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究竟“奇”在哪里?就因為諸葛亮沒有采用,那就是未知的,對于未知的東西人們總是特別好奇,這個“奇”乃是“好奇”的意思。 我想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么沒有采用這個建議,而選擇從祁山出兵。當然這和諸葛亮的謹慎是分不開的,這和蜀國的國力分不開的。那么諸葛亮為什么會如此謹慎,蜀國的國力又是如何的呢? 說起蜀國國力,我覺得還要從火燒連營說起,火燒連營意味著一場戰(zhàn)爭的轉折點,未嘗不是強弱的轉折點,那么火燒連營也就意味著劉備伐吳失敗,那么劉備為什么會不顧眾人勸阻,伐吳呢?這還得從荊州守將關羽說起。荊州的地位不言而喻(諸葛亮在隆中對敘述很詳盡,東西南北的地理位置是相當重要的,退可守,進可攻),所以荊州乃是兵家必爭之地。那么孫權要,也就自然了。對于外交,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盟友,那么關羽得志,必為孫權不喜。無論是孫權不守信約還是關羽大意,導致的結果那就是荊州已失。荊州已失,糧食的儲備,兵力,國土早已不能和曹孫抗衡,再加上失去關羽這一個得力的大將,失敗的情緒籠罩,憤怒容易沖動,沖動就是魔鬼,劉備伐吳,不聽諸葛之勸,身邊沒有得力的謀士,又輕看了陸遜這個后起之秀,一場大火可以說毀了蜀漢江山,這場戰(zhàn)役的失敗注定漢朝破落的趨勢無法挽回,無可逆轉。(那時的情景,曹操已死,曹丕廢帝自立,劉備不思報亡國之恨,卻為兄弟情義伐吳,實際乃舍大義而全小義,漢室復興與關羽之仇孰輕孰重?這寒了那些漢朝元老的心,在民心上也落了下風。)那么這場戰(zhàn)役究竟會有什么影響呢?那就是吳國的強大,蜀國必然衰弱,而魏國便得漁翁之利。 那么蜀國究竟怎么衰弱的?五虎上將失其三(關羽不必說,張飛作為伐吳先鋒遭人暗算,黃忠年邁上戰(zhàn)場受箭而亡,劉備經受不住打擊,白帝城撒手而去?君主亡,戰(zhàn)將失,還有那火燒連營失去的兵力,失去的物資,這又該如何算?同時還會造成蜀國人心的浮動,接著會有叛亂,平定叛亂要的不是諸葛亮的舌戰(zhàn)群儒,要的是兵力,要的是補濟。 你說蜀國的處境是不是很困難。蜀國衰弱到這種程度還經得起任何一場敗仗嗎?經得起子午谷那種不要命的冒險行為嗎?如果說子午谷是一場奇謀,那運用奇謀會是什么結果?如果成功了,那是萬幸,如果不成功,難道要成仁,要讓蜀國那些偷襲長安的士兵死亡嗎?蜀國的兵力本來就弱,如此情景,那不是作死,就是找死?這是相對于蜀國兵力來說的,相對于蜀國國力來說的。 那么這種冒險成功的幾率有多大?魏國有細作在蜀國這是肯定的,那么偷襲之所以為“偷”。就是不要走漏風聲,那么如何不走漏風聲,那就需要快,也就是兵貴神速。如何能達到這個“速”字,古代也就是三國,沒有汽車,沒有飛機,除非士兵長上翅膀,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子午谷是一個谷,山谷山谷,注定很難行走,聰明的你告訴我怎么達到這種速度。 還有我想知道魏延的人品,如果說《三國演義》冤枉了魏延,難道在歷史上你可能保證魏延不會擁兵自重,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是魏延逞一時意氣,導致偷襲的士兵受害,戰(zhàn)敗而亡,那又該如何?人無私心,那是不可能的,孔明軍權在握,必有人不喜,那么魏延呢?如果魏延出現(xiàn)任何一點差錯,誰可彌補?兵力之損,怎可補充? 陽平關在漢中城之北,子午谷在漢中城之東,魏延是漢中太守,而鎮(zhèn)守陽平關的卻是馬超,為何馬超會鎮(zhèn)守陽平關,這個值得各位思考?因為馬超有萬夫不當之勇,趙云沒有單獨帶兵,然而馬超有,馬超英勇,這是肯定的,馬超得羌人之心,筆者私下認為即使諸葛要采取子午谷奇謀,也是馬超,而不是魏延。 為什么會是馬超呢?小編有幾點原因,可供各位參考。 首先,馬超英勇,人盡皆知,就連馬超嚇得曹操割須棄袍(這是《三國演義》描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突出馬超的神勇,如此,馬超的到來,定會讓夏侯之輩肝膽俱裂。也許夏侯會逃跑。 接著,馬超對魏國有著殺父之仇,如今歸降蜀漢,可以說是國仇家恨,馬超定會全力殺敵,報效蜀漢。馬超的人品暫時可以保證。 還有,馬超可以說有羌人的血統(tǒng),訓練馬匹,不在話下,騎兵順利,從子午谷出發(fā),到達長安這種騎兵的速度,即使沒有赤兔馬那般,但是還是可行的。 最后就是馬超熟悉長安,馬超得羌人之心,這是馬超的優(yōu)勢,羌人是少數(shù)民族,而羌人英勇,自會助戰(zhàn)。那么馬超又得一臂膀。 只可惜天妒英才,馬超卻早早死了,諸葛的謀劃成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