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育兒脫口秀之“你真的會愛孩子嗎?” 今天的文章,要從一個老舊的小故事講起。 還記得我們小學課本里的一篇課文嗎?關于“一條線”的故事。講的是: 美國福特公司的一臺機器出了毛病,嚴重影響生產(chǎn)。于是,請來德國技術專家斯坦門茨。斯坦門茨在電機房躺了三天,聽了三天,要了一架梯子,一會兒爬上去,一會兒爬下來,最后在馬達的某一個部位用粉筆畫了一道線,并說:“打開電機,在記號處把里面的線圈減少16圈。”人們照辦后,毛病果然消除了。 當時我們從這篇課文里學到的“中心思想”就是:“知識就是力量”。殊不知,這個小故事背后,還有未講完的一些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現(xiàn)在看起來,是更重要的事: 斯坦門茨技術高超,福特公司想要把他從原來所在的小公司里挖走,但是斯坦門茨拒絕了。他告訴福特先生:是這個小公司在他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了自己,所以自己不能走。一走這個公司就可能面臨倒閉。 福特先生被斯坦門茨的責任感與知恩圖報所感動,并最后做出了一個讓福特公司董事會吃驚的決定:收購斯坦門茨所在的那家小公司。 故事的后半段,是被原來的課文簡單兩句忽略帶過的。這么多年來,我們的教育過于強調(diào)知識灌輸、技能培養(yǎng)。而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且缺少更寬闊的視野與格局。 從根本上說,是我們把教育物化了。教育過程中,更多是把孩子當做無知的、需要被馴化的小動物去看待,并沒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獨立、完整、有血有肉的人。如此,孩子們的心理層面、人格層面,長期缺乏關注與引導。 一直記得一年多前看過的一則“熊孩子”的新聞: 孩子10歲,在讀5年級。當時獨自在家看動畫片,僅僅因為覺得窗外樓面作業(yè)的工人吵,他直接剪斷了懸在8樓的作業(yè)工人的安全繩索,差一點釀成慘劇。 我們可以往這個孩子身上貼很多的道德標簽。但是,他為何會做出如此殘酷的舉動?可以斷定,孩子在那個時刻,并未把外面的工人當做一個有生命的人看待,而只是把對方當做了一個“影響了自己”、“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物件”。 一個無法把別人當做真正的生命去尊重的孩子,他自己一定也是在“物化”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 何為“物化”?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初開始為了活下去,必須要善于利用外部資源為我所用。這是物化,或者叫工具化。我們也可以管這叫生存。 然而,生存,這是連動物都會做的事。作為一個人,生活在這樣一個關系復雜的世界里,我們必須學會發(fā)現(xiàn)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懂得尊重他人,珍惜他人。這是我們成為一個人的基礎。這也才是生活。 多少育兒中的沖突乃至悲劇,都是因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一個物化的工具。 譬如,一個母親,她為孩子做很多事,希望孩子讀書好,功成名就,實現(xiàn)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實際上,這個母親跟孩子就不是健康的“我”和“你”的關系。她不和孩子談作為一個人的內(nèi)在感受,只會和孩子談學習。最后,孩子成為了這個媽媽自我實現(xiàn)的工具。 譬如,那些很容易看到孩子問題的父母,那些經(jīng)常指責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父母,內(nèi)心時時刻刻都有一個“理想孩子”的標桿。他們根本沒有看到自己孩子的真正模樣,更多是在拿孩子去跟外部世界各種“條件”做比。最后,孩子要么跟父母完全鬧僵,甚至反目成仇;要么就會被父母的指責催眠,成長為一個真正的“這也不好那也不行”的“廢品”。 這些被物化的孩子,未曾得到過真正接納的、無條件的愛,所以他們也就缺乏同情他人、愛他人的能力。不僅如此,他們甚至連與自己內(nèi)在的真正需求保持鏈接的能力,也被深深地壓抑。而這樣的事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 也恰恰是這些“物化”孩子的父母,最常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要我說,孩子“不聽話”就對了。不聽父母的話,說明這些孩子還有救。 所有父母都必須知道下面這些真相: 一個早年被父母真正接納與愛惜的孩子,一個被尊重的獨立的個體,自己就具備自我教育的能力。 不懂愛與接納的父母,最好減少“教育”,因為你的教導很可能不過是控制、限制。相反,父母不主動向孩子施教,卻具備謙卑的愛人的能力,孩子反倒容易成長為更加杰出的人。 真心愛孩子,希望孩子過得好,最好的辦法是什么?是父母先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一個孩子: 更愿意聽一個他喜歡的、甚至崇拜的人說的話; 更愿意聽能夠接納自己、跟自己關系親密的人說的話; 更愿意聽一個富有能量的、具有感染力的人說的話。 所以,若孩子不聽你的話,多半父母需要自己覺察:我是否該維護一下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了? 再苛刻一些說,孩子不聽話,是否意味我配不上孩子的聽話? ——————————————— 靜觀育兒微信公眾號“jingguanyuer”原創(chuàng)文章,若轉(zhuǎn)載請務必事先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我聯(lián)系。 想獲得免費專家答疑等更多育兒資源,請關注"jingguanyuer"微信公眾號! “靜觀育兒”是由羅靜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積木寶貝首席教育官——主創(chuàng)的科學早教微信公眾號,與愛奇藝同名脫口秀節(jié)目互為補充。創(chuàng)辦至今,不僅堅持發(fā)送大量原創(chuàng)文章,還有免費的后臺答疑。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在當下的早教市場良莠不齊的情況下,為有育兒困惑的廣大父母們傳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學成體系的早期教育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