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政治與歷史因素影響,國人對于俄羅斯文化總是帶有復雜的情感。而巡回展覽畫派,堪稱是影響中國現(xiàn)實主義繪畫藝術最深的流派,在這個畫派中,大多數(shù)人最熟悉的俄羅斯藝術家無疑是列賓。
19歲那年,列賓前往圣彼得堡求學,并于20歲考入圣彼得堡美術學院。而在列賓入學前一年,巡回展覽畫派誕生的導火索被點燃:13名畢業(yè)生抗議學院題目僵化被開除,幾年后,這群青年藝術家們正式成立了巡回展覽畫派,而列賓在隨后加入。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列寧開始著眼于現(xiàn)實主義繪畫風格,受到“美即生活”這一美學思想指引,他認為農(nóng)民這一被藝術埋沒千年,而自己又最為熟悉的題材應當成為繪畫的主角,正是這一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俄羅斯繪畫藝術的代表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靈感來源于他兩次在伏爾加河寫生時所接觸到的纖夫形象,以詩人的《伏爾加纖夫曲》為參照,用了三年時間創(chuàng)作。伏爾加河上燈紅酒綠的男女與熱鬧的場景,與橋下河岸上一堆牲口似蠕動的纖夫,不禁令年輕的列賓感慨:“??!這才是俄羅斯”。因此萌發(fā)出表達纖夫生活的構思。他敏銳的察覺到了纖夫這一形象具有揭露俄羅斯畸形的社會制度的最佳代言人,因此這幅畫的立意是非常明確的。為了創(chuàng)作這幅畫,他長期到伏爾加河體驗潛纖夫生活,花了大量的草圖。 畫面中,列賓利用沙灘與河灣的曲線,將是十一個纖夫有如雕塑一般巧妙的塑造在沙灘上,而這種構圖又令畫面具有深遠的視覺效果。整體畫面昏黃,空曠,給人以無助、憂傷之感。烈日炙烤下的河岸,一堆衣衫襤褸的纖夫沉重的拉纖。領頭的是一位老者,眼神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無奈與困苦。隊伍中間的少年,身著破碎的紅衣,直著腰皺著眉頭,試圖將勒緊身體的繩子放輕松。其余的纖夫都彎腰低頭,早已無力反抗什么,似乎身體已經(jīng)是一個軀殼,最后的纖夫低垂著手,似乎對這樣的生活已然麻木。纖夫隊伍如同沒有靈魂的僵尸般向前蠕動,遠處船上,衣著華麗的貴族正在游玩山河。這是在自然對抗?不,這是在與殘酷無情的社會對抗。 對于列賓而言,藝術沒有那么多花哨與哲思。藝術就應當真實的反映社會現(xiàn)實與人民的疾苦。因此,他的作品與其說是描繪了人物的肖像,更像是描繪了一個社會、一個時代。而將著眼點放在了現(xiàn)在,即便有回顧歷史,也是以此來意指現(xiàn)實。 列賓《庫爾斯克的宗教行列》 (1880–83) 在宗教題材方面,列賓最為知名的作品之一《庫爾斯克的宗教行列》表現(xiàn)了彼時的東正教大游行,其場面之宏大,人物之眾多,形象之豐富,以至于被稱為“俄羅斯民族形象的百科全書”。 列賓在這幅畫上描繪的人數(shù)之多,堪稱是俄羅斯繪畫史無前例。 列賓《庫爾斯克的宗教行列》 警衛(wèi)持棍組織瘸腿的窮人走進隊列 列賓《庫爾斯克的宗教行列》 打頭的強壯男人 持空圣像盒的愚笨村婦 在游行最前面的是幾個強壯的男人,隊伍主體由地主與祭祀構成。農(nóng)民和乞丐只能靠最邊上走。而拿棍子的官員正在試圖阻止瘸子乞丐,不讓他走進行列中。兩個愚笨的夫人隨后捧著空的圣像盒,一臉虔誠。圣像盒中的圣像被個衣著華麗的貴族胖女人占據(jù),圣像金光閃閃。胖女人作為新興地主,被眾人簇擁著擺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愚蠢架勢。 列賓《庫爾斯克的宗教行列》 披頭撒發(fā)的神父 持圣像的貴族 列賓《庫爾斯克的宗教行列》后面被砍伐的樹林 而神父在列隊中披頭散發(fā),衣冠不整的搖動著香爐。被隊伍拒絕在外的是窮人,他們顯然沒法參加游行,最虔誠的他們只能湊湊熱鬧。騎在馬上的則是憲兵,作為沙皇政權的象征,他們隔絕了窮人與富人的階級,遠處則是一片被砍伐的森林,19世紀盜伐森林成為一些人發(fā)財?shù)牡缆?,大發(fā)橫財?shù)恼接涡嘘犖橹械母蝗?。這一副不朽的作品,成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不朽記錄。
《意外歸來》正是列賓對于自己政治主張的表態(tài),表達了彼時政府對于革命者的殘酷鎮(zhèn)壓,以及流放者歸來后家人的不同感情的生動瞬間。作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鼎盛期的作品,畫家對畫面的控制得到了集中的體現(xiàn)。在流放者進門瞬間,他的妻子驚訝的從椅子中站起來,似乎想擁抱而又抬不動腳步。稍大的孩子從書中抬起頭,嘴巴顯示出吃驚的樣子,好像喊出了聲。而較小的孩子可能并不記得父親的長相,充滿膽怯,似乎不認識這個陌生人。而流放者本人身穿明顯不合身的外套,黑黑瘦瘦,步履沉重。
對歷史場景的再創(chuàng)作,亦是列賓的拿手好戲。伊凡四世是俄羅斯第一任沙皇,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是一代明君,推動了俄羅斯的中央集權改革。然而他從小在黑暗的宮廷斗爭中長大,先是親生母親倒行逆施后突然暴亡。隨后混亂的貴族為了權利廝殺,因此他從小便培養(yǎng)出了極強的猜忌、多疑心、殘忍的性格。13歲便下令殺死親生叔父,屠殺政敵,絞死主教。而此畫則是描寫伊凡因為聽信別人讒言,懷疑自己兒子將要篡位,在爭吵中用手杖將兒子擊打致死的瞬間。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正值此畫創(chuàng)作構思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政府開始了血腥屠殺,列賓所處的時代,正是俄羅斯最恐怖黑暗的時代,這便是此畫創(chuàng)作的背景之一。 畫面中,畫家用黑色與猩紅色調描繪出背景,伊凡雷帝與太子被安排在畫面中心,已經(jīng)死去的太子無力地靠在了父親的胸前,眼睛空洞,透出絕望與悲傷。老皇帝表情驚恐而絕望,充滿了不可置信與懊悔。太子臉上的血漿與猩紅的畫面一起令人恐怖。伊凡雷帝試圖用手捂住兒子冒血的頭部,試圖挽回兒子的生命,然而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此刻他已經(jīng)不是皇帝,僅僅是個可憐的父親。 畫面左側,沙皇的王座凌亂的倒在地上,殺人兇器:帶血的權杖在皇子腳邊。然而此畫展出后便激怒了沙皇當局,一位總檢察官在給皇上的奏折上說: “ 畫家偏以全部真實去描繪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 為什么要畫伊凡雷帝呢? 除了某種傾向外找不到別的理由?!?/p> 于是此畫展出后便被除去,嚴禁發(fā)行。 列賓 《查波羅什人復信土耳其蘇丹》 1880-1881年 而《查波羅什人復信土耳其蘇丹》,也是列賓歷史畫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副。此畫以17世紀奧斯曼蘇丹向哥薩克人下通牒勸降這一歷史典故,展現(xiàn)哥薩克騎兵們笑對強敵的豪放氣概。 畫面中央,一位手拿煙斗的哥薩克領袖威風凜凜,雇傭的文官正寫信挖苦嘲笑蘇丹王。而另一位識字的哥薩克則向周圍高聲念著書信的內容,引起周圍聽眾豪放的大笑。畫面中如此多的哥薩克人,然而如果仔細觀察,每一個人、每一個形象的笑都有所不同,他們所身穿的衣物、樂器、武器、乃至發(fā)型皆為列賓長時期寫生觀察中提煉。在他的生動可信的描繪下,觀眾們如同隔著百年時光觀看了這一歷史事件。 18世紀, 由于彼得大帝一系列的改革, 俄羅斯社會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 使俄羅斯進入近代 資本主義總潮流的軌道, 同時也強化了封建貴族的統(tǒng)治地位, 并使世俗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然而這只是將矛盾壓制。隨著19世紀的到來,俄羅斯國內矛盾空前尖銳,這在文化領域中體現(xiàn),便出現(xiàn)了斯拉夫主義、西方主義和民主主義等形形色色的思潮。
1825年, 貴族知識分子舉行了具有深遠意義的 “十二月黨人起義”, 起義雖然被鎮(zhèn)壓。但國內矛盾逐步升級,更為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潮得以產(chǎn)生, 他們受 19世紀歐洲大革命風潮的影響, 主張徹底推翻農(nóng)奴制, 摧毀沙皇封建政權, 并逐漸進入暴力行動的階段別林斯基、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民主派代表正式登上舞臺,正是他們的活動與主張,巡回展覽畫派得以誕生。 而列賓,作為其中的豐碑,全面反映了巡回展覽畫派的追求。并與其一起,創(chuàng)造了屬于俄羅斯民族自己的藝術風格。他以無可辯駁的大師手筆,從各個角度展現(xiàn)了那個時期俄羅斯人的精神與生活世界,為后世留下了最為精彩的歷史瞬間,與巡回展覽畫派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出屬于俄羅斯民族本身的油畫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