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
洪文旭

“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2006年深秋,我們從南到北沿中軸線旅游,領(lǐng)略了三晉代表性的民居名勝,確實感觸到這一點。晉中盆地南部有一靈石縣,得名于隋開皇10年(590)文帝北巡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據(jù)傳乃從天而降的隕石,以為靈瑞而立縣名。王家大院位于縣以東之靜升鎮(zhèn)靜升村,東挽綿山,西望汾河,此處文物豐富,古跡頗多。王家乃太原王氏之后裔,其始祖先在本縣溝營村,后于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1313)遷此,農(nóng)商起家,耕讀入仕,門庭漸顯,人丁興旺。王氏家族開戶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有600余年歷史,傳承28世。第7世始有第一個生員,至清代方顯繁榮,曾出過舉人9名,進士4名走入仕途的七品以上至二品官員43名,以農(nóng)商仕、德學(xué)勤治家而聞達于朝廷,顯耀于鄉(xiāng)梓,可謂財源茂盛,官運亨通。

現(xiàn)存院落最早為康熙3年(1664),最晚為嘉慶16年(1811),有所謂“九溝八堡十八巷”之稱,分為高家崖和紅門堡兩組建筑群,東西對峙,一橋相通,為瓦房與窯洞結(jié)合的全封閉村落,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基本上為前堂后寢的庭院風(fēng)格。
高家崖東門有高大的門樓,上書“寅賓”二字,有迎賓之意,兩旁懸掛王府紅燈籠,建于嘉慶年間,有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為三進式四合院,分敦厚宅和凝瑞居。院內(nèi)有祭祖堂、繡樓、廚院、家塾院及共同的書院、花園、家丁院等,既獨立成院,又左右相通,布局合理,創(chuàng)意獨特。而家塾內(nèi)墻框上的王氏祖訓(xùn):“心無妄想,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勤則有功,儉則足用,恭則不侮,恕則不怨”。則有振聾發(fā)聵的現(xiàn)實意義。

紅門堡建于乾隆年間,總體造型隱含一個“王”字,布局酷似一條龍,堡門為頭,左右兩眼水井為目,“王”字一豎為身,路面卵石為鱗,小巷為爪,墻后柏樹為尾,暗寓龍盤虎踞之意。堡墻高達 28米,有院落88座,房屋776間。從下到上,當(dāng)?shù)厝藢⒃郝湟缘准?、二甲、三甲、頂甲慣稱,多為二進三進、廳堂樓閣的四合院。而尤以富麗堂皇的綠門院引人注目,據(jù)傳當(dāng)初聽信陰陽先生之說,將大門油漆成紅色,后被人告發(fā)為不合禮制,得悉后立即改涂綠色,方免去一場禍患。紅門堡頂甲有花園4座,與通常人家后花園有別,每年春夏,此處綠草紅花,飛鳥游魚,樹蔭蔽天,消暑怡神。
 王家大院以實用、堅固、美觀為建筑原則,融裝飾藝術(shù)于一體,其磚、木、石三雕更是異彩紛呈:磚雕多見于屋脊、望獸和瓦當(dāng),大型如敦厚宅照壁,為三頭“獅子滾繡球”,喻好事不斷頭,凝瑞居大門兩側(cè)之“鹿鶴同春”,喻“六合”即天地上下春光同浴。木雕品類繁多,有浮、圓、陰、陽和鏤空等,如綠門院之通廊木雕“滿床笏”,借唐代郭子儀六十壽辰時,七子八婿皆為官員而笏堆滿床之故事,寄托其富貴昌達的愿望;還有“吉慶如意”“事事如意”之圖案等。石雕更是令人眼花繚亂,有大小、俯仰、獨處、群居的石獅,還有燈籠、圓鼓、寶瓶形的柱礎(chǔ),以及漁樵耕讀“四逸圖”“五子登科”“指日高升”“吳牛喘月”“乳姑奉親”墻基石,飽含對后輩的教誨和期冀;養(yǎng)正書齋的四塊青石雕成的竹節(jié)門框,底為“壽石盤根”,頂為“喜上眉梢”,據(jù)說有一商人以一輛汽車換取而未果,說明其藝術(shù)價值極高。

這里既有明清時傅山、劉墉、鄭板橋、翁方綱等名家書法,還有文征明、唐伯虎等名家繪畫,而“大清萬年一統(tǒng)天下全圖”更是稀世珍品。至于孝義祠文廟,則是忠孝仁義的充分見證。建筑學(xué)家鄭孝燮題詞:“國寶,人類寶,無價之寶;百來不厭,百看不厭,預(yù)祝更上一層樓!”可謂道出了廣大游客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