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不能通婚的姓氏有一對姓氏兩千年前就結(jié)了怨來源:萬花鏡 中國人總是要講個愛憎分明,也要分出個恩怨情仇,所以,在很多電視劇里,父輩有仇怨,下一代即使有真情,也會命運坎坷。但是,中國卻有一些家族,將恩怨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 如果說到不能通婚的姓氏,我們都知道岳、秦不能通婚,因為岳武穆和秦檜的關(guān)系;還有潘楊兩姓不能通婚,主要是因為楊家將惹的禍,但是有人當真了。其實中國不能通婚的姓氏,絕不止這兩個,下面這些,你知道多少? 秦、岳不通婚 一直以來,岳家男子不準與秦姓通婚,到新中國成立,這個家法才放寬。但翻族譜,還是幾乎沒有和秦姓通婚的。 岳秦不通婚的根源當然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宋朝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害死后,岳家立下嚴厲的家規(guī):不準和姓秦的聯(lián)姻,連當朋友都要保持距離。誰違背此家規(guī),就會從族譜上除名。故而清乾隆時,曾有某秦姓狀元來到岳飛墓前留下感慨之句:“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p> 潘,與楊、武兩姓不通婚 楊家和潘家能成為“世仇”,完全是受了文學(xué)作品和民間傳說的影響,甚至有楊姓后人將“潘楊不通婚”的家訓(xùn)寫進族譜。其實,《宋史》中并沒有“潘美與楊業(yè)不睦”之類的記載。后來的小說《楊家將演義》中,將潘仁美描述成了陷害楊業(yè)的奸臣。從此,“潘仁美陷害楊業(yè)”的說法在民間廣泛流傳,元明時期,楊家后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殺潘家后人。 一部《水滸傳》,本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的歌詞套在武潘兩家身上恰如其分。潘金蓮紅杏出墻害死武大郎,這才有武松殺嫂……從此后,武潘兩家勢如水火兩不相立,互不來往。兒女打小家長就囑咐孩子不準和對方的孩子玩,不準和對方的孩子相好。私下相好的,到頭來架不住親朋的棍棒與眼淚,只得無可奈何拜拜分手。 梁、祝不通婚 源于《梁?!分袊降牧_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希望悲劇不再重演。 姬、嬴不通婚 姬姓人和嬴姓人是“世仇”,源于秦滅周的歷史事件?!?a >史記·周本紀》記載,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使將軍謬攻打西周公國,致其滅亡;另據(jù)《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了東周公國。 姬姓是周朝國姓,嬴姓是秦國國姓,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姬姓后人與嬴姓后人世代為仇。不過,這件事因年代過于久遠,早已不為人所知。 李、朱不通婚 關(guān)于李姓和朱姓是世仇有兩種說法。唐朝末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后梁,大唐王朝壽終正寢。唐朝國姓是李,李家從此世代視朱家為仇敵。此外,明朝末期,李自成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并最終攻入北京城,崇禎帝被迫自縊在萬歲山,明朝滅亡。因此,朱李兩家的“仇恨”又加深了一層。 呂、吳不通婚 如今,一些地方的呂氏家族,仍遵循著“不與吳姓通婚”的祖訓(xùn)。 宋朝時期,出身貧寒的呂蒙正考中狀元,后來當上了宰相。呂蒙正與同朝一位吳姓官員素有嫌隙,他卸任宰相后,這位吳姓官員便在皇帝面前進讒,導(dǎo)致呂氏全族被迫流亡,不得不改成“高、江、盧、紀”四姓逃亡。從此,呂姓后人就告誡子孫,世代不與吳姓通婚。 鄭、施不通婚 最典型的就是光復(fù)臺灣的鄭成功與其舊部施瑯之間的恩怨,施瑯先處死鄭成功的親信,而后來鄭成功又殺死施瑯的父親和弟弟,令兩姓家族不共戴天,所以訓(xùn)示后人不得與對方家族結(jié)姻親。 方、汪、江、洪、翁、王不通婚 方、汪、江、洪、翁、王:不能通婚,稱做「六桂」的姓氏, 在于以前祖先為避免殺身之禍,兄弟各自逃亡,為讓日后相認各自取姓作記號,也因此有不通婚之說,防范兄弟后代的近親通婚。 水、火不通婚 水姓的祖先共工氏,火姓的祖先祝融氏,兩位老祖曾打過仗,所謂“水火不容”,后世子孫當然不能通婚了。 盛京雜八地 從歷史、文化、名人、藝術(shù)等方面細數(shù)老沈陽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文化變遷與城市發(fā)展。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