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本盤中,常被戲稱為「菜市場片」的「泛藍調調」(Kind Of Blue),其實就是樂手個性展現(xiàn)的最高境界,大家都有這張的緣故,是因為她是爵士樂市場上最容易取得的唱片,為什么最容易取得?因為她賣得好,為什么賣得好?因為她「清楚地說明了爵士樂是什么?」(What Jazz Is All About ? Quincy Jones語)每一位樂手,在Miles Davis的號召之下,完成了他想要造就的氛圍—離開Bebop的喧囂與眩技,改以更寬廣的和聲節(jié)奏(Harmonic Rhythms)來鋪陳,運用調式的方式(Modal)來作曲,并且試圖去傳遞一些畫面,譬如《Flamenco Sketches》、《Blue In Green》等,OK,我們可以把這些都寫出來,也都熟讀到讀起來,也可以用「迷離朦朧」、「Mellow」、「Low-Key」等來形容專輯給人的感覺,更甚者,我們可以開始推薦起Miles Davis在哥倫比亞同時期的前后錄音……
慢著!樂手的表現(xiàn),才是這張專輯偉大的地方,因為所有參與的樂手,解釋了爵士樂是什么?再仔細聽聽開頭曲《So What》吧!每一位樂手,在如此簡單地不能再簡單的曲式和聲結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音一符,完全代表了每位樂手的「個性」︰Miles Davis是領隊暨靈感發(fā)想者,他先告訴大家這是一首只有兩個和弦(Chord)的曲子,然后就沒再說什么了,留給大家去自由發(fā)揮。今日我們因為爵士教育體系發(fā)達的緣故,往往都把這首《So What》當成是初學調式即興者的練習曲,然后用很鱉腳的方式“順著音階上上下下”,錯了﹗這樣的理解可謂大錯特錯,看看,連樂手都用「延伸功能」來理解爵士樂…
真正的情況是這樣子的︰曲子簡單,樂手可不簡單﹗每個想做的都不一樣,讓我們再次藉助數(shù)字高科技來剖析︰
1分30秒,作曲者與第一位即興者小號手Miles Davis,并沒有用他作曲的方法來即興,而采取的是較為基本的小調(Minor)聲響來處理,加上很多的長音,以及小和弦上比較具張力些的延伸音(Tension Note),來達成空曠的效果,至少,這是他作曲時要的感覺;
3分25秒,次中音薩克斯風手John Coltrane接手,他大概是最自得其樂的樂手了,不斷地反復同樣的動機(Motif),并延伸發(fā)展,這個一開頭的動機,加了個四度音,所以小調的味道比較淡些,但是卻變得較具現(xiàn)代風味,其后我們會不斷聽到John Coltrane運用了一些快速的音群(Run),但是還是在發(fā)展動機,句子的呈現(xiàn)十分明顯,值得注意的是他反而有些刻意地在規(guī)避掉會“正式”變成多瑞安調式(Dorian Mode/Scale)的B音,到了4分40秒以后終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膽地把Miles Davis曲子內所運用到的聲響吹奏出來,總體來說,他算是最“講義氣”的好兄弟,主要的原因也是John Coltrane自己也對調式概念很有興趣,這類的曲子反倒是提供了他一個實習的好機會,讓他吹得興味盎然。
接下來的即興者,可謂世代交替巨輪之下的老將
5分17秒時中音薩克斯風手加農炮Cannonball Adderley承接了John Coltrane的快速音群,但是別忘了他是Bebop的超級高手,演奏語法也以輕巧滑溜聞名,對他來說,演奏個多瑞安調式音階不是問題,但他終究無法忘情咆勃,就變成了在調式音階上用咆勃的反復上下行半音語法,以及想象和弦的琶音句法(Arpeggios)來表現(xiàn),甚至是把他想成一個調性內和弦,用C大調內其他調性和弦(Diatonic Chords)來琶音變化,當然,搖擺到不行的節(jié)奏語匯,也讓我們聽到他的個性,他永遠都要讓聽眾覺得舒服,跟John Coltrane那種執(zhí)著的個性就是不一樣;
7分07秒進來的Bill Evans鋼琴即興,其實不能太算是個即興,他基本上仍是守住和聲的色彩,只有偶爾來點上下移動,而日后Bill Evans的音樂,也并沒有真正向調式前進,倒是和弦迭和弦的概念,變成了他的招牌標志,也成為后世鋼琴手學習仿效的對象。
至于另兩位樂手—貝斯手Paul Chambers與鼓手Jimmy Cobb,Miles Davis挑選他們,也是因為他們不是那種花俏的樂手,反而會非常實在地把看來簡單的東西維系住,十分扎實地建構好堅強的后盾。另外一位同時期Miles Davis常用的鼓手Philly Joe Jones,或許在這類的曲子上就容易打超過,因為他是屬于比較眩技、搶戲一些的鼓手,所以我們也可以得知,樂團的領導者想要什么樣的聲響,他就會去搭配調度適合什么味道的樂手,這就是Miles Davis厲害之處,也是他終其一生,都被公認為偉大的樂團領導人與風格開創(chuàng)者的緣故,但是這個「偉大」,需要我們抽絲剝繭,前后對照來論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爵士樂歷史上,卻幾乎沒有爵士樂手會試圖要做一張「偉大」的爵士樂專輯,大家思考的,就是如何能在被期盼或制約的空間與時間之內,運用各自的能耐來完成一段即興、一首曲子及一張專輯,偉大與否,是讓后世來推敲的。
所以,您覺得呢?一張專輯里的一首樂曲,就有這么多可說的,這么多可以觀察的,這還不及后進樂手需要達到的要求呢﹗因為樂手還要把它們都練起來,逐段分析、體驗,并揣摩出它們的音樂氣度,從中再去蕪存菁,變化出更多的素材。 然而筆者所要表達給各位聽友的是︰仔細聽,才會有所得,這種收獲,不只是感官上的滿足,對于了解一首曲子,或一張專輯,或一個時代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清楚的脈絡痕跡。而這也是音樂評論者,或專業(yè)的爵士樂聆聽輔助工具書、網(wǎng)站的評斷標準,光憑感覺好不好聽,怎么給星星?給小花?評論者勢必要先從「段」開始,了解其即興的層次,才能從一「首」曲子中去明白創(chuàng)作者與即興者最后呈現(xiàn)的落差,再從曲子的前后排序中,體驗出整「張」專輯的水平與意圖,然后(﹗),再由這位樂手的生涯、同類型樂手的表現(xiàn)、最后加上評論者的期待,來給予參考性的標準,即便盡量做到了客觀公正,但難免會有主觀偏愛的一面,但,至少在陳述喜歡或不喜歡、好或不好的理由中,我們可以讀到理性層面的論點,在諸多歐美日爵士樂雜志中,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多位主筆評論同一張專輯而有褒貶之分,然而立論仍是清晰的,對于內容的探討也能給于讀者不同的思考空間。
或許西方的理性主義與邏輯思惟,并不是完全適合東方,然而整個爵士樂的形式仍是源自西方世界的產物,她的架構、演繹手法、創(chuàng)作心態(tài),在在有其背景與影響,整個爵士樂的來龍去脈,也不太適合完全以浪漫而文學的角度去加以演繹,或許這樣能夠增加其「延伸功能」及「附加價值」,對于增加爵士樂唱片的銷售會有短暫性的刺激作用,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使得爵士樂,還是會停留在消費型的「休閑娛樂」感覺上,人們看待她的角度,自然也會使得忠心的爵士樂迷感到失落與迷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