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網(wǎng)上讀到一篇文章,說到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學(xué)畫畫之關(guān)心點的不同,中國孩子總是問老師"我畫得像不像",美國孩子則是問"我畫得好不好"。
先說"像不像"。像什么呢?一是像老師的范本,二是像名家或傳統(tǒng)的畫路。我在電視上見過幾個中國孩子比賽水墨畫,看筆法都是要寫意,但其實全有成規(guī):小雞是幾筆都是幾筆,小蝦則一群與一群的隊形完全一致,葫蘆的葉子不僅數(shù)目相等并且位置也一樣,而白菜的旁邊總是配上兩朵蘑菇……這哪里還有自己的意,全是別人的實呀!三是像真的。怎樣的真呢?倘其寫意也循成規(guī),真,料必也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吧。
再說"好不好"。根據(jù)什么說它好不好呢?根據(jù)外在的真,只能是像不像。好不好則必牽系著你的心愿,你的神游,神游阻斷處你的猶豫和彷徨,以及現(xiàn)實的絕境給你的啟示,以及夢想的不滅為你開啟的無限可能性。這既是你的劫數(shù)也是你的自由,這樣的舞蹈你能說它像什么嗎?它什么也不像,前面沒有什么可以讓它像的東西,因而你只有問自己,乃至問天問地:這,好不好?
二
國畫,越看越有些膩了。山水樹木花鳥魚蟲,都很像,像真的,像前人,互相像,鑒賞家常也是這樣告訴你:此乃襲承哪位大師、哪一門派。西畫中這類情況也有。書法中這樣的事尤其多,壽字、福字、龍虎二字,寫來寫去再也弄不出什么新意卻還是寫來寫去,讓人看了憋悶,覺得書者與觀者的心情都被囚禁。
第二部分 第28節(jié):病隙碎筆3(2)
藝術(shù),原是要在按部就班的實際中開出虛幻,開辟異在,開通自由,技法雖屬重要但根本的期待是心魂的可能性。便是寫實,也非照相。便是攝影,也并不看重外在的真。一旦藝術(shù),都是要開放遐想與神游,且不宜搭乘已有的專線。
曾經(jīng)我不大會看畫,眾人都說好,便追去看。貼近了看,退遠(yuǎn)了看,看得太快怕人說你干嘛來,看得慢了又不知道看什么,看出像來暗自快慰,看著不像便懷疑人家是不是糊弄咱。后來,有一次,忽然之間我被震動了——并非因為那畫面所顯明的意義,而是因其不拘一格的構(gòu)想所流露的不甘就范的心情。一俟有了這樣的感受,那畫面便活躍起來,擴(kuò)展開去,使你不由地驚嘆:原來還有這樣的可能!于是你不單看見了一幅畫,還看見了畫者飛揚(yáng)的激情,看見了一條渴望著創(chuàng)造的心跡,觀者的心情也便跟隨著不再拘泥一處,頓覺僵死的實際中處處都蘊(yùn)藏著希望。
三
不過,倘奇詭、新異肯定就好,藝術(shù)又怕混淆于胡來。貶斥了半天"像",回頭一想,什么都不像行嗎?換個角度說,你根據(jù)什么說A是藝術(shù),B是創(chuàng)作,而C是胡來?所謂"似與不似之間",這"之間"若僅是畫面上分寸的推敲,結(jié)果可能還是成規(guī),或者又是胡來。這"之間",必是由于心神的突圍,才可望走到藝術(shù)的位置;可以離形,但不能失神,可以脫離實際沉于夢幻,卻不可無所尋覓而單憑著手的自由。這就像愛與性的關(guān)系:愛中之性,多么奇詭也是訴說,而無愛之性再怎么像模像樣兒也還是排泄。
什么都不像既然也不行,那又該像什么呢?像你的猶豫,像你的絕望,像你的不甘就范的心魂。但心魂的遼闊豈一個"像"字可以捕捉?所以還得是"好不好";"好不好"是心魂在無可像處的尋覓。
四
中國觀眾,對戲劇,對表演,也多以"像不像"來評價。醫(yī)生必須像醫(yī)生,警察千萬得像警察??舍t(yī)生和警察,脫了衣裳誰像誰呢?脫了衣裳并且入夢,又是怎么個像法呢(有一段相聲說:夢,有倆人商量著做的嗎?)像,唯在外表,心魂卻從來多樣。心魂,你說他應(yīng)該像什么?只像他自己不好嗎?只像他希望自己所是的那樣,不好嗎?可見,"像不像"的評價,還是對形的要求,對表層生活的關(guān)注,心魂的遼闊與埋藏倒被忽視。
所以中國的舞臺上與中國的大街上總是很像。中國的演員,功夫多下在舉首投足、一顰一笑的像上。中國觀眾的期待,更是被培養(yǎng)在這個像字上。于是,中國的藝術(shù)總是以像而贏得贊賞。極例是"文革"中的一個舞蹈《喜曬戰(zhàn)備糧》:一群女孩兒不過都換了一身干凈衣裳,跳到臺上去篩一種想象中的谷物。篩來篩去,這我在農(nóng)村見過,覺得真像,又覺得真沒勁——早知如此,給我們村兒的女子們換身衣裳不得了?想來我們村兒的女子們倒更要活潑得多了。還有所謂的根雕,你看去吧,好好的天之造物,非得弄得像龍像鳳,像鷹像鶴,偏就不見那根須本身的蓬勃與呼嘯。還是一個"像"字作怪。"不肖子孫"所以是斥責(zé),就因其不像祖宗,不按既定方針辦。龍與鶴的意思都現(xiàn)成,像就是了,而自然的蓬勃與呼嘯是要心魂參與創(chuàng)造的,而心魂一向都被忽視。
五
像字當(dāng)頭,藝術(shù)很容易流于技藝。用筆畫,會的人太多,不能標(biāo)榜特色總歸是寂寞,就有人用木片畫,用手指或舌頭畫,用氣吹著墨液在紙上走。有個黃色笑話,說古時某才子善用其臀作畫,蘸了墨液在紙上只一坐,像什么就不說了,但真是像。玩笑歸玩笑,其實用什么畫具都不要緊,遠(yuǎn)古無"榮寶齋"時,巖洞壁畫依然動人魂魄。古人無規(guī)可循,所畫之物也并不求像,但那是心魂的奔突與祈告,其牽魂的力量自難磨滅。我是說,心魂的路途遠(yuǎn)未走完,未必是工具已經(jīng)不夠使。
六
外在的"像"與"真",或也是藝術(shù)追求之一種,但若作為藝術(shù)的最高鑒定,尷尬的局面在所難免。比如,倘若真就是好,任何黃色的描寫就都無由貶斥,任何烏七八糟的東西都能叫藝術(shù),作者只要說一句"這多么真實",或者"我的生活真的是這樣",你說什么?他反過來還要說你:"遮遮掩掩的你真是那樣干么?虛偽!"是呀,許你滿臺土語,就不許我通篇臟話?許你引車賣漿惟妙惟肖,就不許我鸞顛鳳倒纖毫畢現(xiàn)?許你衣冠楚楚,倒不許我一絲不掛?你真還是我真?哎哎,確也如此——倘去實際中比真,你真比不過他。不過,若只求實際之真,藝術(shù)真也是多余。滿街都是真,床上床下都是真,看去唄。可藝術(shù)何為?藝術(shù)是一切,這總說不通吧?那么,藝術(shù)之真不同于實際之真,應(yīng)該是沒有疑問的。
第二部分 第29節(jié):病隙碎筆3(3)
藝術(shù)是假嗎?當(dāng)然也不是。倒是滿街的實際,可能有一半是假;床上床下的真,可能藏著假情假義,一絲不掛呢,就真的沒有遮掩?而在這真假之間,心魂一旦感受到荒誕,感受到苦悶有如囚徒,便可能開辟另一種存在,尋覓另一種真了。這樣的真,以及這樣的開辟與尋覓本身,被稱為藝術(shù),應(yīng)該是合適的。
七
說藝術(shù)之真有可能成為偽善的借口,成為掩蓋實際之真的騙術(shù),這可信。但因此就將實際之真作為藝術(shù)的最高追求,卻不能接受。
"藝術(shù)源于生活",我曾以為是一句廢話——工農(nóng)兵學(xué)商,可有哪一行不是源于生活嗎?后來我明白,這當(dāng)然不是廢話,這話意在消解對實際生活的懷疑。
有位大詩人說過,"詩是對生活的匡正"。他不知道"匡正"也是源于生活?料必他是看出了"源于生活"要么是廢話,要么就會囿于實際,使心魂萎縮。
粉飾生活的行為,倒更會推崇實際,拒斥心魂。因為,心魂才是自由的起點和憑證,是對不自由的洞察與抗議,它當(dāng)然對粉飾不利。所以要強(qiáng)調(diào)藝術(shù)的不能與實際同流。藝術(shù),乃"于無聲處"之"驚雷",是實際之外的嶄新發(fā)生。
八
"匡正",不單是針對著社會,更是針對著人性。自由,也不僅是對強(qiáng)權(quán)的反抗,更是對人性的質(zhì)疑。文學(xué)因而不能止于干預(yù)實際生活,而探問心魂的迷茫和意義才更是它的本分。文學(xué)的求變無疑是正當(dāng),因為生活一直在變。但是,生命中可有什么不變的東西嗎?這才是文學(xué)一向在詢問和尋找的。日新月異的生活,只是為人提供了今非昔比的道具,馬車變成汽車,蒲扇換成空調(diào),而其亙古的夢想一直不變,上帝對人的期待一直不變。為使這夢想和期待不致被日益奇詭、奢靡的道具所湮滅,藝術(shù)這才出面。上帝就像出題的考官,不斷變換生活的題面,看你是否還能從中找出生命的本義。
對于科學(xué),后人不必重復(fù)前人,只需接過前人的成就,繼往開來。生命的意義卻似輪回,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唯當(dāng)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說繼承。若在山腰止步,登峰之路豈不又被埋沒?幸有世世代代不懈的攀登者,如西緒福斯一般重復(fù)著這樣的攀登,才使夢想照耀了實際,才有信念一直繚繞于生活的上空。
九
不能把遮掩實際之真的騙術(shù)算在藝術(shù)之真的頭上,就像不能把淫亂歸在性欲名下。而實際之真阻斷了心魂恣肆的情況,也是常有,比如婚內(nèi)強(qiáng)奸也可導(dǎo)致生育,但愛情隨之荒蕪。
實際的真與否,有輿論和法律去調(diào)教,比如性騷擾的被處罰,性丑聞的被揭露,再比如拾金不昧的被表彰。但藝術(shù)之真是在信仰麾下,并不受實際牽制,它的好與不好就如愛情的成敗,唯自作自受。一般來看,掩蓋實際之真的騙術(shù),多也依靠實際之假,或以實際的利益為引誘,哪有欺世盜名者希望大家心魂自由的呢?
黃色所以是黃色,只因其囿于器官的實際,心魂被快感淹沒,不得伸展。倘非如此,心魂借助肉體而天而地,愛愿借助性欲而酣暢地表達(dá),而虔誠地祈告,又何黃之有?一旦心魂駕馭了實際,或突圍,或彷徨,或歡聚,你就自由地寫吧,畫吧,演吧,字還是那些字,形還是那些形,動作還是那些動作,意味卻已大變——愛情之下怎么都是藝術(shù),一黃不染。黃色,其實多么小氣,而"金風(fēng)(愛)玉露(性)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那是詩是歌是舞,是神的恩賜呀誰管得著?
其實,對黃色,也無須太多藏禁。那路東西誰都難免想看看,但正因其太過實際,生理書上早都寫得明白,看看即入窮途。半遮半掩,倒是撩撥青少年。
十
我們太看重了白晝,又太忽視著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呀——夜深人靜,心神仍在奔突和浪游。更因為,一個明確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與迷茫中掙扎,黑夜與白晝之比因而更其懸殊。
第二部分 第30節(jié):病隙碎筆3(4)
這迷茫與掙扎,不是源于生活?但更是"匡正",或"匡正"的可能。這就得把那個"像"字顛來倒去鞭打幾回!因為,這黑夜,這迷茫與掙扎,正是由于無可像者和不想再像什么。這是必要的折磨,否則盡是"酷肖子孫",千年一日將是何等無聊?連白娘子都不忍仙界的寂寞,"千年等一回"來尋這人間的多彩與真情。
十一
不能因為不像,就去譴責(zé)一部作品,而要看看那不像的外形是否正因有心魂在奔突,或那不像的傳達(dá)是否已使心魂震動、驚醒。像,已經(jīng)太膩人,而不像,可能正為生途開辟著新域。
"藝術(shù)高于生活",似有些高高在上,輕慢了某些平凡的疾苦,讓人不愛聽。再說,這"高于"的方向和尺度由誰來制定呢?你說你高,我說我比你還高,他說我低,你說他其實更低,這便助長霸道,而霸道正是瞞與騙的基礎(chǔ)。那就不如說"藝術(shù)異于生活"。"異"是自由,你可異,我亦可異,異與異仍可存異,唯異端的權(quán)利不被剝奪是普遍的原則。
不過,"異"主要是說,生理的活著基本相同,而心魂的眺望各有其異,物質(zhì)的享受必趨實際,而心魂的眺望一向都在實際之外。但是,實際之外可能正是黑夜。黑夜的那邊還有黑夜,黑夜的盡頭呢?盡頭者,必不是無,仍是黑夜,心魂的黑夜。人們習(xí)慣說光明在前面引領(lǐng),可光明的前面正是黑夜的呼喚呀。現(xiàn)成的光明俯拾即是,你要嫌累就避開黑夜,甭排隊也能領(lǐng)得一份光明,可那樣的光明一定能照亮你的黑夜嗎?唯心神的黑夜,才開出生命的廣闊,才通向精神的家園,才是要麻煩藝術(shù)去照亮的地方。而偏好實際,常常湮滅了它。缺乏對心魂的關(guān)注,不僅限制了中國的藝術(shù),也限制著中國人心魂的伸展。
十二
"普遍主義"很像"高于",都是由一個自以為是的制高點發(fā)放通行證,強(qiáng)令排異,要求大家都與它同,此類"普遍"自然是得反對。但要看明白,這并不意味著天下人就沒有共通點,天下事就沒有普遍性。要活著,要安全,要自由表達(dá),要維護(hù)自己獨(dú)特的思與行……這有誰不愿意嗎?因此就得想些辦法來維護(hù),這樣的維護(hù)不需要普遍嗎?對"反對普遍主義"之最愚蠢的理解,是以為你有你的實際,我有我的實際,因此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可是,日本鬼子據(jù)其實際要侵略你,行嗎?村長據(jù)其實際想強(qiáng)奸某一村民,也不行吧?所以必得有一種普遍的遵守。
十三
語言也是這樣,無論談戀愛還是談買賣,總是期望相互能聽懂,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就不如各自回家去睡覺。要是你聽不懂我的我就罵人,就訴諸強(qiáng)迫,那便是霸道,是要普遍反對的??墒牵纯拱缘廊粢脖徽J(rèn)為是霸道,事情就有些亂。為免其亂就得有法律,就得有普遍的遵守。然而又有問題:法律由誰來制訂?只根據(jù)少數(shù)人(或國)的利益顯然不對吧?所以就得保證所有的人(或國)都能自由發(fā)言。
說到保護(hù)民族語言的純潔與獨(dú)立,以防強(qiáng)勢文化對它的侵蝕與泯滅,我傾向贊成,但也有些疑問。疑問之一:這純潔與獨(dú)立,只好以民族為單位嗎?為什么不更擴(kuò)大些或更縮小些?疑問之二:民族之間可能有霸道,民族之內(nèi)就不可能有?民族之間可以恃強(qiáng)凌弱,一村一戶中就不會發(fā)生同樣的事?為什么不干脆說"保護(hù)個人的自由發(fā)言"呢?
本當(dāng)是個人發(fā)言,關(guān)注普遍,不知怎么一弄,常常就變成了集體發(fā)言,卻只看重一己了。只有個人自由,才有普遍利益,只因有普遍的遵守,才可能保障個人的自由,這道理多么簡單。事實上,輕蔑個人自由的人,也都不屑于普遍的遵守,道理也簡單:自由一普遍,霸字?jǐn)R在哪兒?
十四
遠(yuǎn)來的和尚,原是要欣賞異地風(fēng)俗,或為人類學(xué)等等采集標(biāo)本,自然是希望著種類的多樣,稀有種類尤其希望它保持原態(tài),不見得都有閑心去想這標(biāo)本中人是否活得煎熬,是否也圖自由與發(fā)展?他們不想倒也罷了,標(biāo)本中人若為取悅游僧和學(xué)者而甘做標(biāo)本,倒把自己的愿望廢置,把自己必要的變革丟棄,事情豈不荒唐?
第三部分 第31節(jié):病隙碎筆3(5)
十五
前不久,可能是在電視上也可能是在報紙上,見一位導(dǎo)演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問:"有人說您的'中國特色'其實是迎合外國人的口味。"導(dǎo)演說:"不,因為我表現(xiàn)的是人的普遍情感,所以外國人也能接受。"我便想:什么是普遍情感?這普遍是誰的統(tǒng)計?怎么統(tǒng)計的?其依據(jù)和目的都是什么?以及被這統(tǒng)計所排除、所遺漏的那些心魂應(yīng)當(dāng)怎樣處置?尤其,這普遍怎么又成了特色?是什么人,會認(rèn)此普遍為特色呢?是不是由市場判定的普遍?是不是由外國口味判定的中國特色?
一個創(chuàng)作者,敢說他表現(xiàn)的是普遍,這里面隱約已經(jīng)有了一方"父母官"的影子。一個創(chuàng)作者,竟說他表現(xiàn)的是普遍,謙虛得又似過頭,這豈非是說自己并無獨(dú)到之見?一個創(chuàng)作者,至少要自以為有獨(dú)特的發(fā)現(xiàn),才會有創(chuàng)作的激情吧?普遍的情感滿街都是,倘不能從中見出獨(dú)具的心流,最多也只能算模仿生活。內(nèi)在的新異已被小心地?fù)癯龌虼中牡睾雎?,一旦走上舞臺和銀幕,料必仍只是外在的像。這樣的"創(chuàng)作",我在想,其動力會是什么呢?不免還是想到了"迎合",迎合市場,迎合"父母官",迎合一種故有的優(yōu)勢話語,或者迎合別的什么。未必就是迎合大眾,倒可能是麻醉大眾。大眾的心流原本是多么豐富,多么不拘,多么遼遠(yuǎn),怎么迎合得過來?唯把他們麻醉到只認(rèn)得一種戲路,只相信一種思緒配走上舞臺或銀幕,他們才可以隨時隨地被迎合。所以我又想,是否正因為這堂而皇之的普遍,萬千獨(dú)具的心流所以被湮滅,以致中國特色倒要由外國人來判定?還有,為什么要以國為單位來配制特色?為什么不讓每一縷心魂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其特色呢?
十六
別抱怨擺弄實際之真的所謂藝術(shù)總是捉襟見肘吧,那是必然。正因為實際走到了末路,藝術(shù)這才發(fā)生,若領(lǐng)著藝術(shù)再去膜拜實際,豈非鬼打墻?所以,藝術(shù)正如愛情,都是不能嫌累的事。心魂之域本無盡頭,比如"詩意地棲居"可不是獨(dú)享逍遙,而是永遠(yuǎn)地尋覓與投奔,并且總在黑夜中。
十七
要講真話,勿瞞與騙,這是中國人普遍推崇的品質(zhì)??蓮膩?,有幾人真能做得徹底,真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且莫苛求"言必行"吧。)倒是常聽見這樣的表白:"有些話我不能講,但我講的保證都是真話。"說實在的,能如此也已經(jīng)令人欽佩。捫心自問,我自己頂多也就這樣。但這絕不是說我欽佩我自己,恰恰相反,用陜北話說:我這心里頭害麻煩。翻譯成北京話就是:糟心。有點兒像吸毒,自各兒也看不起自各兒,又戒不掉。軟弱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軟弱但還是軟弱著,虛偽的自己看不起自己的虛偽卻還是"有些話不能講"——真真豈有此理!
豈有此理就完了嗎?欽佩著勇敢者之余,軟弱如我者想:豈有此理的深處就怕還藏著另外的道理,未必一副硬骨頭就能包打天下。說真話、硬骨頭、匕首與投槍,于虛偽自然是良藥,但痼疾猶在,久不見輕,大概還是醫(yī)路的問題。自古就有"文死諫"的倡導(dǎo),意思也就是硬骨頭、講真話,可這品質(zhì)世世代代一直都被倡導(dǎo),或只被倡導(dǎo),且有日趨金貴之勢,豈不令人沮喪?怎么回事?中國人一向推崇的品質(zhì),怎么竟成了中國人越來越難得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十八
說真話有什么錯嗎?當(dāng)然沒有,還能是說假話不成?但說真話就夠了嗎?這就又得看看:除了實際之真,心魂之真是否也有表達(dá)?是否也能表達(dá)?是否也提倡表達(dá)?是否這樣的表達(dá)也被尊重?倘只白晝在表達(dá),生命至少要減半。倘黑夜總就在黑夜中獨(dú)行,或聾,或啞,或被斥為"不打糧食",真,豈不是殘疾著嗎?比如兩口子,若互相只言白晝,黑夜之浪動的心流或被視為無用,或被看作邪念,千萬得互相藏好,那料必是要憋出毛病的。比如憋出猜疑和防備,猜疑和防備又難免流入白晝,實際之真也就要打折扣了。這還不要緊,只要黑夜健在,娜拉大不了是個出走。但黑夜要是一口氣憋死,實際被實際所囚禁,藝術(shù)和愛情和一切就都只好由著白晝?nèi)セ筐B(yǎng)、去叫賣了。失去黑夜的白晝,失去匡正的生活,什么假不能炒成真?什么陰暗不能標(biāo)榜為圣潔?什么荒唐事不能煽得人落淚?于是,什么真也就都可能淪落到"我不能說"了。
第三部分 第32節(jié):病隙碎筆3(6)
十九
聽說有一位導(dǎo)演,在反駁別人的批評時說:"不管怎么說,反正我是讓觀眾落了淚。"反駁當(dāng)然是你的權(quán)利,但這樣的反駁很無力,讓人落淚就一定是好藝術(shù)嗎?讓人哭,讓人笑,讓人咬牙切齒、捶胸頓足,都太容易,不見得非勞駕藝術(shù)不可。而真正的好藝術(shù),真正的心路艱難,未必都有上述效果。
我聽一位批評家朋友說過一件事:他去看一出話劇,事先掖了手絹在兜里,預(yù)備哭和笑,然而整個演出過程中他哭不出也笑不出,全場唯鴉雀無聲。直到劇終,掌聲雖也持久,但卻猶豫。直到戲散,魚貫而出的人群仍然沒有什么熱烈的表示,大家默默地走路,看天,或?qū)σ暋N夷桥笥迅纱嗾覀€沒人的地方坐下來發(fā)呆。他說這戲真好。他沒說真像。他說看戲的人中有說真好的,有說不好的,但沒見有誰說真像或者不像。他說,無論說真好的還是說不好的,神情都似有些愕然,加上天黑。他說他在那沒人的地方坐了很久,心里仍然是一片愕然,以往的批評手段似乎都要作廢,他說他看見了生命本身的疑難。這戲我沒看。
二十
我看過一篇報告文學(xué),講一個叛徒的身世。這人的弟弟是個很有名望的革命者。兄弟倆早年先后參加了革命,說起來他還是弟弟的引路人,弟弟是在他的鼓動下才投身革命的。其實他跟弟弟一樣對早年的選擇終生無悔,即便是在他屈服于敵人的暴力之時,即便是在他飽受屈辱的后半生中,他也仍于心中默默堅守著當(dāng)初的信奉。然而弟弟是受人愛戴的人,他卻成了叛徒。如此天壤之別,細(xì)究因由其實簡單:他怕死,怕酷刑的折磨,弟弟不怕。當(dāng)然,還在于,他不幸被敵人抓去了,弟弟沒這么倒霉。就是說,弟弟的不怕未經(jīng)證實。于是也可以想象另一種可能:被抓去的是弟弟,不是他。這種可能又引出另外兩種可能:一是弟弟確實不怕死,也不怕折磨,這樣的話世上就會少一個叛徒,多一個可敬的人。二是弟弟也怕,結(jié)果呢,叛徒和可敬的人數(shù)目不變,只不過兄弟倆倒了個過兒。
誰是叛徒無關(guān)緊要,就像誰是哥誰是弟并不要緊,要緊的是世上確有哥哥這樣的人,確有這樣飽受折磨的心。知道世上有這樣的人的那天,我也是找了個沒人的地方呆坐很久,心中全是愕然,以往對叛徒的看法似乎都在動搖。我慢慢地看見,勇猛與可敬之外還有著更為復(fù)雜的人生處境。我看見一片蠻荒的曠野,神光甚至也少照耀,唯一顆訴告無處的心隨生命的節(jié)拍鐘表一樣地顫抖,永無休止。不管什么原因吧,總歸有人處于這樣的境地,總歸有這樣的心魂的絕境,你能看一看就忘了嗎?我尤其想起了這樣的話:人道主義者是不能使用"個別現(xiàn)象"這種托詞的。
二十一
這樣的事讓我不寒而栗。這樣的事總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你是他,你怎么辦?這問題常使我夜不能寐。一邊是屈辱,一邊是死亡,你選擇什么?一邊是生,是永恒的恥辱與懲罰,一邊是死,或是酷刑的折磨,甚至是親人遭連累,我怎樣選擇?這問題在白晝我不敢回答,在黑夜我暗自祈禱:這樣的事千萬別讓我碰上吧。但我知道這不算回答,這唯使黑夜更加深沉。我又對自己說:倘這事真的輪到我頭上,我唯求速死??晌倚睦镉置靼祝@不是勇敢,也仍然不是回答,這是逃避,想逃開這兩難的選擇,想逃出這最無人道的處境。因為我還知道,這樣的事并不由于某一個人的速死就可以結(jié)束。何況敵人不見得就讓你速死,敵人要你活著,逼你就范是他們求勝的方法。然而,逼迫你的僅僅是敵人嗎?不,這更像合謀,它同時也是敵人的敵人求勝的方法。在求勝的驅(qū)動之下,敵對雙方一樣地輕蔑了人道,踐踏和泯滅著人道,那么不管誰勝,得勝的終于會是人道嗎?更令人迷惑的是,這樣的敵對雙方,到底是因何而敵對?各自所求之勝,究竟有著怎樣根本的不同?我的黑夜仍在黑夜中。而且黑夜知道,對這兩難之題,是不能用逃避冒充回答的。
二十二
第三部分 第33節(jié):病隙碎筆3(7)
對這樣的事,和這樣的黑夜,我在《務(wù)虛筆記》中曾有觸及,我試圖走到三方當(dāng)事者的位置,演算各自的心路。
大凡這類事,必具三方當(dāng)事者:A——或叛徒,或英雄,或謂之"兩難選擇者";B——敵人;C——自己人。演算的結(jié)果是:大家都害怕處于A的位置。甚至,A的位置所以存在,正由于大家都在躲避它。比如說,B不可以放過A嗎?但那樣的話,B也就背叛了他的自己人,從而走到了A的位置。再比如,C不可以站出來,替下你所擔(dān)心的那個可能成為叛徒的人嗎?但那樣C也就走到了A的位置??梢姡珹的位置他們都怕——既怕做叛徒,也怕做英雄,否則毫不猶豫地去做英雄就是,叛徒不叛徒的根本不要考慮。是的,都怕,A的位置這才鞏固。是的,都怕,但只有A的怕是罪行。原來是這樣,他們不過都把一件可怕的事推給了A,把大家的罪行推給了A去承擔(dān),然后,一方備下了屠刀、酷刑和株連,一方備下了贊美,或永生的懲罰。
二十三
大家心里都知道它的可怕,大家卻又一齊制造了它,這不荒唐嗎?因此,很久以來我就想為這樣的叛徒說句話。就算對那兩難的選擇我仍未找到答案,我也想替他問一問:他到底錯在了哪兒?他不該一腔熱血而做出了他年輕時的選擇嗎?他不該接受一項有可能被敵人抓去的工作嗎?他一旦被抓住就不該再想活下去嗎?或者,他就應(yīng)該忍受那非人的折磨?就應(yīng)該置無辜的親人于不顧,而單去保住自己的名節(jié),或單要保護(hù)某些同他一樣承諾了責(zé)任的"自己人"嗎?
我真是找不出像樣的回答。但我不由地總是想:有什么理由使一個人處于如此境地?就因為他要反對某種不合理(說到底是不合人道之理)的現(xiàn)實,就應(yīng)該處于更不人道的境地中嗎?
我認(rèn)真地為這樣的事尋找理由,唯一能找到的是:A的屈服不僅危及了C,還可能危及"自己人"的整個事業(yè)。然而,倘這事業(yè)求勝的方法與敵人求勝的方法并無根本不同,將如何證明和保證它與它所反對的不合理一定就有根本的不同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圣雄甘地的話:沒有什么方法可以獲得和平,和平本身是一種方法。這話也可引申為:沒有什么方法可以獲得人道,人道本身就是方法。那也就是說:人道存在于方法中,倘方法不人道,又如何樹立人道,又怎么能反對不人道?
二十四
這真正是一道難題:敵人不會因為你人道,他也就人道。你人道,他很可能乘虛而入,反使其不人道得以鞏固。但你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呢,你就也蔑視了人道,你就等于加入了他,反使不人道壯大。仇恨的最大弊端是仇恨的蔓延,壓迫的最大遺患是壓迫的復(fù)制。"自己人"萬勿使這難題更難吧。以牙還牙的怪圈如能有一個缺口,那必是更勇敢、更理性、更智慧的人發(fā)現(xiàn)的,比如甘地的方法,比如馬丁·路德·金的方法。他們的發(fā)現(xiàn),肯定不單是因為骨頭硬,更是因為對萬千獨(dú)具心流更加貼近的關(guān)懷,對人道更為深徹的思索,對目的更清醒的認(rèn)識。這樣的勇敢,不僅要對著敵人,也要對著自己,不僅靠骨頭,更要靠智慧。當(dāng)然,說到底是因為:不是為了坐江山,而是為了爭自由。
電視中正在播放連續(xù)劇《太平天國》。洪秀全不勇敢?但他還是要坐江山。楊秀清不勇敢?可他總是借天父之口說自己的話。天國將士不勇敢嗎,可為什么萬千心流匯為沉默?"天國"看似有其信仰,但人造的神不過是"天王"手中的一張牌。那神曾長了一張人嘴,人嘴倘合王意,王便率眾祭拜,人嘴如若不軌,王必率眾誅之,而那虛假的信仰一旦揭開,內(nèi)里仍不過一場權(quán)力之爭,一切轟轟烈烈立刻沒了根基。
二十五
小時候看《三國》,見趙子龍在長坂坡前威風(fēng)八面,于重重圍困中殺進(jìn)殺出,斬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不禁為之喝彩?,F(xiàn)在卻常想,那些被取了首級的人是誰?多數(shù)連姓名也沒有,有姓名的也不過是趙子龍槍下的一個活靶。戰(zhàn)爭當(dāng)然就是這么殘酷,但小說里也不曾對此多有思索,便看出文學(xué)傳統(tǒng)中的問題。
第三部分 第34節(jié):病隙碎筆3(8)
我常設(shè)想,趙子龍槍下的某一無名死者,曾有著怎樣的生活,怎樣的期待,曾有著怎樣的家,其家人是在怎樣的時刻得知了他的死訊,或者連他的死訊也從未接到,只知道他去打仗了,再沒回來,好像這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在某一天消失,就是為了給他的親人留下一個永遠(yuǎn)的牽掛,就是為了在一部中國名著中留下一行字:只一回合便被斬于馬下。這個人,倘其心流也有表達(dá),世間也許就多有一個多才多藝的魯班,一個勤勞忠厚的董永,抑或一個風(fēng)流倜儻的賈寶玉(雖然他不可能那么富貴,但他完全可能那么多情)。當(dāng)然,他不必非得是名人,是個普通人足夠。但一個普通人的心流,并非普遍情感就可以概括,倘那樣概括,他就仍只是一個王命難違的士兵,一個名將的活靶,一部名著里的道具,其獨(dú)具的心流便永遠(yuǎn)還是沉默。
二十六
我的一位已故藝術(shù)家朋友,生前正做著一件事:用青銅鑄造一千個古代士兵的首級,陳于荒野,面向蒼天。我因此常想象那樣的場面。我因此能看見那些神情各異的容顏。我因此能夠聽見他們的訴說——一千種無人知曉的心流在天地間浪涌風(fēng)馳。實際上,他們一代一代在那荒野上聚集,已歷數(shù)千年。徘徊,等待,直到我這位朋友來了,他們才有可能說話了。真不知蒼天何意,竟讓我這位朋友猝然而逝,使這件事未及完成。我這位藝術(shù)家朋友,名叫:甘少誠。
二十七
叛徒(指前述那樣的叛徒,單為榮華而出賣朋友的一類此處不論)就正是由普遍情感所概括出的一種符號,千百年中,在世人心里,此類人等都有著同樣簡化的形象和心流。在小說、戲劇和電影中,他們只要符合了那簡化的統(tǒng)一(或普遍),便是"真像",便在觀眾中激起簡化而且統(tǒng)一的情感,很少有人再去想:這一個人,其處境的艱險,其心路的危難。
恨,其實多么簡單,朝他吐唾沫就是,扔石頭就是。
《圣經(jīng)》上有一個類似的故事,看耶穌是怎么說吧:法利賽人抓來一個行淫的婦女,認(rèn)為按照摩西的法律應(yīng)該用石頭砸死她,他們等待耶穌的決定。耶穌先是在地上寫下一行字,眾人追問那字的意思,耶穌于是站起來說,你們中誰沒有犯過罪,就去用石頭砸死她吧。耶穌說完又在地上寫字。那些人聽罷紛紛離去……
因此,我想,把那個行淫的婦女換成那個叛徒,耶穌的話同樣成立:你們中誰不曾躲避過A的位置,就可以朝他吐唾沫、扔石頭。如果人們因此而猶豫,而看見了自己的恐懼和畏縮,那便是絕對信仰在拷問相對價值的時刻。那時,普遍情感便重新化作萬千獨(dú)具的心流。那時,萬千心流便一同朝向了終極的關(guān)懷。于是就有了懺悔,于是懺悔的意義便凸顯出來。比如,這懺悔的人群中如果站著B和C,是否在未來,就可以希望不再有A的位置了呢?
二十八
眾人走后,耶穌問那婦女:沒有人留下定你的罪嗎?答:沒有。耶穌說:那我也就不定你的罪,只是你以后不要再犯。這就是說,罪仍然是罪,不因為它普遍存在就不是罪。只不過耶穌是要強(qiáng)調(diào):罪,既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那么,懺悔對于每一個人就都是必要。
有意思的是,當(dāng)眾人要耶穌做決定時,耶穌為什么在地上寫字?為什么耶穌說完那些話,又在地上寫字?我一直想不透。他是說"字寫的法律與心做的懺悔不能同日而語"嗎?他是說"字寫的簡單與心寫的復(fù)雜不可等量齊觀"嗎?或者,他是說"字寫的語言有可能變成人對人的強(qiáng)暴,唯對萬千心流深入的體會才是愛的祈禱"?但也許他是取了另一種角度,說:字,本當(dāng)從沉默的心中流出。
二十九
對于A的位置,對于這位置所提出的問題,我仍不敢說已經(jīng)有了回答,比這遠(yuǎn)為復(fù)雜的事例還很多。我只是想,所有的實際之真,以及所謂的普遍情感,都不是寫作應(yīng)該止步的地方。文學(xué)和藝術(shù),從來都是向著更深處的尋覓,當(dāng)然是人的心魂深處。而且這樣的深處,并不因為曾經(jīng)到過,今天就無必要。其實,今天,絕對的信仰之光正趨淡薄,日新月異的生活道具正淹沒著對生命意義的尋求。上帝的題面一變,人就發(fā)昏,原來會做的題也不會了;甚至干脆不做了,既然窗外有著那么多快樂的誘惑??磥?,糜菲斯特跟上帝的賭博遠(yuǎn)未結(jié)束,而且人們正在到處說著那句可能使魔鬼獲勝的話。
第三部分 第35節(jié):病隙碎筆3(9)
插隊時,村中有所小學(xué),小學(xué)里有個奇怪的孩子,他平時替他爹算工分,加加減減一絲不亂,可你要是給他出一道加減法的應(yīng)用題,比如說某工廠的產(chǎn)值,或某公園里的樹木,或某棵樹上的鳥,加來減去他把腳丫子也用上還是算不清。我猜他一定是讓工廠呀、公園呀、樹和鳥呀給鬧亂了,那些玩藝兒怎么能算得清?別小看糜菲斯特吧,它把生活道具弄得越來越邪乎,于中行走容易找不著北。
三十
我想我還是有必要浪費(fèi)一句話:舍生取義是應(yīng)該贊美的,為信仰而獻(xiàn)身更是美德。但是,這樣的要求務(wù)須對著自己,倘以此去強(qiáng)迫他人,其"義"或"信仰"本身就都可疑。
三十一
"我不能說",不單因為懼怕權(quán)勢,還因為懼怕輿論,懼怕習(xí)俗,懼怕知識的霸道。原是一份真切的心之困境,期望著交流與溝通,眺望著新路,卻有習(xí)俗大驚失色地叫:"黃色!"卻有輿論聲色俱厲地喊:"叛徒!"卻有霸道輕蔑地說:"你看了幾本書,也來發(fā)言?"于是黑夜為強(qiáng)大的白晝所迫,重回黑夜的孤獨(dú)。
入夜之時,心神如果不死,如果不甘就范,你去聽吧,也許你就能聽見如你一樣的掙扎還在黑夜中掙扎,如你一樣的眺望還在黑夜中眺望。也許你還能聽見詩人西川的話:我打開一本書/一個靈魂就蘇醒/……/我閱讀一個家族的預(yù)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歷史僅記錄少數(shù)人的豐功偉績/其他人說話匯合為沉默……
你不必非得看過多少本書,但你要看重這沉默,這黑夜,它教會你思想而不單是看書。你可以多看些書,但世上的書從未被哪一個人看完過,而看過很多書卻沒有思想能力的人卻也不少。
三十二
中國的電影和戲劇,很少這黑夜的表達(dá),滿臺上都是模仿白晝,在細(xì)巧之處把玩表面之真。舊時閨秀,新潮酷哥,請安、跪拜、作揖、接吻,雖惟妙惟肖卻只一副外殼。大家看了說一聲"真像",于是滿足,可就在回家的路上也是各具心流,與那白晝的"真"和"像"迥異。黑夜已在白晝插科打諢之際降臨,此刻心里正有著另一些事,另一些令心魂不知所從的事,不可捉摸的心流眺望著不可捉摸的前途,困頓與迷茫正與黑夜匯合。然而看樣子他們似乎相信,這黑夜與藝術(shù)從來吃的是兩碗飯,電影、戲劇和雜技唯做些打岔的工作,以使這黑夜不要深沉,或在你耳邊嘀咕:黑夜來了,白晝還會遠(yuǎn)嗎?人們習(xí)慣于白晝,看不起黑夜:困頓和迷茫怎么能有美呢?怎么能上得舞臺和銀幕呢?每個人的心流都是獨(dú)特,有幾個人能為你喊一聲"真像"?唔,藝術(shù)已經(jīng)認(rèn)不出黑夜了,黑夜早已離開了它,唯白晝?yōu)橹匈u、喝彩。真不知是中國藝術(shù)培養(yǎng)了中國觀眾,還是中國觀眾造就了中國藝術(shù)。
你看那正被搶救的傳統(tǒng)京劇,悅目悅耳,是可以怡然自得半躺半仰著聽的,它要你忘憂,不要你動心,雖常是夜場但與黑夜無關(guān),它是冬天里的春天、黑夜中的白晝。不是說它不該被搶救,任何歷史遺跡都要保護(hù),但那是為了什么呢?看看如今的圓明園,像倒還是有的可像——比如街心花園,但荒蕪悲烈的心流早都不見。
三十三
夜深人靜,是個人獨(dú)對上帝的時候。其他時間也可以,但上帝總是在你心魂的黑夜中降臨。懺悔,不單是懺悔白晝的已明之罪,更是看那暗中奔溢著的心流與神的要求有著怎樣的背離。懺悔不是給別人看的,甚至也不是給上帝看的,而是看上帝,仰望他,這仰望逼迫著你誠實。這誠實,不止于對白晝的揭露,也不非得向別人交待問題,難言之隱完全可以藏在肚里,但你不能不對自己坦白,不能不對黑夜坦白,不能不直視你的黑夜:迷茫、曲折、絕途、丑陋和惡念……一切你的心流你都不能回避。因為看不見神的人以為神看不見,但"看不見而信的人是有福的",于是神使你看見——神以其完美、浩瀚使你看見自己的殘缺與渺小,神以其無窮之動使你看見永恒的跟隨,神以其寬容要你悔罪,神以其嚴(yán)厲為你布設(shè)無邊的黑夜。因此,懺悔,除去低頭還有仰望,除知今是而昨非還要詢問未來,而這絕非白晝的戲劇可以通達(dá),絕非"像"可能觸及,那是黑夜要你同行啊,要你說:是!
第三部分 第36節(jié):病隙碎筆3(10)
這樣的懺悔從來是第一人稱的。"你要懺悔"——這是神說的話,倘由人說就是病句。如同早晨醒來,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別人說你做了什么夢,豈不奇怪?懺悔,是個人獨(dú)對上帝的時刻,就像夢,別人不得參與。好夢成真大家祝賀,壞夢實行,眾人當(dāng)然要反對。但好夢壞夢,止于夢,別人就不能管,別人一管就比壞夢還壞,或正是壞夢的實行。君不見"文革"時的"表忠心"和"狠斗私心一閃念",其壞何源?就因為人說了神的話。
三十四
壞夢實行固然可怕,強(qiáng)制推行好夢,也可怕。詩人顧城的悲劇即屬后一種。我不認(rèn)識顧城,只讀過他的詩,后來又知道了他在一個小島上的故事。無論是他的詩,還是他在那小島上的生活,都蘊(yùn)藏著美好的夢想。他同時愛著兩個女人,他希望兩個女人互相也愛,他希望他們?nèi)齻€互相都愛。這有什么不好嗎?至少這是一個美麗的夢想。這不可能嗎?可不可能是另外的問題,好夢無不期望著實現(xiàn)。我記得他在書中寫過,他看著兩個女人在陽光下并肩而行,和平如同姐妹,心中頓生無比的感動。這感動絕無虛偽。在這個越來越以經(jīng)濟(jì)指標(biāo)為衡量標(biāo)準(zhǔn)的社會,在這個心魂越來越要相互躲藏的人間,詩人選中那個小島作其圓夢之地,養(yǎng)雞為生,過最簡樸的生活,唯熱烈地供奉他們的愛情,唯熱切盼望那超俗的愛情能夠長大。這樣的夢想不美嗎?倘其能夠?qū)崿F(xiàn),怎么不好?可問題不在這兒。問題是:好夢并不統(tǒng)一,并不由一人制訂,若把他人獨(dú)具的心流強(qiáng)行編入自己的夢想,一切好夢就都要結(jié)束。
看顧城的書時,我心里一直盼望著他的夢想能夠?qū)崿F(xiàn)。但這之前我已經(jīng)知道了那結(jié)尾是一次屠殺,因此我每看到一處美麗的地方,都暗暗希望就此打住,停下來,就停在這兒,你為什么不能就停在這兒呢?于是我終于看見,那美麗的夢想后面,還有一顆帝王的心:強(qiáng)制推行,比夢想本身更具誘惑。
三十五
B和C具體是誰并不重要。麻煩的是,這樣的邏輯幾乎到處存在。比如在朋友之間,比如在不盡相同的思想或信仰之間,也常有A、B、C式的矛盾。甚至在孩子們模擬的"戰(zhàn)斗"中,A的位置也是那樣原原本本。
我記得小時候,在幼兒園玩過一種"騎馬打仗"的游戲,一群孩子,一個背上一個,分成兩撥,互相"廝殺",拉扯、沖撞、下絆子,人仰馬翻者為敗。老師滿院子里追著喊:別這樣,別這樣,看摔壞了!但戰(zhàn)斗正未有窮期。這游戲本來很好玩,可不知怎么一來,又有了對戰(zhàn)俘的懲罰:彈腦崩兒,或連人帶馬歸順敵方。這就又有了叛徒,以及對叛徒更為嚴(yán)厲的懲罰。叛徒一經(jīng)捉回,便被"游街示眾",被人彈腦崩兒、擰耳朵(相當(dāng)于吐唾沫、扔石頭)。到后來,天知道怎么這懲罰竟比"戰(zhàn)斗"更具誘惑了,無需"騎馬打仗",直接就玩起這懲罰的游戲來。可誰是被懲罰者呢?便涌現(xiàn)出一兩個頭領(lǐng),由他們說了算。于是,為免遭懲罰,孩子們便紛紛效忠那一兩個頭領(lǐng)。然而這游戲要玩下去,不能沒有被懲罰者呀?可怕的日子于是到了。我記得從那時起,每天早晨我都要找盡借口,以期不必去那幼兒園。
三十六
不久前,我偶然讀到一篇英語童話——我的英語好到一看便知那是英語,妻子把它變成中文:戰(zhàn)爭結(jié)束了,有個年輕號手最后離開戰(zhàn)場,回家。他日夜思念著他的未婚妻,路上更是設(shè)想著如何同她見面,如何把她娶回家。可是,等他回到家鄉(xiāng),卻聽說未婚妻已同別人結(jié)婚;因為家鄉(xiāng)早已流傳著他戰(zhàn)死沙場的消息。年輕號手痛苦之極,便又離開家鄉(xiāng),四處漂泊。孤獨(dú)的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那把小號,他便吹響小號,號聲凄惋悲涼。有一天,他走到一個國家,國王聽見了他的號聲,使人把他喚來,問他:你的號聲為什么這樣哀傷?號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國王。國王聽了非常同情他……看到這兒我就要放下了,猜那又是個老掉牙的故事,接下來無非是國王很喜歡這個年輕號手,而他也表現(xiàn)出不俗的才智,于是國王把女兒嫁給了他,最后呢?肯定是他與公主白頭偕老,過著幸福的生活。妻子說不,說你往下看:……國王于是請國人都來聽這號手講他自己的故事,并聽那號聲中的哀傷。日復(fù)一日,年輕人不斷地講,人們不斷地聽,只要那號聲一響,人們便來圍攏他,默默地聽。這樣,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他的號聲已不再那么低沉、凄涼。又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那號聲開始變得歡快、嘹亮,變得生氣勃勃了。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就這么結(jié)束了?對,結(jié)束了。當(dāng)意識到它已經(jīng)結(jié)束了的時候,忽然間我熱淚盈眶。
我已經(jīng)五十歲了。一個年至半百的老頭子竟為這么一篇寫給孩子的故事而淚不自禁,其中的原因一定很多,多到我自己也說不清。不過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的幼兒園,想起了那懲罰的游戲。我想,這不同的童年消息,最初是從哪兒出發(fā)的?
第三部分 第37節(jié):病隙碎筆4(1)
病隙碎筆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