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醫(yī)院是國內神經科的頂級醫(yī)院。 以下是北京天壇醫(yī)院神經內科中心副主任張在強教授關于腦小血管病的講述。 其實不少患者被誤診,或者漏診,關鍵就在下面的這些文圖描述。 什么是腦小血管??? 腦小血管包括終末小動脈、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及其動靜脈吻合、終末小靜脈。 腦小血管:直徑5μm至2mm的血管,即進入腦實質(intraperenchymal)或蛛網膜下腔(軟腦膜血管)的血管。包括:小動脈(頸內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大直徑動脈的分支)、微動脈、毛細血管、微靜脈及其動靜脈吻合、小靜脈。 圖 大腦的小血管構筑 我們?yōu)榱烁美斫庑⊙懿?,可以按病理改變入手會更容易了解,從散發(fā)性的而不是遺傳性的著手。
隨著不斷的衰老和小血管病本身,向里走走血管就打彎了,就迂曲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動脈染色可以看到這個彎曲,這個重要現象。
把小血管病的血管,血管截斷,切片,再從新拼接,可以看到血管是什么樣的。 可以看到血管里面直徑、內膜增生的情況,會發(fā)生血管壁的結構節(jié)段性的改變,得出的影像顯示血管壁節(jié)段性結構不良,是小血管病非常突出的改變。 很多是結構不良,內壁細胞破壞,平滑肌的破壞,導致血管粗細不勻,是結構 的破壞。 再就是說神經纖維內部,無論的動脈還是靜脈都會發(fā)生血管數量逐漸的減少,隨著年齡和病程,血管神經纖維密度降低。 這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正常和異常的小血管的密度有什么不一樣。病理學研究發(fā)現小血管病隨著病程的發(fā)展,密度會降低,局部的血流量都會有問題。 這是一個統(tǒng)計,看不同的病因,綠色是正常的,紅色是白質疏松的病人,紫色是阿爾茨海默病,藍色是放射性腦病,血管密度是不一樣的,年齡的增加密度也會減少。小血管病的病人也會減少,反射性腦病密度始終是少的,這說明腦血管損害,會造成血管數量的減少。 那么比較大的血管,發(fā)生在200-800μm見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小血管,斑塊可見于:穿支動脈近端,或開口處,或者Willis環(huán)的載體動脈。大于200就不是小血管了,但是是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延續(xù)。 這個圖可以看到200μm以下的小血管,會發(fā)生玻璃樣變,脂質玻璃樣變性見于直徑40-200μm的血管,是小血管病的經典病理改變。 從疏松的白質做染色試驗,會發(fā)現腦實質本身會發(fā)現大片片狀的脫髓鞘樣改變。 上圖可以看到腦溝、腦回有很多小的梗死灶。 染色圖放大看小梗死、染化會有膠質細胞的增生。 再就是出血/微出血,小動脈破裂,造成的出血,周圍會有血紅素的沉積,會看到微出血。 在影像學上看到的腔隙樣病灶并不一定是梗死,A圖腔隙樣可能是梗死,C圖就可能是個出血/微出血,E、F圖是個血管周圍間隙增寬。 無論是血管的還是腦組織的病理改變是怎么產生的呢?腦小血管病的發(fā)病機制現在還不是完全特別清楚,但又幾個重要的學說。 比如說上圖血管壁的結構性的擴張、狹窄,結構性的不良會導致血流量的下降,節(jié)律性的血流量降低。 無論是通過影像還是血管造影我們就可以看到,當然血流量的下降會造成腦實質的損害,血管壁的破壞,血腦屏障的破壞,平滑肌細胞數量的減少,會導致血液里的成分會進入血管壁、腦組織造成腦實質破壞,毒性損壞。 這個發(fā)生出血的話,會發(fā)生細胞的外滲,導致局部微出血的改變。 上圖就非常重要了發(fā)病機制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傳統(tǒng)經典的觀念認為,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機制就是高血壓,就出現了上圖的機制。 大家都是臨床大夫肯定非常重視什么樣的病人我們會懷疑他是小血管病呢?從整體來說是腔隙綜合征和腦白質疏松綜合征。 經典的腔隙綜合征:純運動性偏癱,純感覺綜合征,感覺運動綜合征,共濟失調偏癱,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 認知能力:初期為執(zhí)行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逐漸為皮層下型輕度認知損害,最后發(fā)展為皮層下血管性癡呆。 上圖就是一個腦白質改變,Fazekas評分,分為輕、中、嚴重的改變。 腔隙性梗死灶就像這個中間低密度周圍暈影。 通過SWI等都可以看到微出血。
腦萎縮病灶,逐漸到后期病變出現腦萎縮。 上圖是總結 上圖是動態(tài)對比劑增強MRI,可以看到這種對比增強,對診斷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他影像學方法 |
|
來自: caoyujie2007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