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套路”,是從一個大家肯定知道的事兒開始,最終抵達一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地方,即,從已知到未知。已知 vs. 未知、簡單 vs. 復雜、次要 vs. 重要 —— 被我認為是三個寫作“套件”。方向其實視情況而定,比如,從未知到已知,那就是 Discovery 頻道天天干的事情……
有個著名的理論,叫“二八理論”(The 20-80 Rule),與之對應的有個概念,叫二八分布。它其實是有數(shù)學根據(jù)的,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意大利學者,威福里都·帕里圖(Vilfredo Pareto,1848 - 1923)—— 可惜的是他一直被認為是法西斯主義者,乃至于被后人有意淡化。 帕里圖得是個多么細心的人才能觀察到這么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在讀過這段歷史之前,我就誤以為每個豌豆莢里的豌豆數(shù)量都差不太多……(我一直誤以為應該貌似下圖所示) 然后他調(diào)查了一下,被算出來的結(jié)果嚇了一跳:不僅這種分布在自然界里常見,在人類社會里也常常如此,比如:
后來人們不斷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領(lǐng)域中,二八分布總是適用:
再比如:
微軟公司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
在我看來,以帕里圖的名字命名的帕里圖分布,其實應該與正態(tài)分布齊名才對。
數(shù)學公式看不懂沒關(guān)系,圖總是大致可以看懂的…… 也就是說,粗淺一點地去理解的話,函數(shù)的曲線取決于 α 的數(shù)值,當 α 無窮大的時候,那曲線就相當于立在刻度 1 上的 Y 軸(一條豎線)…… 而當 α 無窮小的時候,那曲線就相當于是 X 軸(一條橫線)。 然后,至于分布,可以從“面積”的角度去理解: 二八分布隨處可見,當初最令我震驚的,若不是在書上看到,我自己就絕對不可能想到的是這個:
事實上,我當初看到的并不是用“二八分布”去定義的,而是被稱作“一九原則”,提出者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夫·科維??凭S只是那么一說,并未給出“一九”這個比例的出處與根據(jù)。花時間查了一番,確定科維的這個比例并沒有統(tǒng)計根據(jù)。那就干脆用二八分布這個確實總是可以被驗證的方法論去理解更好一些罷 —— 我是這么想的。 還記得那段話嗎?
能夠識別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它們有正確的反應,進而讓我們 80% 的生命內(nèi)容變得有意義起來。 要思考了,就畫線條唄(請參閱《線條:最有效的思考輔助工具(更新版)》)。放在當前語境里,我認為 α 是一個代表“某個因素可人為改變的”的數(shù)值。劃一條線就可以了…… 最左邊是可人為改變程度無窮小,最右邊是可人為改變程度無窮大。 死亡就是“可人為改變程度無窮小,甚至干脆不可能人為改變”的例子 —— 所有的人終究都會死掉的。對于這個無法人為更改的事實,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古代有人煉丹(從未成功),現(xiàn)代有人研究克隆技術(shù)(若成功做到其實很恐怖)…… 相信我,對死亡的態(tài)度、思考影響一個人一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決定,只不過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而已。耶魯公開課里,有一個 26 集的課程,《死亡》,推薦給所有想要“活明白”的人看:
身材、健康,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可以說它是完全可以通過人為努力改變的。可惜大多數(shù)人就那么接受了“不改變” —— 于是在這個維度上生活中的 80% 內(nèi)容就那么“被決定了”。 另外一個東西就是所謂的“智商”。每個人也許天生有一些所謂的“智商”(比如表現(xiàn)在反應快慢),但除了“基數(shù)”之外,還有環(huán)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后天的積累,因為所謂的聰明,其實無非是學習與積累的結(jié)果:
所以,每次我遇到有人說類似的話的時候,就很惆悵:
這是典型的自證預言啊 —— 這世界就是這樣,有些事兒你相信是那樣的,那么這世界就會最終向你證明你當初是“正確”的…… 女性整容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遙遠的過去,長相是“完全無法人為改變的”。科技的進步越來越“使得”長相居然變成了一個幾乎徹底可人為改變的人生屬性。最簡單的方式是通過化妝,再便捷一點的方式是用各種“美顏”軟件,再狠一點的方式就是去整形…… 可是,整容有用嗎?選擇去整容、計劃去整容的女生心里早就有了她們的答案:那不是廢話嗎!肯定有用?。】墒聦嵤鞘裁茨??事實上是每年有大量的女性因整容失敗而失去人生希望。這涉及到一個認知偏差:幸存者偏差。被影響的女性整天能看到的是那些整容之后“大有斬獲”的人,因為整形失敗的人都躲起來不想再讓別人看到了…… 就不舉例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索一下“整形失敗的明星”,或者搜索“celebrity plastic surgery diasters”…… 其實吧,絕大多數(shù)人用不著去整容,因為真正讓別人覺得美的東西,是表情,而不是長相:
而真誠開心的笑容,完全不是“天定”的,幾乎是“一定可以人為改變的因素”的最終極典型。 再進一步:人為什么要在很多方面選擇理性而不是感性?上面提到過的陳述已經(jīng)是終極答案了:
過去的許多年里,我常常聽到別人對我這樣的評價:
這樣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該閉嘴了。為什么?因為我和對方的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指的究竟是什么?其實無非就是“一個人認為什么更重要”么!在對待自己生活的時候,我就是認為理性更重要 —— 雖然我也不是認為感性不重要。
所謂的“理性”,說穿了,就是在面對我們自己那 20% 不能改變的生活內(nèi)容的時候,盡量不觸動情緒,而是選擇用理性去思考,找到更優(yōu)的解決方案、打磨更恰當?shù)姆椒ㄕ摗?/p> 可為什么感性總是占上風呢?生理學有清楚的解釋,這是我們大腦的生理結(jié)構(gòu)決定的??梢赃@樣簡單理解:我們的大腦分為三層;我們對外界的感知最先到達的那一層負責“直接反應”(比如風吹過來的時候我們要么瞇縫眼,要么眨眼,這不需要“處理”,而是自動反應);而后到達的是“情緒反應”(恐懼引發(fā)躲避、興奮引發(fā)多動等等);最后才到達可以用來理性思考的部分“大腦皮層”(灰質(zhì)部分)…… 當我們對某件事情的感知在第二層觸發(fā)了大量情緒的時候,第二層需要大量的氧分和血液的供應,乃至于我們感覺“大腦一片空白” —— 我們感覺一片空白的,其實是“大腦皮層”;即,由于情緒的爆發(fā),感知已經(jīng)無法傳遞到第三層了,而第三層也沒辦法處理那些感知了,因為“燃料不足”。 而人類的大腦皮層(灰質(zhì))其實與人類的肌肉一樣,是可以鍛煉的,是可以強化的,而且從強化程度上來看,遠比手臂上的二頭肌更有潛力。二頭肌頂多增大兩三倍了不起了,可大腦皮層其實有百千萬倍的增長空間,對,就是百千萬倍,不止十倍。 最神奇的一件事兒是,所謂“控制情緒”要多簡單有多簡單,就看自己是否愿意嘗試了,那就是在情緒爆發(fā)的時候問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么說這事兒要多簡單就有多簡單呢?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只有一個字:“是”,或者頂多可以加上一個感嘆號? 然后就是把這個反應強化成一種習慣而已了。強化這個習慣的方式也同樣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大多數(shù)人沒有意識到這一會兒其實是決定自己未來命運的“瞬間”。能夠知道自己應該“找個地方自己呆一會兒”已經(jīng)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做到的事兒了。但就在這里,很多人又退了回去:
最終,只有少數(shù)人中的少數(shù)人選擇了正確路徑(注意,這個選擇的價值):
每次能做到最后,就是對自己的“理性肌肉”的一次強化訓練。這就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別,卻又常常僅僅通過表面無法識別。 嗯,生活中的 80% 的問題就是這樣被一些人悄無聲息地解決掉的。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輩子》電子版(初版)已經(jīng)可以在線閱讀: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載。但請注意,本書隨時可能更新?!缎律?—— 七年就是一輩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這篇文章:http:///R4xSlK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