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添加義項
? 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表現(xiàn)以胸脅脹痛、腹脹、便溏等為主癥的證候。又稱肝脾不和證。根據(jù)病變臟腑相同,其證候類型及臨床表現(xiàn)比較簡單。 折疊 編輯本段 病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勞倦太過。 折疊 編輯本段 病機肝失疏泄,經(jīng)氣郁滯,則胸脅脹滿竄痛;太息可引氣舒展,氣郁得散,故脹悶疼痛可減;肝氣郁滯,情志不暢,則精神抑郁;氣郁化火,肝失柔順之性,則急躁易怒;肝氣橫逆犯脾,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則食少腹脹;氣滯濕阻,則腸鳴矢氣,便溏不爽,或溏結(jié)不調(diào);肝氣犯脾,氣機郁結(jié),運化失常,故腹痛則瀉;便后氣機得以條暢,則瀉后腹痛暫得緩解;舌苔白,脈弦或緩,為肝郁脾虛之證。 折疊 編輯本段 辨證要點胸脅脹痛、情志抑郁、腹脹、便溏,舌苔白,脈弦或緩。 折疊 編輯本段 常見病癥折疊 肝郁脾虛型泄瀉臨床表現(xiàn):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fā)生腹痛腹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劑:痛瀉要方。 常用中藥:陳皮、白術(shù)、白芍、防風(fēng)。 針灸瀉法:足三里、中脘、公孫。 折疊 肝郁脾虛型厭食癥臨床表現(xiàn):食欲不振,拒食,便溏,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無月經(jīng),舌質(zhì)暗淡,舌苔白膩,脈弦細;煩悶,難入睡或失眠,多疑,注意力不集中,強迫思慮。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為主。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中藥:陳皮、柴胡、川芎、香附、枳殼、芍藥、甘草。 針灸平補平瀉:章門、期門、足三里、三陰交、中脘、足三里。 常用腧穴:足三里、內(nèi)關(guān)、中脘等。 折疊 編輯本段 預(yù)防調(diào)護1.起居有常,注意調(diào)暢情志,保持樂觀心志,慎防風(fēng)寒濕邪侵襲。 2。飲食有節(jié),宜清淡、富營養(yǎng)、易消化食物為主,可食用一些對消化吸收有幫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藥、蓮子、扁豆、芡實等。避免進食生冷不潔及忌食難消化或清腸潤滑食物。 折疊 編輯本段 轉(zhuǎn)歸預(yù)后日久脾病及腎,腎陽虧虛,脾失溫煦,不能腐熟水谷,可成命門火衰之五更泄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