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里面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魯定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97年,夏天,當時擔任大司寇(相當于中紀委書記加公安部長)職務(wù)的孔子對定公說:“臣子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長三百丈的城墻?!?/p> 孔子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當時魯國的國君雖說是魯定公,但國家大事其實魯定公說了不算,而是由三位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說了算。三位大夫的封地分別在費(今山東省臨沂市費縣附近)、郈(今山東省東平縣附近)、成(今河南省范縣、山東省寧陽縣東北一帶),在封地上他們還建立了城池,修筑了城墻。本來大夫在自己封地筑城也沒什么,只是這三位大夫的城墻,修的和魯國都城曲阜的城墻一樣規(guī)模。因此,人們就把這三座城稱為三都。對于一向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來說,這三座城簡直就是僭越的代名詞,必欲拆之而后快。 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可不是一般的大族,而是魯桓公的后代,說白了就是跟國君魯定公是一個祖上。長期的驕奢,讓他們沒有了國君之禮,所以修筑的“圍墻”與國都是一樣的規(guī)模。不過他們又主要在首都曲阜工作,所以那大院子的事都是由他們的大管家管理。日久天長,這些管家們逐漸根深蒂固,權(quán)力膨脹,甚至有了趕走自己的家主,自己當家主的打算。所以孔子的主張得到魯定公和三桓的贊同。 但是三個大管家都在圍墻里經(jīng)營日久,其中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異常復(fù)雜。于是孔子就派出弟子仲田(即子路)去當季孫氏的臥底,先把季孫氏的實權(quán)掌握到手,然后再展開拆毀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封邑城墻的工作。 很快,仲田就取得了相當一部分權(quán)力,與季孫氏的管家們有了抗衡之勢,并開始了拆“圍墻”工作。剛開始工作還挺順利,但是沒想到季孫氏的管家和叔孫氏的管家暗地里聯(lián)合起來,突然帶領(lǐng)一批人馬造反,一下子打進了魯國都城曲阜。魯定公和季孫、孟孫、叔孫三位大夫就躲進了季孫氏的住宅,登上了季孫武子的高壇。估計這里是曲阜的制高點,比國君的王宮還要險要。 管家的叛軍進攻他們,因為地形不利,所以沒有能打進去,最多有的人已經(jīng)突入魯定公所登季孫武子高壇的附近。 看到敵人攻勢緩下來,孔子當機立斷,命令將軍申句須、樂頎從高臺上下來攻打他們。 申句須、樂頎果然厲害,一反擊就打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倉皇逃走。魯國軍隊乘勝追擊,在姑蔑這個地方把他們徹底殲滅。 季孫氏的城墻終于被拆毀了。不過由于各種原因,孟孫氏的“圍墻”并沒有被拆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