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放下生死是每一種正道修煉中都必須經(jīng)歷的考驗,這是人和神的區(qū)別。神能坦然放下生死,而人卻不能。對于立志修成商佛的林尚沃,這是必須面對的。 生死考驗是正法修煉必過的關 生死的考驗針對不同的人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并不一定都是直接取你的性命,但都關乎你所在的職業(yè)中對你人生最重要的方面。但是一旦能夠舍棄為私為我之心而置生死于度外,就是進入另一個境界。 一位武士不但在沙場上不能貪生怕死,勇猛作戰(zhàn),戰(zhàn)敗了,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能因為怕死而屈服,而應該像文天祥等義士那樣從容面對,成就武士道。一位醫(yī)學博士生必須殺死許多小白鼠做實驗來成就學位,有了學位,他將來就有美好的生活,但因為從佛法中懂得了生命的可貴,寧愿放棄學位也不想再殺生,這已經(jīng)是能放下生死了,后來有明白了更高境界的佛法,要是為了救更多的病人,而不是為自己的前程來做這些實驗,那么這些小白鼠也是死得其所。就像韓劇《醫(yī)道》里,朝鮮王朝的名醫(yī)許浚,對自己的恩師柳義泰尊重備至,即使知道太醫(yī)院的主管與柳義泰有過節(jié),許浚維護老師就可能失去太醫(yī)院的位置和改變奴婢命運的機會,但他還是尊重自己的老師。但是在柳義泰要求他解剖遺體研究人體來為救治更多的病患時,許浚卻冒天下之大不韙,解剖的恩師的遺體,成就醫(yī)道。作為林尚沃這樣的商人,在經(jīng)商中也同樣會遇到堅持原則可能就要一敗涂地,從而失去自己作為商人的全部人生的考驗。這樣的考驗,如果不能通過,就只能以自殺了斷,所以程度并不比刀架在脖子上來的差。 在林尚沃走入商界時,石崇大師已經(jīng)憑借自己佛法修煉中修出的宿命通,預料到林尚沃在經(jīng)商中將經(jīng)歷三次危機,并且留給林尚沃兩個字條和一個杯子作為化解危機的方法,讓林尚沃遇到危機時,分別按順序打開。其中遇到的第一個危機,林尚沃打開字條一看,就是一個“死”字。 第一次危機 第一次危機就發(fā)生在林尚沃成功得到了人參交易權,到北京販賣人參的時候。商人不是腐儒,僅僅有高尚的人格還不能成為成功的商人。林尚沃的人格是他成功的起點,但他的成功還有他經(jīng)營的才能。商人要認準商機,該出手時就出手。林尚沃知道,較之冬至使,陳奏使(注4)一行會受到大清朝廷更為隆重的接待,所以這次他帶的人參比平時都要多,足足5000斤。這次林尚沃提高了傳統(tǒng)的人參交易價格。但并不是像電視劇里提高過百兩這樣離譜,而是把每斤人參從25兩銀子提高到40兩銀。林尚沃敢于提高價格不是出于壟斷后的漫天要價,而是有依據(jù)的。一是25兩的人參價格已經(jīng)維持了200年,水漲船高,林尚沃看準此時是該提高價格的時侯了。更重要的是,此時朝鮮已經(jīng)有了成熟的人參蒸包技術,把以前的白參變成了紅參。白參是生參,不但不好保存,而且有毒,經(jīng)過蒸包后成為紅參,不但可以長久保持,而且毒性被去除,藥性更好,更安全。這次林尚沃帶來的全都是上等的紅參。貨物品質不同,林尚沃認為提高一些價格當然是情理之中的。 但要改變維持了200年的價格對于保守的觀念無疑是巨大的沖擊。這種作法受到大清藥材商空前絕后的聯(lián)合抵制。清朝商人表現(xiàn)出的團結一心,出乎林尚沃的意料之外。商貿會逐漸接近尾聲,林尚沃的人參還是無人問津。如果他不肯降低價格就不能把人參賣出去,必須帶著所有的人參回朝鮮,那么林尚沃就會在大清和朝鮮商家成為共同鄙視的對象,以后再無生意可做。要是為了賣掉人參而把價格降回原來的水平,以后林尚沃就永遠不可能再把價格升高了,林尚沃就會成為大清商人們的笑柄,也再沒臉到北京做生意。 以寧死的心堅持正理 林尚沃進退兩難,他打開了石崇大師給他的第一個字條,看到的卻是一個“死”字。林尚沃并沒有電視劇里表現(xiàn)的那么聰明,他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已經(jīng)走上了死路,石崇大師還給他一個“死”字來破解。于是他去求助于朝鮮使節(jié)團里的一位官員,因撰寫《北學議》而聞名的大才子──好友金正喜。 金正喜是林尚沃內心最尊敬的書生,本是陳奏使金魯敬之子。金正喜自幼聰明過人,六歲起即能誦詩作畫。當時朝鮮第一大儒樸齊家看了金正喜的書畫冊子,當即預言金正喜將以學與藝揚名海內,并表示“吾將教而成之”。樸齊家的官職使他有機會來往于朝鮮王國與大清朝之間,他經(jīng)常拜會清朝大儒們,向他們學習,成為了一名實學派的先覺者,撰寫了《北學議》,在書中宣傳實學思想,主張“要打破身份差別,鼓勵工商,使國家富強,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當務之急乃接受清朝先進文化”。朝鮮雖然一直是大明和大清的屬國,但對大明是主動臣服,所以全盤學習了大明文化與制度,但對大清只是被降伏,對于文化曾經(jīng)落后于自己的滿族人不服氣,雖然康熙大帝重視漢文化,又引進西方文明,使清朝出現(xiàn)了滿族文化與漢文化和其它文明交相輝映的中華文化的燦爛時代,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但朝鮮王室卻一直不愿向大清學習。樸齊家的觀點對于朝鮮來說無疑是一種改革和推動。金正喜15歲師從樸齊家,也一直渴望能像導師那樣,遠赴北京,體驗并學習那里的新學問。尤其是樸齊家受人誣告流放致死,金正喜發(fā)誓要到北京去繼承《北學議》之遺業(yè)。朝鮮一直以來都是到天朝去領取每年的歷法。這次金正喜在北京看到新年歷法中的節(jié)氣排序有誤,提出了更正,使金正喜在清朝學者中有了名氣。 大年初一使臣團聚集在客館行望闕禮,向客館里供奉的闕牌行禮表示對大清皇帝的臣服和景仰。林尚沃借機去拜會金正喜。金正喜為林尚沃解開了悶葫蘆。 林尚沃問:“有人登上了百尺竿頭,既不能上,也不能下,處于只有乖乖地等死的境地。那么,那個人該怎樣做才能從百尺竿頭上下得地來?”金正喜說:“中國古時候有位禪師叫石霜和尚。這位大師教給了人們從百尺竿頭活下來的辦法?!苯鹫灿盟臅▽懴拢骸鞍俪吒皖^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xiàn)全身。”石霜和尚說即便是坐在百尺竿頭上的人,也還算不得真人。在百尺竿頭上繼續(xù)往前走,這樣就會進入佛的境界。金正喜解釋:“能夠使人擺脫死亡的只有死。在百尺竿頭上坐在那里,是不能使死亡退卻的。”林尚沃明白了:抱定了必死的念頭勇往直前,反而可以置于死地而后生,這是石崇大師寫給他的“死”字的意義。 從中華文化中開拓更高的境界 但明白了意義還未必能做到,要能做到這一步,必須有一個精神境界的巨大升華。之后,林尚沃就從客館消失了。但他并不是像電視劇里那樣去探訪清朝人參的種植情況,而是作為翻譯跟著金正喜向清朝大儒們求教,使林尚沃大開眼界,積累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們拜訪的大儒當中有兩位最為著名。翁方綱喜歡古代經(jīng)典。阮元不喜歡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金正喜首先拜訪的是頭號巨儒翁方綱,78歲的老人正在芝麻籽上刻春聯(lián)。金正喜和林尚沃感到非常震撼,這可不是憑正常的眼力所能做到的,靠的是心意與內涵。佛教《維摩詰所說經(jīng)》說“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翁方綱正是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示范這句話的涵義:一粒沙中也包含著三千大千世界。 翁方綱要金正喜寫生蘭花。春蘭尚未開花。金正喜作完畫,翁方綱問為何未見花?為什么沒有香氣?翁方綱解釋說,他一直用金筆抄錄的《般若心經(jīng)》,如果只是在一字一字地抄錄佛經(jīng),那就只不過是在做謄寫。而他是在揣摩真意;同理,如果只是臨摹蘭的樣子,就只是畫工,要畫蘭,就得畫到開花,有香氣。展現(xiàn)出蘭的靈魂蘭才有生氣。金正喜和林尚沃恍然大悟。 作為一個思想家,翁方綱注重修煉正道。譬如詩道,只有到了杜甫的境界,方能稱得上修成了正道。翁方綱主張,詩道的價值在于文字香與書卷氣。認為詩道的極致便是一篇美麗的文章自有其趣,一本有內容的書自有其氣。 金正喜日后徹底接受文人畫風,正是得益于良師翁方綱。受翁方綱的熏陶,他在寫隸書時以筆墨之美為菁華,讓自己的心意在古樸、簡潔的筆勢中自然流淌,創(chuàng)出了“秋史體”。而林尚沃日后在成為朝鮮首富后歸隱田園,成為了一位有藝術氣質的詩人,也是得益于翁方綱的熏陶。這也讓當時的林尚沃的心境能夠從具體的一筆人參生意的成敗得失中跳出來,向往更高遠的境界。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求真的勇氣 而另一位大儒的阮元,又在正統(tǒng)的考證學中引入了實學思想。阮元提出“實事求是”,以事實為依據(jù)探求真理或真相,這就是阮元大力提倡的經(jīng)世濟民方法。 金正喜前去拜訪阮元,阮元也要他寫生蘭花。金正喜為蘭畫上了花朵,阮元卻說:“本來是沒有花的,你為什么畫上了花?”阮元傳授給金正喜“實事求是”的思想,這種思想彰顯一種批判精神,主張與其崇尚空洞的理論、囿于虛浮的學風,不如“從實際存在的事物中尋求正確的道理并付諸實踐”。林尚沃因此明白了經(jīng)商中務實的重要,建立了堅持公平交易、物有所值的信心。阮元稱“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林尚沃因此明白這時堅持新的人參價格的重要。他不再考慮自己在商戰(zhàn)中成敗的面子得失,他發(fā)現(xiàn)當人全心堅持道理時,也就擺脫了虛榮心的巨大包袱。 翁方綱強調心意之花,成就了金正喜的藝術;而阮元強調實存之花,成就了金正喜的思想。阮元送給金正喜一個“海東第一通儒”的美稱。海東即朝鮮,這個美稱自然就是盛贊金正喜乃“朝鮮第一通儒”。而“通儒”一詞,自古以來就是指那些窮通世間萬事、有知有行的儒學家。陪同金正喜向大儒學習,也使林尚沃產生了精神層面的巨大升華,奠定了敢于赴死、并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氣基礎。 不戰(zhàn)之戰(zhàn) 告別阮元后是林尚沃與北京商人之間的決戰(zhàn)之日。因為再過一天,就是出使隊伍離開北京的日子。林尚沃命令手下打點回國。北京商人們清楚,林尚沃的人參如果不能在北京出手,到其他任何地方都是賣不掉的。 林尚沃讓下人們把人參都堆到院子里去,又命令放火燒人參。大清商人們聞信全部趕來了,看到被扔到火里的顯然是人參,而且是紅參精品。這一來,北京的藥材商們頓時被震住了。北京商人們都明白,作為一個商人,首先會把人參視為自己的生命,林尚沃是在說:寧可死也要堅持道理。 買賣雙方的較量勇者勝。面對清朝藥材商的集體抵制,林尚沃把價格提高到每斤45兩銀子。當中國藥材商更為抵制時,他開始燒人參。這時藥材商頂不住了,不僅接受了每斤45兩的高價,還補償了燒掉的人參的損失。 林尚沃的這種對抗并不是匹夫之勇,他摸準了清朝藥材商離不開高麗參,得不到人參比付出高價的損失大得多。用今天的話來說,林尚沃的這次營銷策劃可謂大手筆。這種大手筆的膽識來自他對大清藥材市場的了解,不是孤注一擲,而是胸有成竹。 林尚沃通過一場商戰(zhàn)掙下了大筆的金錢,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更大的意義在于,他所用的戰(zhàn)術既不是繼續(xù)跟大清商人談價錢,也不是向大清商人屈服而用老價錢。他只是自己燒人參,跟自己較勁。在這個勇于赴死的過程中戰(zhàn)勝了自己。 能忍辱負重的大清商人成全了林尚沃 人參對于北京的藥材商們而言也是生命,是神靈的藥草,豈能燒成一堆煙灰?在中國商人看來,面子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林語堂曾說,中國人的性格中有三個十分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有耐心”、“冷靜”與“老練城府”。他們徹底守著作為商人的處世信條——“和氣生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他們能夠忍辱負重,把昨天的意氣之爭看作是小事,而把今天的屈辱看作無事。這也是一種商道精神。 置于死地而后生是個新的境界 林尚沃只用一天時間就賣掉了所有的人參。搭上被大火燒掉的人參,算起來,北京商人們?yōu)檫@筆人參買賣付出了每斤90兩的破天荒的代價。這個價錢,幾乎是以往的四五倍。 借助于石崇大師留給自己的一個“死”字,林尚沃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而且絕不僅僅局限于生意,他領悟,政治、宗教、藝術,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只有拋卻自身,通過死亡的“無”才能得到生的愉悅和存在的“有”。轉禍為福,林尚沃一躍而成為朝鮮王國首屈一指的貿易大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