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跡 1.古生物化石 【芙蓉恐龍化石】 出土于桑植縣芙蓉橋鄉(xiāng)芙蓉橋村,故名。1970年7月,由湖南省405地質(zhì)隊,會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及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發(fā)掘出兩架恐龍化石。其骨架長3米多,重150多公斤,無牙。又名無牙恐龍。經(jīng)鑒定,系古龍亞綱槽牙齒恐龍中一新科新屬新種。距今2.1億年,譽稱“恐龍之父”。填補了中外古生物考古研究中的一項空白。在環(huán)繞發(fā)掘場的芙蓉橋、劉家坪、洪家關3鄉(xiāng)比鄰三角形紅壤丘陵區(qū)、方圓2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這類化石呈窩狀分布,僅出土處水塘洛四周及下層,又發(fā)現(xiàn)4具化石骨架。1980年,被縣文管所封閉。已發(fā)掘的兩具化石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及湖南地質(zhì)博物館。 【畢家山洞化石點】 1979年在慈利龍?zhí)稙赤l(xiāng)畢家村山洞內(nèi),發(fā)掘出第四紀化石5目13種。有獼猴、犀牛、貘、鹿、牛、羊、豬、豪豬、熊貓等化石,保存較好。如長臂猿左上第二乳齒,獼猴左右上犬齒,巴氏大熊貓第三左下門齒、左下犬齒,中國犀牛右下第三臼齒,巨貘左上第一、第三臼齒,鹿下顎骨、上下臼齒,斑鹿殘角,等等。1982年又在該洞發(fā)現(xiàn)第四紀古生物化石50余件。 【雞公洛洞化石點】 1978年在慈利熊家莊鄉(xiāng)雞公洛一溶洞中發(fā)現(xiàn)第四紀鹿、豬、羊等古生物化石,破壞輕微。洞內(nèi)保存有完整的金絲猴下顎骨化石1具,經(jīng)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鑒定,是一成年母猴的化石,被定名為金絲猴丁氏亞種。 【大市村水井洞化石點】 1984年在慈利杉木橋鎮(zhèn)大市村水井洞發(fā)現(xiàn),山洞坐東朝西,高出地面約3米。洞內(nèi)保存大量第四紀古生物化石。有犀牛、豪豬、巨貘、鹿、牛、羊等20余種,嚴重破壞。 【沅古坪劍齒象門齒化石】 1979年12月2日,湘西自治州文物工作隊同大庸縣文化館等有關單位,在沅古坪公社桑木大隊老屋生產(chǎn)隊出土一劍齒象門齒化石(附照)。化石呈乳白色,微有粘性,高度損毀,其中一截長23公分,圓周38公分。劍齒象在動物類中屬長鼻目類。這類化石從地質(zhì)年代上劃分,屬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更新世又分為上、中、下更新世。劍齒象長鼻目類化石,屬于下更新世),距今約一百萬至三百萬年。沅古坪劍齒象門齒化石的出土,對于研究大庸,乃至湘西遠古時代的物候、地質(zhì)、地形等的變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翊孀灾沃莶┪镳^。 2.古遺址 【古城堤遺址】 位于市西郵政大樓背后,澧水岸邊的臺地上,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60米,面積約80000平方米,其北側是古時護城河道,現(xiàn)已與麓臺地相連,但仍可見其舊貌。古城堤文化遺物,很早以來就已暴露地表。1962年,省、州文物工作隊實地發(fā)掘考察,發(fā)現(xiàn)有古代文化遺層。文化遺物以陶系為主,主要是灰陶和紅陶。器物從口沿和足判斷,多為鼎、豆、鬲、盆、罐、壺和繩紋筒瓦、板瓦等,時代應為戰(zhàn)國。1980年6月,自治州文物工作隊在此遺址的下層又發(fā)現(xiàn)了有長方形的磨光石磷、打擊石片、割削器和石器半成品,并采集了一批泥質(zhì)紅陶、泥質(zhì)灰陶、夾砂灰陶、印紋硬陶等。紋飾有印紋(方格印紋、繩紋)、劃紋、弦紋、蘭紋、篾紋等。器形有折唇罐口器、折唇罐形器、圈足豆、鬲、鼎、碗、缸。由此內(nèi)含可以斷定,此層文化應屬于原始社會晚期的文化遺存。古城堤文化遺址為我們研究澧水流域的古文化及大庸張家界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并將對研究長江中下游古代文明史有著深遠的意義。1962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臺村遺址】 位于慈利縣蔣家坪鄉(xiāng)金臺村。地處澧水左岸二級階地,距澧水70米,面積約600平方米,1986年被發(fā)現(xiàn)。在距地表1.5米深的第四紀次生黃土層內(nèi)采集到很多石器、石核等,皆為礪石原料。經(jīng)考證,該遺址內(nèi)涵豐富,體現(xiàn)從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期文化延續(xù),對研究湘北古文化發(fā)展序列,具有重要價值。 【屋場田遺址】 位于澧水南岸慈利縣苗市鎮(zhèn)小沙村,1987年被發(fā)現(xiàn),面積約450平方米。該遺址堆積厚約0.5米,采集的石器有石斧、陶片和大溪文化的泥質(zhì)紅陶、夾沙瓦陶、素面等,器形有豆和釜。此遺址對研究澧水流域原始文化有重要價值。 【璞榔崗遺址】 位于慈利縣溪口鎮(zhèn)桃坪村澧水南岸,面積約700平方米,1986年被發(fā)現(xiàn)。文化堆積厚約0.7米,采集有屈家?guī)X文化的泥質(zhì)黑陶、泥質(zhì)紅陶、夾沙紅陶;紋飾有弦紋、鏤孔;器形有缽、杯、器蓋等,對研究湘北原始文化有重要價值。【康家溪遺址】 位于慈利縣巖泊渡星明村康家溪,1986年被發(fā)現(xiàn),面積6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0.7米。采集陶片有商代泥質(zhì)黑陶、泥質(zhì)灰陶;紋飾有席紋、云雷紋等。 【象鼻嘴遺址】 在慈利縣甘堰鄉(xiāng)勤中村澧水北岸,1986年被發(fā)現(xiàn),面積約2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0.55米。采集陶片有泥質(zhì)灰陶、灰沙紅陶;紋飾有乳釘紋、弦紋;器形有豆、鼎等。 【樟樹塔遺址】 在慈利縣溪口鎮(zhèn)杜坪村,1986年被發(fā)現(xiàn)。面積約56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0.5米。采集陶片有泥質(zhì)紅陶、灰陶、黑陶;紋飾有乳釘紋、繩紋;器形有鼎、罐、釜等。為商周文化遺存。慈利縣同年發(fā)現(xiàn)的古遺址還有像市鎮(zhèn)龍新村大田遺址、龍?zhí)稙赤l(xiāng)柳枝坪村柳枝遺址、勝嶺崗遺址等,出土的陶片、器物同屬商周文化遺存。其中柳枝遺址出土的文物與桑植縣朱家臺商代文化遺存類同,對研究湘西北土著文化有重要價值。 【朱家臺商周遺址】 1981年在桑植縣城朱家臺菜丘文化層遺址中發(fā)掘出商周時期陶器、陶片;在南岔月亮田采集到磨制石斧一件,呈梯形,雙面刀一件,呈弧形,皆為石灰?guī)r制成。從器物形制上看,與湘西北、湘中、鄂西地區(qū)同時期商周文物明顯相似,其陶器特征以灰陶為主,繩紋、凹弦紋最常見,但也有如土家人服飾壓邊的“角尺紋”陶片。這是一具有土著文化特色和商周文化的技藝融合文物。朱家臺遺址的發(fā)掘,為研究大庸古代土著民族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提供了實物佐證。 【白公城遺址】 位于慈利縣城東約2公里的良種場。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77米。夯土殘墻高21米,寬6米。今護城河遺跡尚存,寬10米,深2米。城址有大量繩紋筒瓦、板瓦、罐、缽等陶器。據(jù)史料記載,東周時期在此建白公城,西漢至南北朝,零陽縣治設于此。今城址保存較好。 【慈姑縣治遺址】 秦始皇26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慈姑縣,隸黔中郡。明萬歷<慈利縣志)卷十“附古跡”載:“慈姑縣按舊志在邑北二十四都,今猶有城址在,瓦礫堆積,人咸呼為官塌云”。官塌在今蔣家坪鄉(xiāng)太平村。 【充縣及臨澧縣城遺址】 即今桑植縣城澧源鎮(zhèn)。原稱瓦窯崗,在澧水及其支流酉水交匯處。清乾隆《桑植縣志》卷之一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充縣,東漢因之?!?“充城即今桑植縣治”(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和《湖南通志》)。清《直隸澧州志》亦稱:“充城,在(慈利)縣西240里,即今……桑植縣治?!鼻迩 渡V部h志》卷一又稱:“晉太康四年(283)省充入溇中,后復于充縣故址析置臨澧縣,以其側臨澧水,故名?!彼螢榘哺U?,明置安福守備所。清雍正7年(1729)置桑植縣,以充縣及臨澧故治為城址。清同治《桑植縣志》卷首稱其日:“桑植,一小桃源也,垠僻且狹,山多重險……群冊跨立?!笔且郎桨?、風光秀麗的千年古城。 【溇中縣治遺址】 遺址在今慈利縣三官寺鄉(xiāng)三官臺。明萬歷<慈利縣志>卷十“附古跡”載:“溇中縣城,按溇舊志亡(無)其基,世傳在九溪西北,今訪邑治二十一都,三官壇畔有古城形跡,彼鄉(xiāng)人皆呼舊縣。按出歸州界,東經(jīng)溇中縣,南至定平索口。今以地理觀之,則溇水實在此廢城之東,而定平索口居其南矣,必為;溇中縣故城也。” 【大庸所城】 位于市區(qū)西十七公里處。因扼永順、茅崗要沖,故有“巴蜀門戶”之稱。大庸所城原名武口寨,建于宋真大中祥符3年(1010)。明洪武初,因“艱于運餉”,將設在永順司的羊山衛(wèi)遷大庸地,改名大庸衛(wèi),治在武口。千戶武才,以大庸溪為名,建“周五百丈,廣二里二百八十步,高一丈”之衛(wèi)城。(見《永定縣志》)至洪武23年,平夏德忠,“立舊永定衛(wèi)于羊峰,分衛(wèi)之征討,官軍以為守御,遂以大庸衛(wèi)作所而名革矣。”(見萬歷《慈利縣志》卷十)據(jù)《一統(tǒng)志》載:晉置臨澧縣,縣治即此。漢光武建武二十五年(49),馬援征蠻至此,有感于南蠻之強悍,武溪之艱險,嘆詩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敢臨,嗟哉!武溪多毒淫!”大庸所城舊有城樓雉堞、教場、炮臺以及關廟、永寧寺、江南會館、大王廟等大型古建筑。但因歷朝建置廢改,治城遂遷于永定城,大庸所城漸致衰落。今存古城殘墻500余米,城墻寬14米,高3米左右,多為泥石結構。城中尚留部分舊街。寺宇建筑,或朽毀,或拆除,或改建,蕩然無一存留。城西武溪上有三拱武溪橋一座。沿河商賈店鋪比比猶存??筛Q昔時之盛狀。大庸所城現(xiàn)為當?shù)卣诔莾?nèi)興學校,開商店,修馬路,又在北郊花巖截澧發(fā)電,千年古城,重又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茅崗古市】 位于今市西40公里的永定區(qū)溫塘鎮(zhèn)茅崗村。方圓約五平方公里。茅崗地處澧水上游,壤接桑植,連通巴蜀,“凡食貨之通流,鄰境之協(xié)撥,永定其門戶也?!保?lt;永定縣志>卷七)自大元至清,茅崗一直為覃姓土司世居之地。明季納土歸縣后,設千總一員駐此。據(jù)《鄉(xiāng)土志》載,茅崗司駐馬溪一帶,“向俱產(chǎn)鐵,運處客商,出資本收采。”加之桑植、茅崗等地盛產(chǎn)桐油、苧麻、棕片等土特產(chǎn),多經(jīng)此處集散,因而, “鐵爐鱗煽,商販不絕”,“商舶賈艘,往來絡繹,幾與大都市等?!泵徆攀校R澧水而建,木樓毗鄰,街巷縱橫,商號、貨店、客棧、餐館處處可見,堪為大庸永定區(qū)西陲繁華鬧市。清時邑令郭六宰,曾作《宿茅崗》詩,盛贊其景,日:“今夕茅崗月,風流應獨看。三更初上嶺,一榻自生寒。山勢層層斷,河聲處處灘。欣瞻流外士,沐浴襲衣冠。”明洪武初,慈利宣慰使覃后反明,朱元璋遣楊景、周德興征討。 【九溪衛(wèi)城】 位于今慈利江埡鎮(zhèn)九溪村。明洪武23年設九溪衛(wèi),同年筑城。清康熙時,迭修完善。陳宗瀛《九溪衛(wèi)志》載:“衛(wèi)城筑于宋索口寨遺基之上,周九里十三步,高丈八尺,門四,皆有樓。北門外濠塹四百八十丈,東西南三門以溇水為濠”。今衛(wèi)城殘存南北兩門及部分明代房屋建筑,北城墻及其濠溝大部尚存。 【上峒長官司衙遺址】 今桑植上洞街鄉(xiāng)政府駐地,距縣城西45公里,是桑植一向氏土司治所。據(jù)<柿溪州志)和清乾隆<桑植縣志>載:(柿溪州首任宣撫使)向克武,其先系南京珠市街汪閣土地人氏,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奉調(diào)平柿溪蠻,功授柿溪軍民宣撫使職,于斯地設衙建城。明永樂二年(1404),傳至9世紀仕金卒,仲賢、仲舜、仲貴三子爭襲;宣德四年(1429)旨諭其分襲上、中、下三峒長官司使。仲賢于柿溪司治任上洞長官司使,下傳15世,歷24代計774年,至今已逾千年?!彼局巫背?,傍山襟水,塊石壘墻,木構板房,沿澧水南源高岸呈條狀布局,青石街道近700米,是土家風格建筑群,清末民初被毀?,F(xiàn)辟為集鎮(zhèn),附近有向克武以下土司墓葬19冢。 【中峒長官司衙遺址】 先后營建于桑植鹽井塘和永順堡子溪。鹽井塘,土語稱“車革”,在上洞街鄉(xiāng)長嶺崗,距縣城50公里,明宣德4年(1429),向仲爵于此建中峒司署,下傳9世至向世賢,其“思車革土瘠民多,日后子孫難以斯基域”,將司署改為官廳,留擺手堂為祭地,令向忠明守此,移司治于今永順縣官壩鄉(xiāng)堡子溪。治所清季平為農(nóng)田,城垣遺跡依稀可辨。 【下峒長官司治遺址】 在桑植縣兩河口鄉(xiāng)下洞街,距縣城西北25公里,由向仲貴創(chuàng)建,襲12世306年。清雍正改土歸流后,仍于此建巡檢署衙,設義學直至清末。城垣南北座向,北依龍頸山,澧水南源自西南環(huán)城逶迤東流。一色木構房宇,呈“丁”字布落,長1公里,寬500米,占地近2公頃,其勢巍峨壯觀。民國初年被毀。舊址由向氏后裔建住宅,逐成一寨,基本保持街道狀。近郊有向化龍等土司墓葬10座,保存尚好。 【老司城遺址】 即桑植地方軍民宣慰司署址,在縣城北50公里荒溪、今沙塔坪鄉(xiāng)茶盤口村官屋場,乃向姓另一支土司古城。 <宋史>載:紹興七年(1137),“湖廣靖康以來,盜賊盤踞……獨向思勝等5人親號溪洞歸朝,誓掌防拓,卒能保境息民,授湖廣桑植等處軍民宣慰使職,約束苗民,擁有上下桑植地”。向于景炎4年(1279),在澧水北源上游右岸茶盤口筑城,即老司城。襲4世至向仲山,因地處偏僻,遷署舊司城。 【舊司城】 在桑植縣城北25公里處的今兩河口鄉(xiāng)舊街。是建于元代的土司古城。因向思勝曾孫向仲山于元朝元統(tǒng)3年(1335)調(diào)征有功,官授湖廣桑植軍民宣慰使,頒印篆賜袍帶虎符,官束土酋苗民,管理上、下桑植兼轄施州三里軍民。同年冬遷此建衙。司城座北朝南,依山襟水,座落澧水中源北岸臺地,衙呈條狀布落,東西長500米,南北寬近百米,為木構屋宇,封火磚墻,青石街道、氣勢巍峨的古建筑群,襲20世至向時昌,因“昌不務政事,驕奢縱姿”致“衙署傾廢”,長子向長庚遷司署新司城。雖經(jīng)六百多載風雨,屋宇并啟,基舍尚存。40年代建民國軍糧站。司治東北5 N10公里利溪坪、涼水口一帶,有土司“官墳山”墓葬14座。 【新司城】 在桑植縣陳家河鎮(zhèn)政府駐地,距縣城西北37公里。清康熙末年至雍正初期,由桑植軍民宣慰使向長庚奠基初創(chuàng)、其子向國棟竣工的一末代土司城。改土歸流后,永順府和九溪衛(wèi)于此分設通判、守備分署及千總、把總等武官署衙,并于碑埡下河坪設練武場。城內(nèi)設義學、建萬壽富,城北山建龍山寺。一度為治督桑植、龍山兩縣分署衙門,又是桑植“內(nèi)半縣”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埠口岸。此城位于澧水中源夾石河段“宏敞”處,座北面南,背依鳳凰山,前襟綠水河,建正、下街,正街東西長500米,駐官兵;下街南北長250米,居商民。是一丁字街道的巍峨坡型城廓。四周有八景:鳳嶺朝陽、龍山煙雨、古寺曉鐘、渡口垂楊、官潭夜月、鐵埠晴嵐、五云霽雪、夾石流泉。清乾隆《桑植縣志》載有文人詠景詩題。清末,因裁兵減餉,撤銷駐斯城署衙;民國5年(1916),又遭匪劫焚。新中國成立前后,群眾在古城址,沿街就勢陸新續(xù)修民宅,名稱新街。 【俄蒂城】 又名天罡城,位于新司城后鳳凰山雞公咀山頂。系土酋尚俄蒂所建之土王城堡,故名。此城座北朝南,背依鳳凰山,雄踞400米高山之巔,是古木構筑的四方形城堡。占地2700平方米。關卡嘹暗設,擂石滾木常備。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建于宋朝中期,毀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雖歷經(jīng)300余年,1日址原貌尚存。 【鄧土司署衙舊址】 座落在桑植縣人潮溪鄉(xiāng)塔坪村衙門組,淡水支流牛寒溝右岸臺地上。元朝元正年間,由土司鄧鈞忠奠基、其長子師圣竣工,至今600多年。司衙座北朝南,占地6000平方米,有5柱4騎正廳瓦房2大間,左右為廂房,中間堡亭連構上下廳堂。曾為石門、慈利邊境政治中心,故地今仍稱衙門,鄧鈞忠父子后在雙獅(今屬白石鄉(xiāng))強令土民,大興土木,興建官屋場。四周有騎馬墩、馬欄埡、九人堆等遺址。 【白砥城】 位于縣城東北75公里的白石鄉(xiāng)廖城村。于南宋建炎2年(1128)由土酋廖彥創(chuàng)建,故名廖城。 【麻寮城】 位于桑植縣官地坪鎮(zhèn)槐樹洛,距縣城東北55公里。明洪武元年(1368),由土司唐涌興建署治,襲18世366年。此城座北朝南,前有小坪,后有“漢代漤中蠻”覃兒健在山頂營建的寮云寨,司署是石木結構的三進院堂,四周壘筑高4米、厚近l米青石圍墻,構造堅固,距今600余年,臺階完好,青石柱前門上所鐫“皇天土圣賢書可耕可讀;祖宗德父母恩當酬當報”聯(lián)句,筆力蒼勁。寮云寨頂有坪地3頃,7座小山環(huán)立,日“七星伴月”,為當?shù)亍帮L水寶地”。東南西三面臨深淵絕壁,僅3條險徑可通,易守難攻。城東南2.5公里處設煙火臺,西南1公里設鐘鼓口,北有跑馬坪。四周古木參天,為土軍操練兵馬處。明洪武2年(1369)改司署設“麻寮隘丁千戶所”,清雍正13年(1735),改土歸流廢此治所,但遺址基本保存。 【大巖屋】 桑植、容美兩土司議和遺址,位于桑植縣五道水鄉(xiāng)七眼泉畔?!吨彪`澧州志》載:其“上有大巖屋可容數(shù)百人,下有七眼泉水流出……”因自然天成一高20米,闊畝余大石屋而得名。其內(nèi)鐘乳石星羅棋布,垂懸其間,石屋外峭壁百仞,猿愁鷹驚;下臨七竅涌泉,漱玉噴晶,湍瀉東流。僅鑿一石徑盤旋其間溝通湘鄂邊境。地勢險陡,山川巍峨。桑植《向氏族譜》載:“桑植、容美二司世代聯(lián)煙,互為屏障。清康熙年間,容美司田曼如信讒言而致彼此仇殺數(shù)年??滴跷迨?1720)八月,田遣使求和,桑植司向國棟欣允,議定在此石屋建行署立神壇,擇同月十五日議和修好。屆時,田、向倆拜壇自責,對神發(fā)誓,并作文為盟。向日‘山高水長’;田日‘億萬斯年’。即令勒石鐫文于大巖壁上,還歡宴3日,各回本司。自此兩司永睦和好,姻眷往來無間。民國37年(1948),當?shù)仄ぁ⑼羧耸显栀Y鑿便道”。1973年修筑公路時,放炮拓道,將上述8個大字炸毀,但石屋遺址尚存。 3.古文物 【虎鈕镎于】 钅享于民國10年(1921)12月,桑植縣汨湖鄉(xiāng)黃河村劉秀樵在寮竹灣修碉堡時,發(fā)掘出土l對銅質(zhì)虎鈕镎于。圓筒形,通高約70厘米,上部略大于下部,頂鑄虎鈕,紫光發(fā)亮,為古代巴人祭器。當時誤為金獅子,被大庸城防馮司令派其陳營長搶去。1979年在蔣家坪鄉(xiāng)長見村化子坡出土戰(zhàn)國青銅钅享于1件,頂部鑄立虎一只為鈕,通高52厘米,口徑21.6×18.6厘米,重8.5公斤。1982年,省文物鑒定小組將諄于定為一級文物藏品。1981年10月11日,永定區(qū)教字埡公社涼水井大隊黃世清等5個小孩,在興隆公社熊家崗大隊青天街生產(chǎn)隊三公包山頭發(fā)現(xiàn)裸露在外的陶壇及銅錢,經(jīng)清理,出土一件虎鈕餑于,鋅于高54公分,上圍徑102公分,下圍徑66公分,重32.5市斤。盤首呈橢圓狀,腹部向下收縮作橢圓柱形,虎鈕遍飾龜紋?;⑩o前后左右,右側盤上分別飾人頭、魚、雞、彩船形狀的紋樣,叩之作銅鐘之聲。諄于,又名諄,系古代一種軍樂器,其鈕為懸掛之用。在戰(zhàn)爭中,擊餑以指揮進攻?!秶Z·晉語>云:“故伐備鐘鼓,聲其罪也;戰(zhàn)于錞于,丁寧,敬其民也”。韋昭注日:“錞于形如碓頭,與鼓角相和,丁寧者,謂鉦也”?!逗贤ㄖ尽罚ň砟┤模┮未檫~《容齋續(xù)筆》說: “錞熙十四年(1187),在澧州慈利報王墓傍五里山堆蓋古彖也,其中藏古器物甚多。余玠宰是邑得一錞……虎鈕高一寸一分,闊寸二分,尾長五寸五分,重十三斤”。并傳有聶氏、楚氏、王氏者,也各藏一錞?!逗笔≈尽芬灿嘘P于虎錞的記載:“施南,長陽附近屢獲此錞,殊不可解”。徐中舒先生在<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虎鈕镎于>中指出:“虎錞是古代巴人的典型器物。《后漢書》有關于巴人為虎圖滕的記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人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蠻書》(卷十)也說,“巴祭其祖,擊鼓而祭,白虎之后也”。1983年春,在石門同時出土虎錞和巴氏劍,佐證了徐氏一說。從興隆虎錞圖案判斷,時限約在戰(zhàn)國與秦之間。經(jīng)鑒定,興隆虎錞屬國家一級文物。 【戰(zhàn)國石璧】 1982年9月,由桑植縣城朱家臺退休教師朱芳宗獻出。經(jīng)鑒定為戰(zhàn)國墓葬飾物。《爾雅·釋器》云:“肉倍好謂之璧”。璧呈灰白色,厚1厘米,內(nèi)直徑7.5厘米。一面素面無紋,另一面飾旋渦紋,乃桑植出土文物珍品。 【戰(zhàn)國青銅劍】 1982年10月22日,大庸城建隊民工在興建永定鎮(zhèn)天門山街時,挖得兩柄戰(zhàn)國青銅劍,其一,劍已從中部折斷,全長67公分,柄長11公分,最寬部位達6公分,重1斤7兩。劍身有銹斑,劍刃大部銹禿,但仍有光澤(見附照),另一柄僅余靠柄部一截,長23公分,已高度銹蝕。該劍出土于城西舊教場,原屬“古人堤”遺址。它是大庸從新石器時代走向青銅器時代的見證,亦是大庸古代征戰(zhàn)的見證?!坝酪?,昔之用武陵地也?!薄队蓝h志》據(jù)《巴志》載:秦滅楚后(時約公元前280年左右),至“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滅之。”大庸當時為楚國西陲,又是巴人活動的地域,故此劍可能為當時秦征蠻時的遺物。 【唐代銅劍】 1975年8月,大庸縣(今永定區(qū))大坪公社天門山采藥隊在天門山寺舊址出土一柄龍首帶銘七星銅劍,長80公分,重8市斤。劍身銹跡斑駁,中下部有一斷痕,劍身二側各有星七顆,歷歷可數(shù)。龍首為鏤空鑄造,口含寶劍,氣勢如生。柄上刻“天門山.玄帝祖”等字樣。經(jīng)鑒定,系唐代遺物。據(jù)碑載:“自漢明帝尊崇儒道,始立寺觀于中朝”后,大庸建寺立廟之風大興。天門山寺建于唐代,后遷移廟址。此劍即在唐代時所建廟宇舊基之下出土,系當時建寺奠基之物。天門山銅劍的出土,反映了大庸當時高超的鑄造工藝,同時,為研究大庸佛教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經(jīng)鑒定,此銅劍屬國家一級文物。 【唐代銅塑】 1975年8月,大庸縣(今永定區(qū))大坪公社天門山采藥隊在天門山寺舊址出土唐代銅觀音塑像2個,銅菩薩塑像2個。銅觀音各高25.5公分,一重2.9市斤,一重2.5市斤。二像內(nèi)空,觀音盤腿坐蓮,右手微抬,左手持珠,臉型逼真,整體比例適當,頭、胸均有飾花。銅菩薩一高26公分,重3.1市斤,一高23公分,重2.7市斤,其造型、塑藝均很精致。大庸自唐時傳入佛教后,即在天門山建寺,并鑄瓦燒鍋,塑像冶劍。菩薩原為釋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時的稱號,后來作為大乘教義修行的稱號。天 門山寺出土銅菩薩,銅觀音,對研究佛門 大乘教義有著極重要的價值。從鑄造工藝 看,它們代表了大庸唐時的最高水平。經(jīng) 鑒定,該佛像為國家一級文物。 【五代陶壇】 1973年秋,于桑植縣城 東門城建時發(fā)掘出兩陶壇,經(jīng)鑒定為五代 陶壇。其中一件是多角寶塔形,5級,紋 距3厘米,每級附尖角4只,縱向排列4 行,行底距14厘米,頂距8厘米,通高 27.5厘米。底徑10厘米,口徑7厘米。 無蓋,鐵青色、無釉?;鸷蚋?,輪制飾弦 紋。另一件通高30厘米,壇身3級,上、 中2級,分飾以披麻戴孝、扶靈送柩及習 拳弄棍、操練武藝的人物圖案,下級素 面。底徑11厘米,頂徑8厘米,呈鐵青 色。無釉無蓋,火候高。 【宋代陶壇】 1981年秋,在張家界村 迎賓巖下荷池畔兩米深處,出土一陶壇。 高28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9.5厘 米。上塑三道荷葉花紋圈?;y圈上塑十 二個立體人物像。最上層花紋圈上,一邊 塑青龍,一邊塑白虎,都有穿眼,可作提 耳之用。中層及下層塑人物像,構思奇 巧,想象豐富,形態(tài)各異:或敲鑼鼓,或 吹笛彈琴,或唱歌跳舞,或攜兒帶女,或 打魚捉蝦,或飛鐮收割,富有濃郁的生活 情趣。經(jīng)鑒定,此陶壇應屬宋代中期器 物,距今約九百年歷史。張家界開發(fā)歷史 悠久,漢時建朝天觀,明時建龍鳳庵,從 此香客紛至沓來。加之張家界風景奇絕, 吸引了天下游人光顧,一些商販乘機上山 交易,店鋪、客棧、櫛比鱗次而生。此陶 壇極有可能為當時商人所失。 【明宣德香爐】 永定區(qū)文化館藏有明 代宣德香爐兩個。其一為獅鈕宣德爐。爐 呈橢圓形,全高0.75公分,內(nèi)空深0.5 公分,口徑24公分,15.7公分,四足鼎 立,底鐫“大明宣德年制”字樣;香爐上 塑獅鈕一對,工藝十分精細。其二為獸耳 宣德爐。全高0.92公分,口徑13公分, 下有四足,底鐫“大明宣德五年監(jiān)督工部 官臣吳邦佐造”字樣。爐呈圓形,工藝較 為簡樸,無花飾,上沿有呈弦月狀獸耳一 對。兩爐鑄造時間相近,前約在1426年,后在1430年。大庸宗教史上,有道、佛、儒、基督諸教。漢代儒、道為盛,唐時佛教勃興。元時佛教一主蕭條,至明時又起。自永樂11年建普光禪寺后,一時佛剎林立,遍于全縣。此宣德銅香爐,即是當時崇佛之遺物,可謂鳳毛麟角。經(jīng)鑒定,屬國家一級文物。 【明青花題辭碗】 共2個(一個已殘),口徑16.5公分,高0.83公分。碗內(nèi)上下沿各有一圈青花紋飾,碗底書“永樂年制”字樣。碗外壁一側繪東坡泛舟赤壁圖,有人物像5個,或搖櫓,或向爐,或對語,形神皆備,其繪畫線條較粗擴,重于寫意。一側書《赤壁賦》文,字跡清晰,筆觸蒼樸。瓷質(zhì)較為細膩,外表尚顯示神光。經(jīng)鑒定,此青花題辭碗為國家一級文物。 【明銅砝碼】 共12個,計三、五、六、七、八、九錢制6眾目;一、二、三、四、五、拾兩制6個,合今市秤2.1斤。三錢制砝碼高0.08公分,直徑0.14公分;拾兩制砝碼高0. 31公分,直徑0.42公分。銅砝碼原藏永定區(qū)尹家溪鎮(zhèn)小河坎村農(nóng)民陳德兵家,現(xiàn)藏文化館。經(jīng)鑒定,明銅砝碼為國家一級文物。 【明玉花插】 明雕云龍玉花插高15.2厘米,通體雕以云紋為地。云紋中穿插兩條游龍奪珠浮雕作主紋,雕工精良,紋飾優(yōu)美,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藏品。 【明玉雕水盂】 水盂系明代玉雕,高3.7厘米、長15.3厘米、寬12.5厘米。玉質(zhì)溫潤細膩,水盂呈桃形狀如意狀,桃形中心處作1小盂,5只浮雕蝙蝠作展翅飛翔狀,布于盂周及盂中。 【清五彩雙耳樽】 系清康熙瓷品,鼓腹,劍口,最大腹徑10.5厘米,通高11.5厘米。腹部滿布五彩人物與題款,字畫對照,圖文并茂,其題款文日:“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方顯貴時,置負郭常稻之田千畝,號日義田,以養(yǎng)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喪葬者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其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shù),葬幼者十干。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谷八百,解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余,而無窮仕,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宦者罷,莫給,給其大較也。初,公之未顯貴也,尚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為西師參大政,于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后世子孫修其業(yè),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全文用朱紅料正楷書寫,計17行,占樽之腹約半,另一半為五彩人物圖。畫面中,范文正公堂中坐定,作正給來領衣食者分發(fā)施舍狀。所繪10人,均表情生動,線條流暢。1982年5月,省文物鑒定小組鑒定為清代康熙傳世精品,定為一級文物藏品。 4.古墓葬 【獾兜?!?/p> 獾兜,史傳為4000多年前唐堯時人,原為堯臣,“因與共工比周為惡”,舜進言堯帝,被流放到崇山(見<尚書·舜典)篇)。據(jù)1979年修纂版<辭源>解釋;崇山, “在湖南大庸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獾兜于崇山,即此”。崇山,距市區(qū)10公里,海拔1200余米, <直隸澧州志>載: “崇山……山勢嵯峨,頂有村落,其地平曠,可容千人……最上巨壟,人傳獾兜?!?。今考崇山,其下有“獾兜石窒”、“系馬柱”等古跡;其上有“獾兜屋場”遺址,屋場后山巔有一空曠平地,中有土壟,狀似墳冢,即獾兜冢也。關于舜放獾兜于崇山,古人多持貶說,民間亦有“見獾兜墓為不祥”的傳說,然至近代,史家蜂起,有人提出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三個集團共同創(chuàng)造的學說,其中長江中下游的苗蠻集團就是以獾兜、祝融為首的。據(jù)《汲及竹書》記載,舜逐“四兇”,事出有因。因“舜篡堯位”,多行不義,遭到“四兇”反對,但舜攝天子(指堯)政.(見<俎豆集>)進讒言于堯,以“叛亂”為由,“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獾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保ā妒酚洝罚?/p> 【周赧王墓】 周赧王延歲(公元前314~256年),相傳葬于永定區(qū)丁家溶赧王墓。明萬歷<慈利縣志>載,周赧王墓在市西10里, “史赧王59年,秦攻周,赧王懼而朝秦獻地,遂以是年卒,周亦亡。蓋秦忌之,不欲其葬內(nèi)陸故也?!鼻逋?lt;直隸澧州志)載:“周赧王墓,縣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宮嬪也”。唐王維《赧王墓》詩云:“蠻煙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鳥雀愁,周赧不辭亡國恨,卻憐孤墓近獾兜。”(按:周赧王墓與崇山獾兜墓遙遙相對,故謂“近驤兜”)。宋洪邁<容齋隨筆>載:“澧州慈利周赧王墓,傍五里山堆,蓋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余殲宰是色,得一镎,高一寸二分,闊寸一分,并尾長五十五分,重十三斤。赧王墓周列的小冢,清光緒《永定縣鄉(xiāng)土志》載:“有四十入堆,在孟家坪,東西羅列,錯落如星,高約丈余,圓徑倍之,傳為周赧王葬宮嬪處。又傳為宋時征駐屯為營,此遺址也”。并謂:“縣藏虎錞者,余所見,如聶氏、楚氏、王氏有此物?!睋?jù)文物調(diào)查,四十八堆在今張家界西郊,為四十八座大型戰(zhàn)國墓。 【朱家臺商代墓葬】 位于桑植縣城朱家臺高灣、吳家謗,各有商代墓一冢。棺木遺骨無存,有陶制品罐、豆、釜的碎片,清晰可辨。罐系夾沙陶,卷沿平底,圓唇及尖圓唇,飾繩紋、方格紋及多戳印紋。豆為泥質(zhì)黑陶之折盤內(nèi)弧和圓盤弧腹形,尖圓唇,卷沿和平沿底,亦飾多戳印紋及方格紋。釜系夾沙深褐陶,鼓腹,卷沿飾多戳印紋及方格紋,還有手指紋跡,工藝粗糙。鑒定為當?shù)赝林幕愋汀?982年7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隊發(fā)掘出土。 【朱家臺戰(zhàn)國墓群】 位于桑植縣城朱家臺中段。共25座墓葬,均為東西向單獨長方形墓室。豎穴窄坑,墓口略大于底,四周規(guī)整,底平,墓室較淺。墓主及棺槨腐敗無存。其中16座墓中,有隨葬品68件。包括陶器61件,銅、鐵器及琉 璃器各2件,石罄l件,泥質(zhì)黃灰褐宰陶 高頸罐3件,盂4件,鼎18件,敦5件, 壺14件,豆21件,碗、盤、匹、勺、匕 各l件。鐵器有帶鉤、鋤各1件。銅器有 編罄、帶鉤各l件。琉璃是黛藍色稍透 明、中孔的琉璃珠2顆,直徑1.2厘米, 飾藍白綠相間、蜻蜓眼式圖案。此墓群分 別為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隊于 1983年8月、1987年7月發(fā)掘。 【朱家臺西漢墓葬】 在桑植縣城朱家 臺廟灣,發(fā)掘西漢墓葬9座。墓室呈東西 偏30°~40'方向。遺骸棺木腐朽無存。有 長方形豎穴墓坑7座,楔形豎穴墓坑和豎 穴二層臺坑式墓室各l座。除l座用紅土 拌合白膏泥精細夯筑外,余均未夯筑。墓 底平整,填五花土及洗礦土。隨葬物有: 鑄大篆“五銖”及“宣帝五銖”字樣五銖 錢18枚,泥質(zhì)灰陶明器鼎7件,盒5件, 壺10件,盤、豆、各3件,罐、釜各6 件,灶、甑各4件,鍪和吊桶各l件。陶 器多數(shù)為凸凹弦紋,少數(shù)為板印方紋、繩 紋、方格紋,個別為水波紋及藤蔓組合 紋。反映當時土著文化特色。該墓葬于 1988年2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隊和縣 文管所共同發(fā)掘。 【零陽鎮(zhèn)官地墓群】 墓群分布在慈利 縣城西官地長約300米、寬約200米的坡 地上。1969~1981年發(fā)掘其中8座,認 定為戰(zhàn)國時期墓葬。墓為土坑豎穴,遭嚴 重破壞。出土青銅鼎、勺、劍、戟、戈、 矛、鐸及陶器鼎、敦、壺、豆等文物多 件。 【周級墓】 周級,晉時大庸(今永定 區(qū))天門山人,為宜都(今湖北宜都)內(nèi) 史。(按:內(nèi)史,官名,西漢初年封諸候 王,國內(nèi)置內(nèi)史,掌民政,晉時沿置,隋 始廢)《晉書·本傳》及《通志·忠義傳》 載:周級,“天門人”。死后,葬天門山 下。明人張兌作《題楊舟天門山圖》詩, 有“可憐宜都周內(nèi)史,古冢壘壘在山丘” 句。今查天門山下,古冢頗多,周級墓已 無從查考。 【南岔西漢墓】 位于桑植縣南岔鄉(xiāng)南岔村伍家灣一帶,有墓封高約2米、直徑3米的圓型墳堆近300座,占地3萬平方米。部分墓葬風蝕裸露地表,露出若干幾何紋磚室墓。1960年經(jīng)湘西自治州文物隊普查發(fā)現(xiàn),鑒定為西漢墓群。1962年定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幕蟾锩敝袑以馄茐?。1979年再次公布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岔東漢墓】 位于桑植縣城北6公里的南岔集鎮(zhèn)不遠,分布陳家灣、官家堡、伍家灣、紅龍坡一帶,面積約3萬平方米。1962年,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考古隊在桑植進行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陳家灣、官家堡一帶古墓封土堆較多,其高約2米,直徑約3米,達20余座,封堆多呈圓形,有的墓葬已露出地表,發(fā)現(xiàn)有幾何紋磚室墓群。經(jīng)鑒定,這批古墓為東漢墓葬群。現(xiàn)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竹峪懸棺群】 位于慈利縣高橋鄉(xiāng)白竹峪村,西臨箱子巖,西北臨云朝山。峪間溪水湍急,四季不竭。兩側懸崖對峙,高數(shù)百米,仰視僅見一線天光。崖壁上遍布懸棺墓,計約30余穴。墓室為豎立長方形,寬約1.3米,深1米余,高2米,距巖底約15 .20、25米不等,為古人鑿石而成的縣棺豎墓群。其年代未能稽考,據(jù)當?shù)赝寥搜裕?0年代有樵人入內(nèi)曾見殘朽棺木、骨殖、銅劍和陶、瓷器碎片,今已蕩然無存。但墓室之偉功補了湘西一帶懸棺古墓葬空白,實當武陵人文之奇觀。 【大庸古墓群】 一作“四十八堆”,位于市內(nèi)巖塌、大黃土包、三角坪、大庸橋、且住崗(原孟坪)一帶,方圓約五平方公里。據(jù)<永定縣鄉(xiāng)士志》載:“四十八堆在孟坪,東西羅列,錯落如星,高約丈余,圓徑倍之,傳為周赧王葬宮嬪處……又傳為宋時征蠻屯駐為營,此遺址也?!苯窨计渫炼岩茷榇u室墓,其磚長35.5公分,寬16公分,上有五銖錢飾紋或五銖錢圖案。墓封土堆一般高為5~6米,堆圍達20余平方米。墓室共分三進,第一進為進口,深1. 48米,高l米,寬1.1米;第二進為棺室,高2.59米,底寬3.5米,深5米;第三進為葬品室,大小與一進同。據(jù)考證,四十八堆應屬東漢墓葬。所謂周赧王葬官嬪處或宋時征蠻遺址等,皆不可信。與四十八堆同時存在的,還有西漢墓群、戰(zhàn)國墓群等。1962年,自治州人民委員會公布此古墓群為州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和1975年,州博物館先后在此舉辦亦工亦家文物考古訓練班,在大黃土包發(fā)掘了西漢墓三座,磚室墓一座。出土文物有陶鼎陶盆、陶壺、玉壁等器物。1979年3月,州革命委員會又重新公布古墓群為州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古墓群現(xiàn)存五堆完整的磚室墓,八堆已有不同程度破壞,三十余堆皆夷為平地。 【殷家崗墓群】 位于慈利縣境內(nèi)的零陽鎮(zhèn)雙安村。墓群分布在慈利零陽鎮(zhèn)雙安村長約500米寬約300米的崗地上,屬漢代磚室墓葬,已被群眾修房建窯嚴重破壞,部分暴露。出土有東漢時期陶器罐、豆、狗、雞、豬圈及滑石豬等。 【古林凸墓群】 位于慈利縣零溪鎮(zhèn)墨園村古林凸山腰,有明墓兩座,占地約100平方米。1979年清理其中1座。墓用青石條砌成,中置木棺1具。出土有金發(fā)釵、鳳紋銅鏡等,經(jīng)省文物小組鑒定為一級文物藏品。另1座墓葬保存完好。 【石板村、零溪村墓群】 墓群分布在約5平方公里的慈利零陽鎮(zhèn)石板、零溪兩村境內(nèi),約1000座,大都封土堆無存。1987年發(fā)掘其中30座,均為土坑豎穴墓。屬戰(zhàn)國至西漢墓葬。出土陶器、銅器、漆木器、絲織品、滑石器等文物。在其中較大的36號墓中,發(fā)現(xiàn)楚竹簡近1000支(殘簡共4557片)約2萬字。由于棺頂腐爛,泥土浸入,以致竹簡斷裂錯位。整片竹簡長約45厘米,寬約4~6毫米,極薄,字跡清晰,記載有吳、越、楚等國史事。如“攻吳王夫差”、“王日‘吳為不道”’等。這次出土的竹簡和兵器等,曾參加“湖南省文物普查成果暨考古新發(fā)現(xiàn)展覽”。 【周敘墓】 明代周敘為慈利江埡人,官至工部尚書。墓的封土堆無存,已夷為耕地。墓前石人石獸已毀壞或移位。誥封資政大夫工部尚書周公墓志碑高1. 12米,寬0.84米,碑文陰刻楷書,記載墓主生平業(yè)績及生卒年月,保存較好。 【野拂墓】 墓在慈利縣高峰鄉(xiāng)茅庵水庫旁山坡上,封土堆尚存部分,高約1米,底徑約3米,墓碑高89.5厘米,寬44.5厘米,碑文陰刻楷書,正中刻“皇清臨濟正宗圓寂始祖僧真修野拂老和尚墓”,上端刻“衣缽永傳”字樣。此碑已掘離原位,現(xiàn)存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 5.寺廟塔碑 【天門山寺】 舊名靈泉院.云缽庵。原址在天門眼頂以東,建于唐朝。明朝初年遷建在天門山頂南邊,即今址,改為現(xiàn)名,亦稱靈巖寺。清雍正3年至13年(1725~1735)兩度重修,嘉慶13年(1808)改建。寺坐北朝南,險峙巍峨。寺前是巖溶漏斗和長滿古樹的陡峭深溝塹。寺東側有龜洞,洞口有水井,西側有蛇洞,有“神龜靈蛇護寺”的傳說。寺殿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有“三進堂”(大佛殿、觀音堂、祖師殿)、“六耳房”(藏經(jīng)、香積、禪房、客房、廚房等)。寺門聯(lián)云:“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無山山獨尊。”1949年后寺廟荒廢,寺旁古樹先后砍光,大佛殿、山門和六耳房被拆,僅存觀音堂、七級石塔、祖師殿和12塊殘碑。1984年后已將山寺初加整修。 【大悲庵】 位于市區(qū)城西南7公里處的南莊坪辦事處木訥里,為明僧恒性創(chuàng)建。恒性字如玲,明武昌王子,襲封鎮(zhèn)國將軍。天啟年間,魏閹(忠賢)宦官專權,殘害忠良,年方16的恒性意欲誅討,以清君側,事發(fā),遁入湖南省龍華寺削發(fā)為僧,剃度時恒性曾大放悲聲。其后浪跡衡山、峨嵋諸勝。崇禎7年(1635)游至永定,在覺云山(今大庸仙人溪內(nèi))架木為剎,于茅為庵,康熙年間將寺宇遷至木訥里,初名大惠堂,后改為大悲庵。恒性于77歲圓寂,被尊為本庵祖師。大悲庵面北而建,亦寓恒性心憂京華之意。共三進三殿,占地5畝。今存第二進大殿、右丹池及部分碑刻。殿為單檐歇山頂,進深10米,明間寬5米,次間寬4.2米,皆木結構,單層斗拱,拱身碩大,造型宏闊壯觀。大悲庵舊時因恒性之名香火極盛,為湘西名剎之一。其間歷數(shù)次劫難,幾致頹毀,后多經(jīng)修繕,鄉(xiāng)民芨地方政府亦屢懲不軌之僧,終使延傳至今。民國時期辦鄉(xiāng)學,大悲庵被改為校舍,至今沿用。 【上天子廟】 正名“向王宮”,位于天子山東側向天灣,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洪武22年(1389).清乾隆年間續(xù)建,廟屬磚石木結構,青瓦覆蓋,面積150平方米。內(nèi)有正殿三間,供奉向王夫婦木塑神像。廟門系牌坊式磚石結構,上端正中豎寫“向王宮”三字,其下有“為佑善人”橫聯(lián),左右對聯(lián)一副,文為“除禍免災在在被向王之澤;感恩戴德人人近天子之光”,內(nèi)含“向王天子”四字。清代續(xù)修時,向王夫婦神像前面添立一塊木牌,豎寫“當今皇帝萬萬歲”七字。整座廟宇在繼承我國古代建筑傳統(tǒng)模式基礎上,注重突出土家族民族風格造型。 【中天子廟】 正名“天子殿”,位于天子山中部丁心溶,坐東朝西。始建于明洪武23年(1390),復修于清同治2年(1645)。廟屬磚石木結構,形同上天子廟,建筑面積150平方米。內(nèi)有正殿參政間,供奉向王夫婦木塑金身。廟的上端正中豎寫“天子殿”三字,下面橫聯(lián)為“奕業(yè)亙古流芳”,兩旁對聯(lián)為“向已稱王聲赫濯三千界;天其有子俎豆馨香億萬年”,“向王天子”亦含對聯(lián)之中。向王夫婦神像前面木牌豎寫“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廟內(nèi)存有清同治年間重修向王廟宇的記事石碑一塊。 【下天子廟】 正名為“天子廟”,位于天子山西端烽火臺半山腰,坐北朝南。此廟始建于明洪武24年(1391),于清同治9年(1878)復修,面積140平方米,其造型結構與中天子廟相同。三間正殿內(nèi)供奉的神像除向王夫婦外,還增加了八部都王、楊泗將軍神像,并設有觀音、祖師、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補天圣母、伏羲、神農(nóng)的牌位。廟門亦為牌坊式建筑,上端正中豎寫“天子廟”三字,下面橫聯(lián)已失,兩側對聯(lián)為“若向真王者威靈山川,吳天其子之德彼社稷?!睂β?lián)亦含“向王天子”四字。向王夫婦塑像前面木牌豎寫同前。廟內(nèi)有同治9年《配補修建向王天子廟觀音祖師三官文昌補天圣母伏羲神農(nóng)楊泗將軍八序》石碑一塊。 【龍鳳庵】 位于張家界西北側化香坡,座北朝南。兩側有兩座形似龍鳳石由相對峙?!笆诰?,擁起臥龍之勢;山林翡翠,飛來仙鳳之形?!饼堬L庵因此得名。據(jù)龍鳳庵石碑記載,該庵為明代所建,清代曾7次修繕,規(guī)模大至二進三殿,面積達1100余平方米。龍鳳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驛道上,昔日香火鼎盛,名聞鄉(xiāng)里?,F(xiàn)除所供神像損毀,部分殿房朽殘外,庵內(nèi)尚存前殿,化香爐石塔,左右二龍門,左右二風池等,另有九塊碑刻,保存完好,其碑刻文字清麗,刻技精湛。 【興國寺梅花殿】 位于慈利縣江埡鎮(zhèn)九溪村,原名八卦樓。因其明間昭明枋上嵌著一塊黑色石板,以貝殼作料子其上作梅花一朵,晶瑩光亮,故稱梅花殿。據(jù)舊志載:興國寺為唐代創(chuàng)建。全寺分牌樓、金剛殿、大雄寶殿、梅花殿、方丈室五層,梅花殿是寺中主體建筑之一。其坐南朝北,兩層重檐,三面有墻。殿平面呈下方形,邊長12.6米,三開間。樓高14米,屋架為木質(zhì)結構,八角出檐,65度翹角;由8個斗拱托住整個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美觀,具有傳統(tǒng)的民族風格。殿后有3株千年古樟,更增添了梅花殿古樸靜穆氣氛。1983年10月,梅花殿被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天觀】 建于張家界景區(qū)內(nèi)朝天山?!吧揭猿烀馊『跹鰠翘斓??!背焐胶0?227.3米,地勢極為險峻。觀址原在距今址不遠的山上,其間曾歷劫難數(shù)次,幾致朽廢??滴跄觊g,有和尚醒作登朝天觀苦修,并將寺廟遷移今址,雖觀得以恢復舊貌。乾隆年間,有山民李氏兄弟耕地時獲真武銅像,供于觀中,自此,廟聲遠播,香火鼎盛。后屢經(jīng)修繕,規(guī)模大至三進兩殿20余間,面積達1900余平方米,為武陵又一聞名古剎,朝天以在建筑藝術上獨具一格,廟周圍有夾墻環(huán)抱,門窗、柱、匾具有巖石結構,且均有雕飾;諸神塑像,皆重金裴彩。民國期間,朝天觀被土匪破壞,現(xiàn)僅存部分石墻及山門。有大小門洞17個,歷代碑刻42塊。 【五雷山古建筑群】 位于慈利縣城15公里五雷山上。五雷山號稱“南武當”,古人贊為“南楚名山推第一”。曾為道教昌盛之地。金頂真武祠為臨近數(shù)縣中最負盛名的廟祠,始建于元,明、清擴建。五雷山古建筑群分為內(nèi)八家,外七家,依山勢修建在長達1公里的山脊上,建筑面積約8500平方米。由于山高風大,整個建筑皆以石頭砌成。內(nèi)八家自南而北依次為朝圣門、斗姆宮、赤帝宮、財神殿、玉皇殿、老王爺?shù)睢⒂^音閣和金殿。外七家布局較分散。現(xiàn)金殿保存完好,其殿呈長方型,面闊20米,進深12米,通高9米。殿內(nèi)設石柱4根,托住整個屋架,硬山式蓋小青瓦。五雷山散落著許多形象生動的石獅、石象和造型別致的各類浮雕,古往今來,不少遷客騷人到此賦詩題詞,鐫刻于石壁之上。元朝翰林張克以草書題刻“洞天福地”、“龍頭勝境”8字,被人們譽為石崖書林一秀 【云朝山金頂佛殿】 位于慈利縣境內(nèi)?!霸瞥皆谝啬暇攀?,高數(shù)千仞,與騰云山對峙,亦勝地也?!瞧渖险?,云霧四冥,恍若先天混沌之象,故傳日云朝”(清嘉慶<慈利縣志>)。山上有石屏、石爐、石燭諸景。峰頂金頂佛殿坐北朝南,殿頂已壞,石條砌成的殿墻基本完好。殿墻東西寬2.35米,南北進深6. 13米,殘高4.8米。殿內(nèi)祖師臺及左右佛像臺尚存,并保存清代李氏、莫氏等施碑志數(shù)塊。據(jù)嘉慶《慈利縣志》載,金頂佛殿“大約再創(chuàng)于勝(盛)唐。其碑志雖剝落于苔封,而’貞觀’字樣猶末泯焉?!瓪q時伏臘,登山朝謁者,殆將以萬數(shù)紀?!爆F(xiàn)存的嘉慶10年碑刻,記錄佛殿曾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改修。 【文廟】 亦稱圣廟、紅廟。在桑植縣政府院內(nèi)。清乾隆年間建造。座北朝南,前臨大街,后依城墻。長100米,寬60米,紅墻環(huán)繞。前立甬壁,東西開耳門,分別楷書“道貫今古”、“德配天地”于上首。耳門后有長8丈寬4丈的石板小坪,是每年春秋宰牛祭祀處。坪后5級石階上,有立高12米、長23米的青石牌坊,正面鐫人物、花卉、禽獸圖案。正殿6柱間開左、中、右3門,分為“義路”、“欞星’、“禮門”,氣勢恢宏。牌坊土坪中,砌半月形水池名“月宮池”,深7尺,清澈見底,魚石可數(shù)。池旁建木構平房4間,為士子憩息處。6扇楠木大門上刻拔貢唐濱元隸書<大學篇>。此旁一草坪中,植筆松、金桂各2株。兩旁有東西廓,朱欄后,供奉歷代名儒先賢牌位數(shù)百件。草坪盡處為大成殿,2層、高8丈,雕梁畫棟,拱斗彩檐,4角垂銅鈴,撐以20根兩人合抱楠木、馬桑木落鼓兒磉圓柱,琉璃瓦頂,崢嶸壯觀。正中供奉孔夫子及4配10哲金字牌位。殿左為崇圣宮。1919年,靖國軍獨立營長賀龍曾于此廟設槍炮局。50—80年代中期為政府機關食堂,1987年被拆毀。 【八圣官】 座落在桑植縣城楠木山頂,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0,6公頃。富為兩進,頭進為火殿,二進為兩層樓閣,供奉孚佑帝君、文昌、武桓侯、觀音、王母、九天司命等八圣菩薩。四周為封火磚墻。登臨斯宮樓閣,可鳥瞰全城。1925年,澧州鎮(zhèn)守使賀龍回鄉(xiāng)祭祀,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爭取桑梓文人名士,撥款將此宮修葺一新?,F(xiàn)此宮已毀,遺址尚存。 【八圭H婁】 位于桑植縣內(nèi)。有南岔、珠璣塔2處,尤其是南岔八卦樓聞名湘鄂邊境。此樓座落在臥云界下、桑植內(nèi)外半縣咽喉處的南岔集市中段,占地340平方米。建于清光緒34年(1908)。樓高20余米,3層,上小下大,一色佳木構造。底層10根2米圍徑巨柱,1樓4柱矗立戲臺,正面壁上繪“天官賜福”圖;兩旁開門,左書“入相”,右書“出將”,臺柱鐫聯(lián)云:“三五步遍行天下,無非是戲;六七人百萬雄兵,何必當真?!?樓,供楊泗將軍神像,足蹬孽龍,怒目舉斧作斬龍狀。3樓,有臺無壁,僅4巨柱沖頂,上置白底蘭花大瓷壇一個,上塑盈米“魁星點斗”石灰像作握巨筆書寫狀。四面均用2米長鐵鏈固緊。飛檐翹角上,均倒豎石灰漿鐵骨制作彩繪鯉魚一尾,檐角各懸銅鈴一只,臨風擺動,響聲悅耳。整座八卦高樓,造型典雅別致。此樓被桑鶴“剿共”總指揮陳策勛視為賀龍將軍的“烏紗帽”,為破賀氏“風水”,于1929年9月,強令撤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