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嬰兒小兒嘔吐癥狀及中醫(yī)處方
7.1 清胃止吐湯 【來源】王均模,《浙江中醫(yī)雜》(5)1982年 【組成】姜竹茹6克,炒陳皮3克,生大黃1.5克,春砂仁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多次頻服。 【功用】清胃止嘔。 【方解】方中竹茹清胃,砂仁醒脾,二藥均善止嘔;陳皮理氣和中;大黃通腑泄熱。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止嘔之功。此方對新生兒臟腑柔弱,瘀血濕熱壅結(jié)腸胃,濁氣上逆而致的嘔吐最為對癥,故用之每能見效。 【主治】新生兒嘔吐。 【加減】若大便泄瀉,舌質(zhì)紅,去大黃,加川黃連;腹脹,加生麥芽;黃疸,加茵陳。 【療效】明竟成醫(yī)師臨床驗證40例,療效滿意。 7.2 擴(kuò)幽解痙湯 【來源】蔡化理,《中西醫(yī)結(jié)合兒科試用新方》 【組成】木香、砂仁、枳殼各4.5克,蟬蛻9克,陳皮6克,半夏、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于早、中、晚各服1次,或頻頻喂服。 【功用】和胃降逆,理氣止嘔。 【方解】多因乳食不節(jié),脾胃蘊(yùn)熱或其他因素而導(dǎo)致胃氣上逆所致。故方用陳皮,砂仁,半夏,甘草和胃降逆;蟬蛻驅(qū)風(fēng)止痙;以木香,枳殼理氣止嘔。合而用之,共奏和胃降逆,理氣止嘔之功,用之臨床,療效甚佳。 【主治】新生兒幽門痙攣嘔吐,量不多,嘔吐物多為陳舊性奶塊,次數(shù)時多時少,時輕時重,大便正常,幽門部摸不到腫塊。 【療效】(《陜西中醫(yī)》(1)1990年)報道,叢春艷臨床驗證21例,結(jié)果,服藥后24小時內(nèi)減輕者18例,48小時的嘔止者19例,72小時嘔止者2例。治愈率達(dá)100,%。證明本方能夠重復(fù)使用,療效甚佳。 7.3 通幽降逆湯 【來源】呂雪卿,《浙江中醫(yī)雜志》(10)1991年 【組成】代赭石,黨參,白芍,焦山楂各30克,陳皮、川樸、桃仁、紅花各10克,半夏18克,茯苓45克,澤瀉、竹茹各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多次頻頻喂服,并囑乳母同服。 【功用】祛痰降逆,和胃通幽。 【方解】小兒先天性幽門肥厚屬中醫(yī)“嘔吐,反胃”范疇。多因孕婦情志不暢,或跌撲驚恐,氣機(jī)逆亂,痰飲,瘀血交結(jié)于患兒幽門,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發(fā)為嘔吐?,F(xiàn)代醫(yī)學(xué)多主張手術(shù)治療,為免除小兒手術(shù)疾苦多求治中醫(yī)。方用半夏,陳皮、竹茹、代赭石、川樸、生姜化痰降逆,解除嘔吐;黨參、茯苓、澤瀉健脾利濕以祛痰濕之源;桃仁,紅花,山楂,和胃通幽之功。只要辨證明確,用之每獲良效。 【主治】小兒先天性幽門肥厚癥(嘔吐)。 【療效】臨床屢用,每收良效。一般連服20~30劑即獲痊愈。 7.4 清熱導(dǎo)滯飲 【來源】蒯仰山,《幼科條辨》 【組成】姜黃連、枳殼、桃仁、竹茹各1克,大黃、陳皮、赤芍各1.5克,生姜1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 【功用】清熱和胃,通便逐穢。 【主治】新生兒吐乳(穢惡壅結(jié)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甚佳。 7.5 加味二陳湯 【來源】張奇文,《幼科條辨》 【組成】半夏、陳皮各3克,茯苓、神曲、炒谷芽各4.5克,黃連1克,厚樸、炙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 【功用】消乳化滯,和胃止嘔。 【主治】傷乳嘔吐。 【療效】屢用效佳。驗之臨床,有效率達(dá)100%。 小兒嘔吐 小兒嘔吐是以乳食由胃中上逆經(jīng)口而去為主要特征。本病常因傷食、胃熱、胃寒、肝氣犯胃、驚恐氣逆所致。常用的臨床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鮮白蘿卜500克,蜂蜜150克。將蘿卜洗凈,切成丁,放在沸水內(nèi)煮沸即撈出,把水控干,晾曬半日,再放入鍋內(nèi),加入蜂蜜,以小火煮沸,調(diào)勻,待冷,裝瓶備用。一般飯后食用。 本方適用于傷食嘔吐。 [方二] 神曲15克,丁香1.5克。同人藥杯中,沸水沖泡,代茶飲。 本方適用于傷食之嘔吐。 [方三] 生姜、醋、紅糖各適量。將生姜洗凈切片,用醋浸腌24小時,同時取3片姜,加紅糖適量以沸水沖泡片刻,待茶飲。本方適用于小兒嘔吐。 [方四] 橘皮3-5克,粳米50克。將橘皮曬干,碾炒細(xì)末,用粳米加水入砂鍋內(nèi),煮作稀粥,入橘皮末稍煮片刻,待粥稠?;穑咳赵缤韽?fù)溫?zé)岱常?天為1療程。 [方五] 小米100克,鮮嫩黃瓜300克,生姜10克,精鹽2克。將黃瓜去皮去瓤,洗凈切薄片,大米洗凈,姜洗凈拍破,砂鍋加清水1000毫升,下大米,大火燒開,小火慢煮至米爛時下瓜片。再煮至湯稠,表面浮有粥油時人鹽調(diào)味,作餐食。本方適用于暑熱吐瀉。 [方六] 枇杷葉10-15克(鮮者30-60克),粳米100克,鮮蘆根60克,冰糖少許。先將枇杷葉用布包與鮮蘆根(洗凈切段)同煎汁。去渣,再與糯米煮粥,粥成后人冰糖,煮片刻即可。 本方對胃熱嘔吐有效。 [方七] 竹茹、蘆根各30克,生姜3片。水煎,取汁,代茶飲。 本方適用于胃熱呢逆,嘔吐諸癥。 [方八] 高良姜15克,粳米50克。 先煎良姜,去渣取汁,后下米煮粥,空腹食。 本方適用于胃寒所致嘔吐。 [方九] 瘦羊肉500克,大蒜30克,蔥、姜各5克,精鹽、白糖各3克,料酒5毫升,醬油3毫升,面醬5 克,味精2克,芝麻10克,核桃2個,香油10克,菜油500克(實(shí)耗25克),奶湯適量。將羊肉洗凈,切2-3個整齊的塊,蔥洗凈切段,姜切塊,芝麻炒熟,大蒜去皮搗成泥,核桃打破取仁下鍋燒開,放人姜、蔥、羊肉焯透起鍋晾涼,再加鹽料酒腌1小時,上籠旺火蒸耙。取出焯涼切成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條。鍋內(nèi)加菜油燒沸,入羊肉條炸干水分撈出,鍋內(nèi)留油少許,下蔥、姜煸出香味,倒人醬油、料酒、白糖、奶湯、蒜泥,并將面醬調(diào)成汁放人,傾人羊肉,大火收汁,揀去蔥、姜不用,入味精,撒上芝麻、香油、翻勻、作餐食。本方適用于脾胃虛寒,反胃嘔吐。 [方十] 佛手10克,生姜2片,白砂糖適量。前2味水煎取汁,調(diào)入白紗糖溫服。 本方適用于脾胃氣滯所致之嘔吐。 [方十一] 鮮土豆100克,生姜10克,鮮橘汁30毫升,佛手20克。將土豆、生姜、佛手榨汁,兌入鮮橘汁調(diào)勻,燙溫服用,互日1次。 本方適用于肝氣犯胃之嘔吐。 [方十二] 天麻9克,鉤藤12克,石決明15克,藕粉如克,白糖適量。將天麻、鉤藤、石決明布包煎水去渣,趁熱沖熟藕粉,白糖調(diào)味,頓服。日1劑,連服4——5劑。本方適用于小兒驚恐氣逆之所致嘔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