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的評價是對課程開發(fā)的一種及時的反饋,評價者根據(jù)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教學目的與計劃安排,在課程教學過程和實際工作中中有效地搜集相關資料,對課程的開發(fā)做出客觀地評價。課程評價可以不斷優(yōu)化教學的質量,提高理論教學與實際運用的相適應程度。一般而言,課程評價也包括課程開發(fā)中的教師與學生,是一個全面的、系統(tǒng)的評價方式,對于開展良好的教學計劃是有推動作用的。根據(jù)不同的評價目的,或者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將課程評價分為不同的類型: 按功能劃分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在課程開始實施之前,或者課程實施進展至某一階段的開始之前,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作出評價判斷,以求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并且確定下一階段的任務。診斷性評價的功能是在摸清情況、條件、基礎和可能性等前提下,設法預測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診斷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從而為整個課程實施或下一階段課程實施的順利而有效進行服務。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課程開發(fā)或者課程實施尚處于發(fā)展或者完善過程進行的,為了不斷了解活動進行的狀況,及時對活動進行調整、提高活動質量而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課程開發(fā)或各個局部的優(yōu)缺點,作為進一步修改、完善課程計劃的依據(jù)。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以課程整體為評價對象,以確定課程的價值、效果、需要為宗旨,以選擇、采用及判定成績?yōu)槟康牡脑u價。終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評判課程的優(yōu)劣,并為決策者作出該課程是否值得推廣或進一步實施的決策提供信息和依據(jù)。 按主體劃分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指以課程設計者或者課程實施者作為評價的主體,是組織或群體對其行為的指導思想、活動過程和結果等方面的評價。自我評價有助于評價者了解課程設計方案的內在理念和技術處理技巧,評價的結果也可以進一步作為課程方案的修訂和完善的依據(jù)。 (2)外部評價 外部評價是指評價以課程設計者或者課程實施者以外的其他人作為主體而進行的評價。外部評價的實際效果取決于評價對象的參與程度和評價本身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外部評價可以為課程實施者提供更寬廣的視覺和更開闊的評價思路,因此能夠取得比較令人信服的評價結論。 此外,還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1)量化評價 量化評價是以數(shù)量化的方法進行的課程評價。量化評價的基本特點有:一定數(shù)量化,即強調采用數(shù)量化的方法進行課程評價;二是客觀化,即強調整個課程評價過程遵循客觀性原則,要避免絕對性;三是普遍化,即對于各種不同的評價對象,都采用統(tǒng)一的、普遍的課程評價標準,采用統(tǒng)一的、普遍的操作過程。19世紀末到20世紀60年代,課程評價者普遍采用量化評價。 (2)質性評價 質性評價是指力圖通過自然的調查研究,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評價對象的各種特質,以求在深層次上理解和把握對象的實質,進而進行深層次的價值判斷。課程的質性評價注重評價的整體性、自燃性、深層性和多元性。質性評價是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質性研究的興起而興起的。從注重量化評價到注重質性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轉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