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及肝炎綜合征 小兒黃疸性肝炎中藥方劑 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熏蒸,膽汁外溢。 【治法】清熱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組成】全瓜蔞60克,廣郁金15克,片姜黃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細粉,3歲每次2克(可隨年齡大小的而增減),每日3-4次,白糖水沖服。 【出處】馬蔭篤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濕熱毒邪交蒸于肝膽。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散瘀退黃。 【方名】菌陳赤虎湯。 【組成】菌陳20克,赤芍20克,山楂10克,板藍根10克,紫草10克,夏枯草10克,金錢草12克,虎杖12克,垂盆草12克,白茅根(或玉米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3.1 茵瓦退黃湯 【來源】袁述章,《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茵陳,瓦松,穿腸草各10克,紫草5克,青皮,茜草各6克。另配青礬散(青黛、明礬),隨湯送服。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或頻服。 【功用】清熱利濕,清瘀除濁,潤燥退黃。 【方解】胎黃多以濕熱為患,故方用茵陳清熱利濕為主,配合瓦松,穿腸草,紫草涼血,利水,清濕熱;青皮理氣開郁;茜草化瘀,在膽道阻塞則瘀結內停,故配合青礬散,豬膏發(fā)煎治療。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消瘀除濁,潤燥退黃之功效。故用之每收顯效。 【主治】新生兒黃疸、或膽道阻塞性黃疸。 【加減】臨證應用,可隨證選用白鮮皮、茯苓皮、冬瓜皮、桑白皮、陳皮、馬鞭草等藥,或方中配琥珀面;豬膏發(fā)煎,隨服。若腹脹重者。加虻蟲,水蛭,丹參、紅花;若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或酒大黃等。 【療效】臨床屢用,每收顯效。 3.2 嬰兒利膽方 【來源】時毓民,《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茵陳,金錢草,郁金,赤芍各12克,當歸、生山楂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黃3克(后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或頻服。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方解】胎黃的發(fā)生,多因乳母濕熱遺留于胎兒所致。方中茵陳,生大黃,金錢草有清熱利濕之功,然《張氏醫(yī)通》中提到,“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無不瘀血阻滯也?!惫试诜街屑佑蒙介?,赤芍,當歸,虎杖,以增強活血化瘀功效。近代藥理證實,赤芍可以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擴張膽管;當歸對動物實驗性肝炎有保護作用;生山楂活血消食和胃,對肝胃不和有納呆的患兒尤為適合??傊脚浞郊惹鍩崂麧?,又活血化瘀。是治療 嬰兒肝炎綜合征(胎黃)的有效方劑。 【主治】胎黃(濕熱黃疸型嬰兒肝炎綜合征)。 【療效】時氏治療35例,總有效率達100%,其中治愈率為88.6%。停藥后平均隨訪10個月,生長發(fā)育正常,病情無反復,療效甚為滿意,后經上海數(shù)百例患兒應用證實,效果甚佳。 3.3 清熱退黃湯 【來源】時毓民,《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1986年 【組成】茵陳,金錢草,萹蓄各12克,山梔,車前子(包煎)、廣郁金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黃3克(后下),生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或頻服。同時配用西藥強地松。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利膽。 【方解】方中用車前子清熱利尿;萹蓄利尿通淋,祛濕退黃;金錢草利膽通淋,清利退黃,以上三藥有加強茵陳,廣郁金的利膽作用;山梔清熱利濕,用于濕熱黃疸;大黃有清熱解毒及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虎杖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活血通絡,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再生及減輕炎癥等,使黃疸消退,肝功能恢復正常;甘草解毒,并調和諸藥。合而用之,共奏清熱利濕,活血利膽之功,故有之多效。 【主治】嬰兒肝炎綜合征(胎黃)。 【加減】氣虛者,加太子參12克;肝脾腫大,加丹參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SCPR的高者,加田基黃12克,五味子3~4.5克。 【療效】治療50例,治愈率為98%。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多例,均獲得滿意療效。 3.4 消黃利膽湯 【來源】張志魁,《中西醫(yī)結合雜志》(7)1986年 【組成】茵陳15克,制大黃、澤瀉各3克,茯苓、金錢草各9克,梔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頻服。同時適當配合西藥對癥治療,如抗生素,維生素C,能量合劑等。 【功用】清熱,利濕,消黃利膽。 【方解】方用茵陳,金錢草消黃利膽,清利濕熱;梔子、制大黃清熱,通腑;茯苓、澤瀉滲濕健脾;方中茵陳,金錢草均有促進膽汁分泌及擴脹膽管之作用,退黃效果頗著。 【主治】新生兒黃疸。 【加減】若皮膚有膿皰瘡及臍炎者,加金銀花;驚厥者,加鉤藤,僵蠶;腹瀉者,去大黃,加黃芩;熱重者,加羚羊角粉(吞服)。 【療效】治療45例,除1劑發(fā)生核黃疸無效外、余44例全部治愈。退黃時間3~12天。 3.5 陽黃清解湯 【來源】王著拙,《中國中醫(yī)藥報》 【組成】綿茵陳10克,白英、生梔子各6克,黃柏3克,四川金錢草15克,川郁金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一起,日分2~3次溫服。 【功用】清熱利濕,化瘀退黃。 【方解】新生兒陽黃,證見目黃,身黃,顏色鮮明如橘皮,哭鬧不安,嘔吐、腹脹,不欲乳食,口干而渴,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有發(fā)熱,舌紅苔黃膩,指紋紫滯。揆其病因,多由孕母受濕熱傳入胎兒,或嬰兒于胎產時,出生之后,感受濕熱邪毒重,蒸肝膽,以致膽汁濕泄而發(fā)黃疸,故又稱胎黃或胎疸。方中用茵陳,白英清熱利濕,利濕退黃,共為主藥;生梔子,黃柏,金錢草苦寒瀉火,清利濕熱均為輔藥、郁金清氣活血為佐。諸藥協(xié)同 共奏清熱利濕,化瘀退黃之效。只要新生兒濕熱俱盛出現(xiàn)陽黃癥狀者,皆可加減運用,每獲良效。 【主治】新生兒黃疸,常見于新生兒感染伴有發(fā)熱及黃疸,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及部分新生兒阻塞性黃疸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陽黃者。 【加減】若身有發(fā)熱者,加柴胡,黃芩以祛邪熱;嘔吐者,加鮮竹茹,陳皮和胃降逆;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通腑泄熱,釜底抽薪;小便欠利者。加滑石,車前草利水通淋;腹脹甚者,加枳殼,厚樸。 【療效】臨床屢用,每獲佳效,筆者臨床驗證多例,服藥2~5劑,均獲痊愈。 3.6 茵梔四逆散 【來源】譚興詩,《四川中醫(yī)》(4)1987年 【組成】茵陳12克,梔子、枳殼、大腹皮、藿香各5克,板藍根、金錢草,柴胡各8克,赤芍、木通各4克,茯苓、郁金各6克,丹參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分6次服。 【功用】疏肝利膽,清熱除濕。 【方解】新生兒阻塞性黃疸,多屬膽道發(fā)育不良或膽道狹窄,閉鎖所致。屬祖國醫(yī)學的“胎黃”范疇。此為本虛標實,故當治其標,以清膽退黃,疏肝理氣為主,兼溫脾化濕治腹脹等。方中茵陳,梔子,金錢草,板藍根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柴胡、枳殼、木通、大腹皮疏利氣機;茯苓溫脾化濕;丹參、赤芍、郁金以活血化瘀。上方使熱清濕除,氣順血活,肝膽通利,則病自愈。后以健脾扶正,續(xù)加調養(yǎng),而獲功效。 【主治】新生兒阻塞性黃疸。 【加減】黃疸、腹脹減輕后,加牡蠣,夏枯草、萊菔子,以軟堅消癥塊,健脾消食。 【療效】治愈1例,患兒出生36天,證見精神萎靡,鞏膜及全身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面部手指枯瘦如柴,腹部脹大如蛙腹,青筋暴露,不矢氣,大便不爽,色黃灰白,尿黃如濃茶等,西醫(yī)診斷為“先天性膽道狹窄”,建議手術治療,其家屬,不愿接受而求治中醫(yī)。服本方4劑后,小便增多,能矢氣,腹脹減輕,能吸乳,煩躁啼哭減少,再進10劑,黃疸基本消退,腹脹大減,后再加牡蠣,夏枯草,以軟堅消塊,健脾消食,再用人參啟脾丸參 芩白術散等方10余劑善后,追訪4年、身體健康。 3.7 退黃湯 【來源】王靜安,《名醫(yī)秘方匯萃》 【組成】茵陳15~30克,梔子6~9克,黃連3克,廣郁金12~15克,白蔻6克,香附15~30克,蘇梗9克,金錢草30克,滿天星30克,花斑竹30克。 【用法】每日1劑,先將諸藥用冷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再用文火煎10分鐘,取汁,水煎兩次,二汁混合,視小兒年齡給藥,每日服4次,4小時服1次。 【功用】清熱除濕,利膽祛痰。 【方解】本方茵陳性苦微寒??嘣锲?,祛中焦?jié)裥?,苦泄下降,又引濕邪從小便而出,其寒能清熱,清瀉肝膽之郁熱,為治肝脾濕熱之主藥;梔子清濕中之熱;黃連清中焦?jié)駸?,三藥合用,使?jié)駸岱窒?,從下而解,為治黃疸之主藥,配伍郁金、白蔻、香附、蘇梗宣通氣機,并可化濕祛瘀;金錢 、滿天星、花斑竹利濕退黃,合而用之,使氣化濕而化,濕去而邪無所留,則其熱自退,其黃自消,堪謂清化濕熱,退黃之效方。 【主治】嬰兒黃疸。癥見全身皮膚,面目發(fā)黃,顏色鮮明或紫暗,小便深黃而短,腹部膨脹,大便秘結或溏,舌苔黃膩,質紅、指紋紅紫等。 【加減】本方藥組成以治濕熱發(fā)黃為主的黃疸較適宜。 若感受疫毒,黃疸初起,癥見發(fā)黃、惡寒,身熱不揚,納呆或食少,惡心嘔吐,溲黃赤,短少,大便不實。苔厚黃膩或微白,脈數(shù)沉細,紋紅青紫,屬脾濕過重者,加蒼術9克,草果10克;新生兒阻塞性黃疸,為氣郁不暢,經絡阻滯,隧道壅滯,加用疏肝破氣之品,重用白蔻,香附加青皮,香櫞,檳榔各10克,炒麥芽,炒谷芽各30克;大便干結者,加胖大海10~15克,腑氣得通邪氣得出;如見腹部有痞塊者,加紫丹參15~30克,雞內金10~ 15克,酥鱉甲,粉山甲各15克,以活血軟堅消痞:嘔吐者,加陳皮6克,姜汁竹茹9克,素體虛弱,色黃晦暗,手足欠溫,邪氣雖盛,正氣亦虛者,加明沙參,黃芪各30克。 【療效】多年使用;治驗甚多,療效滿意。一般服3~5劑見效,15劑左右可愈。 3.8 利肝湯 【來源】田成慶,《名醫(yī)治驗良方》 【組成】茵陳25克,板藍根10克,敗醬草15克,夏枯草、尾連,黃芩,黃柏,金錢草各10克,木通6克,滑石15克(包煎)。龍膽草3克,柴胡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3次或頻服。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方解】方中茵陳黃芩、黃柏、龍膽草、滑石、木通、金錢草等都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尾連、板藍根有清熱解熱之功;敗醬草能解毒,且可活血;夏枯草、柴胡均可清肝膽之熱。綜觀本方組成宜于肝膽濕熱型肝炎。 【主治】小兒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癥見發(fā)熱,口干,口苦、口渴,大便干,尿深黃如濃茶,身黃鞏膜面部發(fā)黃,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shù),或弦滑等。 【加減】凡濕熱蘊伏所致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治宜清利肝膽濕熱,本方可用,如兼有外感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大青葉各10克,薄荷5克,生石膏15克;并外感風寒者,加蘇葉10克,荊芥穗5克;肝痛者,加川楝子、香附,烏藥,赤芍各10克;納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雞內金、炒谷芽,扁豆各10克;便秘者。加熟軍3克。 【療效】屢用屢驗,效果頗著。 3.9 小兒肝炎方 【來源】王鵬飛,《中醫(yī)雜志》(4)1985年 【組成】青黛5克,紫草12克,貫眾,寒水石,焦山楂各10克,乳香6克,茜草、木瓜,綠茶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行瘀,運濕退黃,調和氣血,消積止痛。 【方解】方中紫草、乳香、山楂入血分,涼血活血化瘀,主以清血分瘀熱,血中瘀熱得清,脾胃氣機得暢,則濕熱之邪得除。此即所謂“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治血”的論點。久服活血藥是否傷氣?“有是病,用是藥”,病邪祛,藥則停。另外,治血藥藥中如紫草,味甘咸性寒,喜入血分,擅涼血解毒,血熱瘀結,則可活血化瘀,《本草經疏》稱本品有“補中益氣”的作用。焦楂消食積,散瘀滯,善入血分、功能化瘀開郁行結,其性平和,化 瘀血而不傷新血,開氣郁而不傷正氣;乳香,行氣活血而不傷血、氣血互相通和,故亦有生血之力,血行暢通,瘀結祛除,解除阻塞,疏通膽道,為除黃疸,縮肝大之主藥。青黛、寒水石清熱解毒,且有利濕退疸之功。配以貫眾則濕熱邪毒易除。加木瓜于咸寒之品中,佐以酸溫以和胃化濕。綠茶微苦,涼,主治肝膽濕熱,利水退黃,對降轉氨酶有卓效。茜草活血利水。綜觀全方以活血化瘀為主,輔以清熱解毒,正符合《素問·至真要大論》 :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和,而致和平”之義。 【主治】小兒黃疸型肝炎,非黃疸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等。 【療效】在20余年臨床實踐中,用此方治療200余例上述3型肝炎,發(fā)現(xiàn)本方對退黃,降轉氨酶,降濁,降絮均有良好的療效。一般黃疸型及無黃疸型肝炎,服藥1個月后,肝功能可恢復正常。乙型肝炎約需服藥20個月,可促使部分患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轉陰。療效卓著。 3.10 白茅木賊湯 【來源】曹旭,《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組成】白茅根15克,木賊草,板藍根,郁金各9克,枳殼6~9克,金錢草15克,滑石9~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數(shù)次服。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方解】方用白茅根、木賊草、板藍根清熱涼血;郁金、枳殼、金錢草,滑石利膽,且方中白茅根,郁金還有活血化瘀之功。綜觀全方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之功。用治陽黃尤宜。 【主治】新生兒肝炎綜合征。 【加減】大便干,加大黃;大便稀溏,加白術,茯苓;有熱象,加黃芩,梔子;腹脹,加川樸,大腹皮或萊菔子;腹水,加半枝蓮,車前子;納差,加神曲,雞內金,山楂;肝大硬加大黃蟅蟲丸0.2~0.25克;配合服用或后期加硝礬散0.2~0.25克。 【療效】治療25例小兒肝炎,結果痊愈12例,減輕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4.%。 小兒急性黃疸性肝炎中藥方劑 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內蘊,中焦失和,膽汁外溢,發(fā)為黃疸。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消食。 【方名】茵陳蒿湯加減。 【組成】茵陳15克,金錢草9克,梔子6克,大黃6克,焦山楂9克,神曲6克,焦白術6克,茯苓12克,山藥9克,雞內金6克,甘草3克,白蔻3克(后下),陳皮3克,厚樸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施聞雞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濕熱遏阻脾胃,熏蒸肝膽,膽汁外溢,發(fā)為黃疸。 【治法】清熱祛濕,利膽退黃。 【方名】茵板丹滑石湯。 【組成】茵陳15克,梔子9克,板藍根15克,姜黃9克,丹參9克,匾蓄9克,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9克,前仁9克,滑石1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小兒黃疸性肝炎中藥方劑 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熏蒸,膽汁外溢。 【治法】清熱化郁,健脾和肝。 【方名】和肝散。 【組成】全瓜蔞60克,廣郁金15克,片姜黃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細粉,3歲每次2克(可隨年齡大小的而增減),每日3-4次,白糖水沖服。 【出處】馬蔭篤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濕熱毒邪交蒸于肝膽。 【治法】清熱利濕,疏肝散瘀退黃。 【方名】菌陳赤虎湯。 【組成】菌陳20克,赤芍20克,山楂10克,板藍根10克,紫草10克,夏枯草10克,金錢草12 克,虎杖12克,垂盆草12克,白茅根(或玉米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王西周方<肝炎>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72.對癥辯證選名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