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時間,被人談得最多的詞匯,要數(shù)“安全感”。不過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談安全感時,很容易混淆沒有安全感和不安全之間的區(qū)別,以為解決了安全感的問題,就解決了安全問題。但用后腦勺想想就知道,這是兩碼事。
解決安全問題,就一個辦法,即加強安全保障。解決安全感問題,卻有很多種辦法,比如,講一個陰謀論的故事,攪渾事實,否認恐怖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再比如,轉(zhuǎn)發(fā)一點看似實用其實并不實用的“自救小妙招”,麻痹自己,安撫恐懼的心靈。對了,還可以去看心理醫(yī)生,通過心理訓練,讓自己遇到危險時鎮(zhèn)定自若、甚至甘之如飴。別以為這是說笑,弗洛伊德說,一個人身處苦難之中,如果苦難的環(huán)境實在改變不了,就會把苦難當幸福來享受。
在遇到安全事件時,老有人特別熱衷于談安全感,但很多討論都偏離了正題。其實,很多人也許不知道或假裝不知道,解決安全感問題,人們最常用的方式,并不是去解決真實的安全保障問題,而是否認、逃避、鴕鳥、麻痹、冷漠等迂回的“心理戰(zhàn)術(shù)”??墒牵?strong>要根除內(nèi)心的不安全感,只能去解決真問題,而不是心理按摩啊。
最近,一起發(fā)生于2015年的假奶粉案子,被人重新挖掘出來,引起很多的不安。在這個案子中,有幾個唯利是圖的家伙,仿制多個品牌奶粉罐,并收購低檔、廉價或非嬰兒奶粉,灌裝生產(chǎn)假冒著名品牌奶粉,然后銷售給全國多個省市,一共銷售了1.7萬余罐。應該說,這樣一起案子,現(xiàn)在才曝出來,就已經(jīng)夠讓人不安的了。更讓人不安的是,對于這樣一起涉及嬰兒奶粉安全的案子,相關(guān)部門對于公眾不安的回應,卻顯得有點不夠嚴謹、輕描淡寫。
比如,上海檢方公布的信息說假奶粉涉及“多個品牌”,之前公布的品牌就雅培一家,但后來食藥監(jiān)總局卻又公布,貝因美也被卷入其中。那到底還有哪些被卷入的品牌沒有公布?這是很要緊的信息,不能模糊啊。再者,食藥監(jiān)總局新聞發(fā)言人表示,上海公安部門已經(jīng)對查獲的假冒乳粉進行了產(chǎn)品檢驗,產(chǎn)品符合國家標準,不存在安全風險。更有意思的是,食藥監(jiān)總局還表示,說冒牌奶粉仍然合格,主要是提醒消費者,如果購買食用了該冒牌產(chǎn)品,不要過于恐慌。聽起來,這提醒相當“善意”,卻引起了更多恐慌。這假冒奶粉是如何符合國家標準的?檢測如何做出來的?報告可否公布?這些疑問,沒有人回應。
“恐懼最大的敵人就是恐懼本身”,看來這句話流傳很廣,而且不少人深得其精髓啊。確實,因為恐慌一旦在人群中擴散,很容易被過分放大,從而加劇恐慌。但是,讓人吃了假奶粉,也不要過于恐慌,這話從監(jiān)管者嘴里說出來,總覺得有點不對味。奶粉不安全引起的恐慌,源頭不正是監(jiān)管不力嗎? 監(jiān)管者為了不讓恐慌放大,故意輕描淡寫,這就相當于掩蓋或減輕監(jiān)管不力的責任,是自我推責。這么做會讓監(jiān)管者失去信任,一旦信任丟了,談什么讓人別恐慌就是個笑話。不過讓人吃驚的是,似乎沒有人意識到這點,還把這不自覺的推責,當成是處理恐慌問題的“高招”。
我能理解,因為責任重擔,人們經(jīng)常會被焦慮壓得喘不過來氣。人們希望盡快排遣焦慮,所以,這排遣的過程,也經(jīng)常變成卸擔子、丟責任的過程。眼不見,心不煩,可問題是,見或不見,難題一直在那,不得不見啊。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被偷偷置換成一個心理問題。這本是一個很古怪的過程,但似乎又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要徹底根除食品安全問題,只能加強監(jiān)管,而不是想著如何讓人不恐慌。
(文/曾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