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此聯(lián)出自清代學(xué)者彭元瑞,道的是勸人惜時上進(jìn)之意。彭元瑞是江西人,南國春來早,杏花開得自然也早。所以,在他的家鄉(xiāng),杏花是農(nóng)歷二月里開的。這與陸游見到杏花的時間大概差不多——陸游生活在南宋,南宋的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杏花大都應(yīng)在二月或之前開放的。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陸游的這兩句詩中,已經(jīng)可以售賣的杏花一定是盛開或部分開放了的,開放的時間詩中已經(jīng)言明,即清明之前——“猶及清明可到家”。 可惜城市里杏花實(shí)在少見,或者,即便見了我也未必能夠認(rèn)得。倒是春雨,今天下了整整一天。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秦觀這首《春日》,描寫的雨中情景,與今日所見頗為相合。 對于缺水嚴(yán)重的青島來說,再大的雨,恐怕都難滿足它饑渴的心。只是,有畢竟了勝于無。 我很喜歡這種下雨的天氣,清清爽爽的,空氣中滿是水汽和泥土的味道。小兒卻不覺得,一再說自己一到下雨天便“心情不好”。問他為何心情不好,卻又說不上來。 清荷畫室所在的小院墻外有棵梧桐,桐花正在盛開。幾朵桐花甚至越墻過來,落到小院里的地上。忽然想起李易安有詞,即那首“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其中寫到雨與梧桐——“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diǎn)點(diǎn)滴滴”。這首詞的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結(jié)尾。 雨,帶來的不僅有清爽,更有“乍暖還寒時候”的“愁”。小兒所感,不知是否如此。 小時,家中院里也有一棵梧桐,先時很小,沒幾年便長成一棵大樹。春天時,桐花落滿庭院。把花萼取下,用線穿起來,穿成一個長串,便成了一條“蛇”,有著“鱗片”的蛇,拿在手中扭來扭去,拿去嚇人的話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了。 可惜的是,有一年大風(fēng),那棵梧桐樹竟然被一道穿村而過的龍卷風(fēng)刮折了——那一天,村里倒了不少樹,包括一棵一個人都抱不過來的高大的楊樹,這些樹都處于一條直線上。那條線外的樹卻毫發(fā)無傷,也是奇事。 幼時與姥娘同住,雨天總喜歡搬個小板凳,坐在堂屋門口,聽雨點(diǎn)落在樹上、地上、磨盤上、臺階上,那時光,總是悠遠(yuǎn)而綿長。 如今,已經(jīng)難有心無雜念坐下來發(fā)發(fā)呆、聽聽雨的心境了。 心無雜念,對于幼時的我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對于如今的我們來說,卻是需要“修”、“參”、“悟”的東西,而“修”了“參”了“悟”了卻又未必能達(dá)到。 人生階段不同,聽雨的感悟也會不同。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fēng)。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diǎn)滴到天明。 這是宋末蔣捷的一首《虞美人》,道盡聽雨個中滋味。 與之相似的,還有宋人萬俟詠的《長相思》: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针A滴到明。 雨,當(dāng)然不都是如此這般的愁苦,尤其是春雨。 孟郊有《春雨后》: 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 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 嗯,這場春雨過后,一切都將郁郁蔥蔥起來。 2016年4月16日星期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