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明孝陵的欞星門。 坐落在鐘山南麓獨龍阜下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它建于1383年,距今已經(jīng)600多年了。明孝陵分兩大部分,一是陵園,二是神道。 我們先去看的神道。 ![]() 進入欞星門,就可以看到分列在神道兩側(cè)的文臣武將。 ![]() 手拿笏板的人物應(yīng)該是文臣了,造型古樸,神態(tài)生動,儀表莊重,只是經(jīng)歷了600多年的風(fēng)雨侵蝕,石像已經(jīng)有些斑駁,更加顯得滄桑。 ![]() 據(jù)資料介紹,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和朝服的文臣武將。雖然有些殘缺,依然不不失為明代石刻的藝術(shù)珍品。 ![]() 神道長約1800米。 ![]() 石像又叫翁仲,共四組八尊,相對而立,高約4米,身軀魁梧,武將身披甲胄,文臣頭戴朝冠。 ![]() 這是手持金盾的武將。資料上說武將手持的是金盾,我怎么看都像是王剛主持鑒寶節(jié)目上使用的“護寶錘”。 ![]() 離開南京后,翻閱買的的書,我又一次發(fā)現(xiàn),我們在明孝陵再一次走反了,像在紹興柯巖一樣,走的又是“后門”。 ![]() 很多游人都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撫摸一下這些年代久遠的石像,似乎只有皮膚與石頭的接觸,才能感受到歷史那厚重的質(zhì)感。 ![]() 說俗一點兒,就是一個“玩”字,因為玩會讓人開心。說得有“格”一些,就是“陶冶情操”,除了傻乎乎的開心之外,獲得層次更高一點兒精神享受。 ![]() 兩相比較,我還是喜歡紹興多一些。 ![]() 馬是明代朝會儀式上皇帝儀衛(wèi)隊上的一個組成部分,陵前自然不能缺少。石馬形體健碩,精神抖擻,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績。 ![]() 一對年輕情侶,旁若無人地坐在石馬上。 他們可能缺少太多的教養(yǎng),但是未必不認(rèn)識文明二字。 ![]() 這個抱孩子的母親,正在瞧著那坐在石獸上的年輕情侶。 ![]() 麒麟是古代神話中的瑞獸,集虎、龍、獅、牛為一體。為帝王仁德才出現(xiàn)的祥瑞之物,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 ![]() 明孝陵神道的6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每只重達80噸。 石像造型簡潔生動,形態(tài)逼真,十分傳神。在東漢時,帝陵就有石象的位置,明代繼續(xù)沿用。 ![]() 有石獸的這段路,是神道的第一段,名為“石象路神道”,長615米。 ![]() 神道上的石獸成雙成對,一左一右,像是恭迎天南地北的旅游者。 ![]() 帝陵前放置駱駝,是明孝陵首創(chuàng),象征西域安寧,國家繁榮。 ![]() 該石獸也是傳說中的神獸,頭生一角,如遇二人相爭,必以角觸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其“正直不阿”之意。 ![]() 石獅是獸中之王,被佛教尊為護法的靈獸。陵前放置石獅,以顯示帝王無上的威嚴(yán)和勢力的強大。 ![]() 石獅細部。 ![]() 明孝陵的櫻桃園。 ![]() 園內(nèi)的花木生長得很茂盛。 ![]() 前面不遠處,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 ![]() 此時看了看時間,發(fā)現(xiàn)距去紹興的動車開車時間僅余兩個多小時了,所以只好匆匆拍了兩張照片,因車票已經(jīng)事先買好,時間已經(jīng)來不及了。 ![]() 中道而反,我們帶著遺憾去趕去紹興的動車了。一個明孝陵,只看了一半就放棄了。 遺憾歸遺憾,沒有誰能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完美的,完美本身就是一種不完美。就如朋友所說,留下一份神秘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