個國產(chǎn)的膽后級,推了一對德國的書架箱。當聽到音樂從那對書架箱中緩緩流淌出來,心里的感覺是震撼。因為的確是我從未感受過的音樂感覺。我找來我喜歡的那些歌曲,一遍一遍的用這套設(shè)備重放。那段時間,到我老爹的聽音室里聽音樂,是我工作之余最喜歡做的事情。一邊聽歌,一邊向老爹學習這些發(fā)燒的入門知識,那時候才慢慢了解到音源、前級、后級等等設(shè)備的功能和如何判斷一套設(shè)備的好壞。也跟著老爹跑了很多趟音響器材城,去聆聽各種不同風格的設(shè)備。那時候,我對發(fā)燒音質(zhì)的認識,就是要聲音溫暖,音場寬闊。不需要很大的音量就能把人包起來。 2008年,為自己的視聽設(shè)備開始張羅。那時候的訴求就是要兼顧影視和聽音樂。入手了一套DENON的AV功放,大概花了1萬。然后入手了一對Tannoy的落地的DC2和一對書架DC1。那時候還不懂各種音箱的技術(shù)參數(shù),其實也不太愿意學習這些參數(shù)。因為比起這些參數(shù),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當時的感覺是,看電影很爽,可聽音樂雖然聲音是干凈清晰的,但是總覺得缺了點什么。老爹來聽過,評價了一下,是數(shù)碼味太重。說實在,我也不太懂什么叫數(shù)碼味,只知道我的落地箱和我老爹的書架箱比起來,聲場窄一些,聲音干澀許多,缺少了一些感人的東西,但是具體也說不清楚。因為我能聽到的細節(jié),其實也都能聽到,但是就是缺乏感染力。 后來因為常常出差,工作繁忙,其實也很難有時間坐下來靜靜的聽音樂。所以我花了更多的精力在隨身設(shè)備上。隨時聽從手機、iPod、MP3一路升級到AK120。耳塞一路從SONY EX700、SHURE 535、鐵三角CM1000、一直到AKG K3003。隨著設(shè)備的不斷升級,我感受到的是解析和動態(tài)的不斷提升,但是始終找不到那種溫暖包容的富有感染力的聲音。一直很懷念我老爹那對書架箱給我的感覺。在網(wǎng)上亂作一番工作之后,開始嘗試入手大耳機。由于我的移動需求,始終不愿意去入手高阻耳機,因為不能方便的出街。第一個入手的耳機是拜爾的DT990 32o的版本。那時候,用了這個耳機,我真的很久都沒再碰那些耳塞。我很喜歡大耳機暖暖厚實的聲音。只是那好長好長的線,實在麻煩,最后是在家聽大耳機,出差聽K3003。就這樣持續(xù)了兩年,終于在一次拿到年終獎之后,心又開始發(fā)癢。一番掙扎之后,入手了拜爾的T5p。說實話,這個聲音已經(jīng)非常接近我最喜歡的聲音了。細節(jié)豐富,音域?qū)拸V,聲場在我聽過的低阻耳機里,確實罕有對手。而我驅(qū)動這個耳機的僅僅是我的iPhone。我個人認為,對于我這樣聽流行為主的玩家來講,方便是一個重要的訴求,哪些拿著各種磚加著隨時耳放的搭配,我是不考慮的,因為我認為方便遠比提升一點的音質(zhì)更重要。只要出門,我絕不為便攜性做一點點妥協(xié)。很多朋友說我這是偏執(zhí),而我說這是隨身聽音樂的體驗不僅僅是音質(zhì)這一件事,所以AK120買回來以后,我仍然把iPhone作為我的主力出街播放器。因為音質(zhì)還可以接受,但是便捷性大太多。 到了今年,出差漸漸減少,有了自己的辦公室,我開始決定在辦公室搞一套桌面系統(tǒng)。我當時一個不變的訴求就是:音源必須是電腦。因為我無法忍受不停地換碟這件事。所以回顧我自己的習慣,我仍然堅持,完美的聽音體驗絕不僅僅是音質(zhì)這一件事,方便舒適也是體驗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曾經(jīng)想過通過AppleTV來做Airplay再加DAC的方案。由于不能播放DSD,也只能把Airplay作為一個備選。當時有兩個方案:DAC前級一體機->純后級->書架箱, DAC前級一體機->有源書架箱。考慮到接線的復雜性以及搭配的風險(因為不是價錢到了,一定能把箱子推好)。最后決定上有源。當然這也做了很多功課,從一大堆各種書架箱中篩選也是一件頗費腦筋的事情。因為我沒那條件把各種備選的音箱聽個遍(工作實在太忙)。我聽過我老爹那邊用KW550推的丹拿C1,那號稱書架箱中的頂級的高音,也聽過丹麥王子合并機推的ELAC的BS403。說實在,這兩個本來沒有可比性,壓根就不是一個數(shù)量級的東西。但是要知道,我聽的音源,并不是發(fā)燒音源,我聽的音樂很簡單,就是流行和搖滾。還有一個很關(guān)鍵的是,我確實口袋里鈔票很有限。像C1這種價格,是我不能承受的。最后,我對ELAC的BS403很喜歡,因為那個高音喇叭確實非常有特點,解析和泛音一度讓我感覺在聽流行的時候,是不輸給丹拿C1的。那既然如此,何必花如此價錢呢?所以在最后選擇有源音箱的時候,眼光還是落在了Adam的書架箱上。因為他和ELAC的高音喇叭是系出同宗——>氣動高音。在一番精挑細選之后,入手了Adam的Artist5。因為大小合適。為了這對箱子,也在DAC上費了好大一番腦筋。說實在,我沒有太多機會對比很多不同的DAC,雖然看了很多對比文章,但是那些評測文章中的各種用詞,我發(fā)現(xiàn)毫無意義,因為沒法和我的聽感建立一點點的對應(yīng)。后來我也只能比參數(shù),比功能,最后入手了一個TEAC UD503。音質(zhì)也許不是同價位最好,但是易用性和功能是最令人滿意的。小日本的東西細節(jié)做的好。比如任何時候切換PCM還是DSD的時候,不會出現(xiàn)令人反感的破音,比如電腦驅(qū)動的易用性,F(xiàn)oobar2000的設(shè)置都是毫無折騰的一下子就搞定。黑色的機殼擺在桌子上,做工真的是無可挑剔。Artist5給我的感覺是非常不錯的。聽了幾十個小時之后,我的感覺是作為桌面有源,應(yīng)該是無可挑剔了。尤其是對于我這樣以聽流行為主的人來說,應(yīng)該也是夠了。日本的DAC,有其自身的特點,解析力是基本夠用,比較到了7K這個級別,但是聲音確實比較平淡,不急不躁,缺乏特點。但是有時候缺乏特點也是一個特點。起適用性就比較好,各種風格的音樂都能演繹的有模有樣,低音和高音都沒太大毛病,中頻不干,泛音尚可。 到了年關(guān),對于40歲的我,也有了一個特別的想法,作為過去這些年來的總結(jié),真的送給自己一個大禮吧。決定上一套好點的。當然我的原則還是不變,出好聲,不折騰。所以,最終還是決定DAC加有源的組合。在幾十個日日夜夜的網(wǎng)上做功課之后,箱子從丹拿、真力、Adam的數(shù)十款萬元級的有源中,最后選中了Adam的CompactMK3。因為我記得一直在耳邊的一句話,6寸不開,8寸不快。而我的聽音喜好,還是要有細膩的高音,和緊實而有力的低頻。說實在,蔡大媽那種溫暖的感覺,不是我的菜。 現(xiàn)在擺在桌面上的一套系統(tǒng)是曠世的CMA800i+Adam CompactMK3。聽了兩天,突然耳邊傳來一個聲音:退燒吧。因為我找到了我喜歡的聲音,聲音的解析力、厚度,是我喜歡的感覺;高頻干凈、分離度好,低頻緊實、有力,在上腳架之前,低頻已經(jīng)讓我比較滿意。中頻是意外的驚喜,那就是在高頻和低頻都十分優(yōu)秀的情況下,中頻仍然飽滿富有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是很難用語言就讓讀者明白的,我最后還是明白一個道理:看再多評測,不如自己一耳朵。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聲音,也決定讓自己安靜下來,其實燒來燒去,最后還是要聆聽喜歡的音樂。所以雖然我還會參與各種討論,但是,不打算再輕易出手折騰器材,認真聽喜歡的音樂才是接下來要玩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