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 是由溶血性鏈球菌經(jīng)呼吸道傳染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春冬季多見,任何年齡皆可發(fā)病,但以2~10歲小兒多見。:起病急,發(fā)熱38~40℃,咽喉痛,吞咽困難,伴惡心、嘔吐、頭痛,1~2天后先從頸部開始出現(xiàn)紅疹,幾小時后遍布全身,最后到腳,皮疹呈彌漫性猩紅色,指壓后皮膚蒼白,幾秒鐘后又變成猩紅色,口唇蒼白(又稱環(huán)口蒼白),舌鮮紅,舌乳頭紅腫脹大,狀似楊梅,又稱楊梅舌。疹出后體溫逐漸降低。本病很容易并發(fā)其他疾病,常見的并發(fā)癥有:鼻竇炎、中耳炎、肺炎、心肌炎、腎炎、風濕熱、風濕性關節(jié)炎、心臟病等。 小兒猩紅熱中藥方劑 中藥處方(一) 【方名】猩紅熱方劑一。 【組成】板藍根10克生石膏18克竹葉3克赤芍5克丹皮3克蘆根10克生地12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3克玄參6克。 【用法】水煎待溫,分次服。?【治法】清熱解毒,瀉熱滋陰。 【主治】猩紅熱。毒疹已出,仍高熱,口渴、咽喉紅腫、疼痛,可見腐物附著,時或譫語,舌質(zhì)紅或絳有芒刺、中心老黃苔,脈洪數(shù)。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 中藥處方(二) 【方名】猩紅熱方劑二。? 【組成】連翹15克雙花15克菊花20克牛蒡子10克蘆根15克黃芩10克生地20克玄參15克寸冬15克竹茹15克梔子10克。【用法】水煎服,每5小時服1次,可以連續(xù)服用,直至痧透熱解。 【治法】清熱解毒透痧。? 【主治】爛喉丹痧。其疹點顆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無疹點。伴隨疹點的出現(xiàn),癥見高熱神昏,譫語,耳聾狂躁,干嘔不眠,口干喜冷飲,脈象洪數(shù),舌起芒刺,舌苔赭膩,黑干如膠皮。 【加減】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嚴重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10克,服藥后大便得通,即減去大黃。若配合牛黃安宮丸1~2丸,以涼黃酒調(diào)化,隨湯藥同服,效果更顯。 【備注】爛喉丹痧又稱時疫喉痧,沿門闔境,傳變迅速;此乃天時寒暖不定,穢霉?jié)釟獍l(fā)為溫毒,從口鼻內(nèi)侵肺胃之氣分,肺胃熱毒上攻而發(fā) 處方一 處方二 食療方法. 胖大海蜂蜜飲 : 胖大海1枚,蜂蜜15克。將胖大海洗凈,放入杯中加入蜂蜜,將沸水沖入杯中,蓋上蓋,3-5分鐘后,將蜂蜜攪勻即可。 雙花飲 : 金銀花25克,菊花25克,山楂25克,白糖50克。將雙花、山楂擇洗干凈,同放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溫火熬煮約30分鐘左右,濾渣取汁,加入白糖攪勻即成。 葛根粉粥 : 葛根粉10克,粳米30克,白糖10克。 將粳米淘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武火燒沸,溫火熬半熟,加入葛根粉,續(xù)熬成粥,加入白糖攪勻即成。 五汁飲 : 荔枝15克,慈菇汁10克,藕汁10克,麥冬汁5克,鮮葦根汁15克,白糖50克。將五汁一同放入鋁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續(xù)用溫火熬煮半小時,再加白糖攪勻即成。 竹葉石膏粥 : 竹葉10克,石膏15克,粳米30克,白糖10克。將竹葉洗凈,石膏打碎,同入鍋內(nèi),加水1000毫升,熬20分鐘,濾渣取汁,將粳米淘凈,加入盛藥汁鍋內(nèi),煎熬成粥,加入白糖攪勻即成。 生橄欖蘿卜飲 : 生橄欖7枚 ,蘿卜250克。將生橄欖打碎,蘿卜切塊,共加清水煮,代茶飲,可常服。 生地黃粥 : 生地黃30克,粳米30克。將生地黃洗凈,切片,加清水適量,武火熬煮半小時,濾去藥汁,再熬一次,共取汁100毫升,將米淘凈,熬煮成粥,趁熱加入藥汁即成。 1.發(fā)病后應首先去醫(yī)院診治,盡快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2.因本病以咽喉紅腫,潰瘍最為嚴重,故家庭可按急性咽喉炎治療方法進行對癥處理。 【防護】①在流行季節(jié)不帶孩子去公共場所。②注意隔離,患兒要臥床休息,居室要保持空氣新鮮,改食易消化的食物,忌油膩。③注意口腔衛(wèi)生。④密切注意觀察,防止并發(fā)癥,一旦疑有并發(fā)癥、立即去醫(yī)院診治。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72.對癥辯證選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