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孔子常把“君子”與“小人”比較而論,從道德修養(yǎng)、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qū)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qū)別,教導我們?nèi)绾纬蔀榫印?/span> 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把不義而來的富貴比作浮云,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與堅持己見的操守,故和而不同。小人相交,必為共同謀利,各懷損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強求一致,轉(zhuǎn)過背來就互相攻擊,故同而不和。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與人為善,所以“坦蕩蕩”。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計,受各種利欲驅(qū)使,經(jīng)常陷入憂懼之中,所以“長戚戚”。 君子遇到矛盾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鬃诱f,君子能“內(nèi)省不疚”、“過則勿憚改”,認為君子能夠不斷反省自己,砥礪自己的品格。 作為君子,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小人則只顧眼前利益,為滿足個人私欲而不擇手段。 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風在草上刮過,草必定向一邊倒去。孔子認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會職責,是肩負社會重任的中堅力量,“以天下為己任”。 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話。小人則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輕侮圣人的話。 孔子周游列國,在陳國斷糧,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本蛹词瓜萦诶Ф虻木车?,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會肆意胡為。 “以義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君子會用道義來團結大多數(shù)人,而不是用利益去勾結一小撮人;小人則用利益去勾結別人,卻不會用道義去團結人。 君子心里裝著道德和法制,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會在道德和法制的約束下進行,小人心里想的是自己家業(yè)、能得到的利益和好處,做事以一己得失為標準,就會不擇手段。 對于一個君子或者人才而言,不能用小事情去考驗他,因為他雖然在小事情上常常表現(xiàn)得糊涂,但是他自身所具有的才能、胸懷和品德卻足以擔當大任。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疤薄膀湣眱煞N狀態(tài),因其形似,故而難辨,君子之泰“望之儼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是君子。 君子應當勇敢,但有義字當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一個君子也會以勇犯亂,一個小人更會因為勇敢而淪為盜賊。 (據(jù)孔孟之鄉(xiāng)網(wǎng)) 監(jiān)制/崔海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賀綠原 制作/馬俊 覺得不錯,請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