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 來源產(chǎn)地為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根莖。2月或8月采挖根莖,除去泥土及須根,用清水浸洗,潤透,切成薄片,曬干。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木叢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等地。別名金剛根、金剛骨、金剛藤、山梨兒、鐵刷子、鐵菱角、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力、溝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馬甲、硬飯頭、冷飯頭、龍爪菜、普貼、雞肝根、路邊刷、鱟殼刺、鐵刺苓、飯巴鐸、冷飯巴、金剛鞭、馬鞍宮、馬加刺兜、馬加勒。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 甘、酸,平。祛風(fēng)利濕,解毒消腫。 根狀莖: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胃腸炎,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乳糜尿,白帶,癌癥; 葉:外用治癰癤疔瘡,燙傷。 《中藥大辭典》 甘,溫。味甘,平溫,無毒。祛風(fēng)濕,利小便,消腫毒。治關(guān)節(jié)疼痛,肌肉麻木,泄瀉,痢疾,水腫,淋病,疔瘡,腫毒,瘰疬,痔瘡。 《中華本草》 甘;酸;性平。祛風(fēng)利濕;解毒消癰。主風(fēng)濕痹痛;淋濁;帶下;泄瀉;痢疾;癰腫瘡毒;頑癬;燒燙傷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運(yùn)用】①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 鐵刺苓、活血龍、山楂根各三錢至五錢。煎服。 ②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屈內(nèi)緊急者: 菝葜凈洗,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 ③治筋骨麻木: 菝葜浸酒服。 ④治消渴,飲水無休: 菝葜(銼,炒),湯瓶內(nèi)堿各一兩,烏梅二個(gè)(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xì)呷。 ⑤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 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diào)三錢,服之。 ⑥治下痢赤白: 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 ⑦治沙石淋: 菝葜二兩。搗羅為細(xì)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diào)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 ⑧治乳糜尿: 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 ⑨治食道癌: 鮮菝葜一斤。用冷水三斤,濃縮成一斤時(shí),去渣,加肥豬肉二兩,待肥肉熟后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 ⑩治赤白帶下: 菝葜半斤,搗碎煎湯,加糖二兩。每日服。 ⑾治流火: 鐵刺苓煎汁與豬腳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錢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