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門派之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流行于魏晉。 該派尊帛和為祖師,世人以其祖師姓氏名其派。據(jù)葛洪《神仙傳》載,帛和,字仲理、遼東人。其師董奉為三國吳孫權(quán)時人,以行氣、服術(shù)法授帛和。后到西城山,事王方平,受命入山,于石室中,視壁三年,見古人所刻《太清中經(jīng)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圖》。最后入林慮山(一名隆慮山),為地仙。據(jù)此,帛和為三國時道士。另據(jù)《水經(jīng)注》卷十五瀍水條稱:"瀍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云: '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護,益州巴郡人。晉懷帝永寧(嘉)二年十一月立"。此與《神仙傳》所載不同,蓋為西晉帛家道士所為。 至西晉,有人假托帛和之名在北方傳教?!侗阕印れ罨蟆吩疲?乃復(fù)有假托作前世有名之道士者。如白和者,傳言已八千七百歲,時出俗間,忽然自去,不知其在。其洛中有道士已博涉眾事、洽煉術(shù)數(shù)者,以諸疑難咨問和,和皆尋聲為論釋,皆無疑礙。……后忽去,不知所在。有一人于河北自稱為白和,于是遠近競往奉事之,大得致遺至當(dāng)。而白和子弟聞和再出,大喜,故往見之,乃定非也。此人因亡走矣。 ……又《仙經(jīng)》云:'仙人目瞳皆方'。洛中之見白仲理者,為余說其瞳正方,如此果是異人也"。 由上可見,在西晉時,已有道士假托帛和之名創(chuàng)教,且在河北、洛中有一批弟子,不過,看來當(dāng)時的組織規(guī)模不會很大,他們以帛和所得《太清中經(jīng)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五岳真形圖》相傳承。另據(jù)《太平經(jīng)》和天師道方面的經(jīng)典宣稱,《太平經(jīng)》由太上老君于周末授于吉,于吉授帛和;上清派方面的經(jīng)典宣稱,金闕后圣帝君,先以《素書》二卷(即《太平經(jīng)復(fù)文》)傳上相青童君,青童君傳西城王君,王君傳弟子帛和,而后再傳于吉,使演為甲乙十部,一百七十卷。帛家道又稱"俗神禱",即奉祀俗神,以"煞生血食"為祀。修煉方術(shù)有煉丹服氣、召劾厭勝等。 至東晉,帛家道傳入江浙一帶,為不少士族所信奉。如丹陽許映(即許邁)"本屬事帛家之道,血食生民,通愆宿責(zé),列在三官,而越幸網(wǎng)脫,奉隸真氣"。"華僑者,晉陵冠族,世事俗禱"。①"俗禱",即指帛家道。后華僑"背俗入道",于"丹陽許治受奉道之法",成為《上清經(jīng)》傳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家族"本事俗神禱,俗稱是帛家道"。"(周)子良祖母姓杜,為大師巫,故相染逮。外氏徐家,舊道祭酒,姨母化其父一房入道"。②所謂"舊道"指天師道。表明帛家道與天師道信徒之間互相交參。另外,據(jù)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晉書·葛洪傳》及《鮑靚傳》載,葛洪之師鄭隱及其岳父鮑靚都曾以神丹經(jīng)及《三皇文》《五岳真形圖》傳授葛洪,并十分重視這批經(jīng)典。葛洪曾謂:"余聞鄭君言,道書之重者,莫過于《三皇內(nèi)文》《五岳真形圖》也。"③表明鄭隱、鮑靚、葛洪可能也曾信奉帛家道。 東晉后,不見帛家道的記載,據(jù)上述它與上清派、天師道的關(guān)系看,蓋已融入上清派、天師道中。 注: ?、佗凇兜啦亍返?0冊513頁,610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1988年 ?、邸侗阕觾?nèi)篇校釋》(增訂本)第336頁,中華書局,198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