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為“一窩菜”
“太好了,太好了,榨菜育種又將會有質的突破了!”手捧一袋榨菜種子,周光凡像捧著一個新生的嬰兒,欣喜若狂。這袋榨菜種子,剛搭乘“實踐8號”育種衛(wèi)星去太空遨游了半月歸來。
周光凡,重慶市涪陵區(qū)農科所所長,他只有中專文化,26年的鉆研,使他在榨菜科研領域的成績不能不令人敬佩:主研或參與了10多項國家、部、?。ㄊ校┘壷卮罂萍脊リP項目,獲8項科技成果獎,研育成功3個榨菜新品種…… 進入離蘇聯(lián)邊界十幾米的草坪…… 1980年,從農校畢業(yè)的周光凡被分配到涪陵市農科所。一接觸榨菜,周光凡發(fā)現(xiàn)這株看似平凡的植物里,藏有很多學問:榨菜是芥菜的一種,可它的姊妹兄弟是誰?學術界普遍認為芥菜的起源中心是地中海,中國并非榨菜的起源地,真相到底是什么? 這是一項肩負著捍衛(wèi)中國榨菜宗主地位歷史使命的課題。 周光凡跟著老師開始著手國家科委下達的“中國芥菜的分類、分布、起源研究和品種資源主要性狀鑒定”項目研究。 東南西北,風餐露宿,他們開始了漫長、繁雜的芥菜資源資料的收集,足跡踏遍除臺灣、西藏的全國各個省區(qū)市。 1987年,新疆伊犁野核桃溝自然保護區(qū)。穿著登山靴,騎著馬,周光凡和同事們穿梭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調查黑芥和野生芥菜群落并采集標本。田邊、樹林、草坪,他們大海撈針一般尋寶。突然,在霍爾果斯口岸,疲憊不堪的周光凡透過邊防站鐵柵欄門,看見門里一個野草堆里露出了幾片芥菜葉子。 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周光凡直闖進去,但很快,他被邊防戰(zhàn)士硬生生擋在了門外。 “讓我去采??!我好不容易才找到,好珍貴喲!……” 戰(zhàn)士都不明白抓住了一個什么人,直到周光凡掏出介紹信,又不厭其煩地給戰(zhàn)士講那幾片葉子的重大意義,那份執(zhí)著終于感動了戰(zhàn)士,破例為他打開了大門,讓他進入離蘇聯(lián)邊界十幾米的草坪。他貓著腰,輕手輕腳溜進去,采集了幾顆角果,小心翼翼裝進信封,迅速倒退著溜回來,他覺得自己簡直就像做了一回間諜。 回到農科所,周光凡和同事們把從全國各地收集起來的1600份資源材料進行種植、觀察,像呵護兒女一樣地精心呵護著。 1989年,周光凡和課題組的同志得出結論:芥菜分為根、莖、葉、薹4大類16個變種,榨菜屬于其中的莖瘤芥,與大頭菜、甜青菜、兒菜、筍殼菜等同屬芥菜大家庭。此項成果在1992年獲四川省政府星火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3年,他們以充足的事實向世界證明:中國是芥菜的起源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此項成果獲農業(yè)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捍衛(wèi)了中國榨菜的宗主地位。 10年〉100年 涪陵榨菜到1997年,已有100多年歷史,但種植面積僅20萬畝。而從1997年到今天,10年里,涪陵榨菜面積就猛增到40多萬畝,榨菜產業(yè)被重慶市委、市政府確定為“重慶市第十一個農業(yè)產業(yè)化百萬工程”。 榨菜產業(yè)的迅速崛起和迅猛發(fā)展,不能不說“軍功章里,有周光凡及其農科所的一半”。 在捍衛(wèi)榨菜歷史的研究過程中,周光凡同步著手進行榨菜品種發(fā)掘,1986年發(fā)掘優(yōu)良地方品種“永安小葉”。歷經多次系統(tǒng)選育和常規(guī)育種,1992年育成新品種“涪豐14”?!坝腊残∪~”和“涪豐14”兩個品種近10年來在涪陵區(qū)累計推廣應用150余萬畝,幫助菜農增收1.2億元以上。 然而,這些沒有本質突破的收獲不能滿足周光凡的期望。怎么才能根除近百年來農民自繁自留榨菜種子造成的整齊度不高、產量降低、品質變劣等弊端?他一直在琢磨。 農科所海拔低,秋天播種,春天收獲,一年只能繁育一季。為了加快培育進程,他們帶上春天收獲的種子到海拔800米以上山地建立夏繁基地,實現(xiàn)一年育種兩季?;ɡ俪墒於形撮_放時,周光凡和同事們用鑷子小心翼翼剝開花蕾,摘掉花藥,用另外的榨菜花藥進行人工授粉,再用玻璃袋套住。一株種株幾十根花枝,一根花枝幾十朵花蕾。他們弓著腰勞作,通常一株種株前就要站一兩小時。腿酸了、腿脹了,可抬眼看見套好的玻璃袋映在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他們感覺自己像母親孕育著無數(shù)小生命,成就感使他們伸伸腰又彎下身子。 經過近5年的努力,1995年,他們終于育成了22個榨菜不育系,雜交育種就在此基礎上開展起來。剝蕾授粉,施肥打藥,觀察比較、初選、復選、淘汰,無數(shù)次“十月懷胎”,他們理想的雜交種子終于“瓜熟蒂落”。 2000年1月,全國第一個榨菜雜交新品種終于通過重慶市農作物評定委員會審定,正式命名為“涪雜1號”。也就在這年,周光凡以其多年的刻苦探索和突出成績,就任涪陵區(qū)農科所所長。 “雜種優(yōu)勢”在“涪雜1號”上明顯體現(xiàn):抗病力強,產量、蛋白質含量、粗纖維含量比傳統(tǒng)榨菜高。很快,該品種被農民接受。到2006年,累計推廣面積超過43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200余萬元。 大家都滿意了,而新任所長的周光凡還是不滿意:榨菜對氣溫的要求比較苛刻,必須在旬平均氣溫低于15℃才能膨大,能不能將榨菜的耐溫性能提高? 在繁育“涪雜1號”時,細心的周光凡就發(fā)現(xiàn)個別榨菜在氣溫高于15℃時葉基部外側有膨大現(xiàn)象。當時,他覺得這東西今后可能有用,就把那耐高溫的植株搬回農科所種植,并以這個發(fā)現(xiàn)向市科委提出“早熟豐產莖瘤芥雜一代新品種選育”的項目申請。 2001年底,作為重慶市“十五”良種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早熟豐產莖瘤芥雜一代新品種選育”研制啟動。2006年6月,新一代雜交種子——“涪雜2號”通過市農作物評定委員會審定,實現(xiàn)了將播種期提前10至15天,收獲提前20天至一個月的科研目標,“早市高價”幫農民增加了收入,并解決了以往榨菜集中一季收獲、粗加工方加工不過來、而深加工方三四月又欠半成品原料的問題。2006年5月,該成果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年9月,農科所送80多份榨菜、芥菜種子搭乘“實踐8號”育種衛(wèi)星“上天”半月?,F(xiàn)在,周光凡和同事們正將這批遨游太空后的榨菜種子進行播種、觀察。 “我們應該能培育出產量更高、品質更良、抗病性和抗逆能力更強的榨菜!”周光凡自信、樂觀、堅決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