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倡導“合作、交流”的學習理念,而課堂教學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過“課堂討論”的途徑來實現(xiàn)的?!罢n堂討論”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一種方法。組織學生討論,既發(fā)揮集體智慧,又開展合作學習,它是學生自主學習、探求知識的好形式。課堂討論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較大限度的參與其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對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發(fā)展他們的思維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因此,讓學生在學習中暢所欲言,展開討論是體現(xiàn)學生主動性的重要方面。怎樣開展課堂討論呢?教師把握討論的契機是開展課堂討論的保證之一。課堂討論的成效及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契機的捕捉和確定。 一、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討論的契機。 課堂討論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課堂討論的契機,直接影響著討論的質(zhì)量和效果。討論的契機教師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討論,因為討論不能代替獨立思考,討論要源于教學的需要。課堂討論要及時捕捉契機,錯過良機,就要影響討論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對學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產(chǎn)生新思維和新方法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1、在學生有不同見解時開展課堂討論。 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以及認知水平的不一樣,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這是思維真實的表現(xiàn)。對于學生不同的見解,教師不能簡單的否定,要從尊重學生的個性出發(fā),鼓勵勤于思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如學習“角的分類”時,教師出示不同的角,讓學生先說說準備把它們按怎樣的標準分類。有的學生說按角的個數(shù)來分;有的學生說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學生說可以按邊的長短分。對于他們的見解,教師先不要馬上否定或肯定,組織學生討論,要求學生按照上面三種的想法,邊討論邊操作。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學生認為第一種的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時,這方法就行不通了。第二種想法,可以以直角為標準,看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這種方法比較合理。第三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角的大小跟邊的長度是沒有關的。在討論中,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角的分類的正確方法,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 2、在學生解題出現(xiàn)錯誤時開展課堂討論。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維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問題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錯誤的方法,這正暴露出他們真實的情況:學習的內(nèi)容沒有掌握好。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去探究、討論,并及時予以糾正,這對保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很有好處。如學習較難的“求比一個數(shù)多(或少)幾的數(shù)”反敘應用題:紅花有15朵,紅花比黃花多7朵,黃花有多少朵?學生分析解答時會出現(xiàn):15-7、15+7兩種不同的算式。這時教師就要及時地組織學生討論:“15-7、15+7哪個算式是對的,你們是怎么想的?”通過討論,學生知道“紅花比黃花多7朵”,就是紅花多,可以把紅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黃花同樣多的朵數(shù),另一部分是比黃花多的7朵,從紅花的15朵里去掉比黃花多的7朵,剩下的就是和黃花同樣多的朵數(shù),所以求黃花的朵數(shù)要用減法。而15+7,說明黃花的朵數(shù)多了,這和“紅花比黃花多7朵”這一句話有矛盾。在討論中錯誤的同學明白了錯誤的原因,而做對的同學的正確想法又一次得到了肯定,避免了錯誤的再次發(fā)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學生提出問題時開展課堂討論。 學生經(jīng)常會對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產(chǎn)生懷疑、困惑,從而促使他們提出問題。學生會提問題,這是主動求知、掌握學習方法的基點,教師要結合問題,抓住契機,讓學生在集體討論中解決問題。如學習“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學生先做408÷2,2除十位上的0商0,再出示例題324÷3,讓學生試做。不一會兒,有的學生舉手問:“3除十位上的2商是幾?”有的問:“商是幾位數(shù)?”有的問:“十位上的2要不要落下來?”第2、3個問題是已學過的內(nèi)容,但它們是解決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基礎知識,可組織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來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得出了:商是3位數(shù),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數(shù)的哪一位時,如果不夠商1,就對著那一位商0。這樣學生自己解決難點,又能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增強了自信心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同時又發(fā)展了他們的思維,提高了解題的能力,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二、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課堂討論的契機。 課堂討論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認識、理解、應用是緊密結合。它可使數(shù)學教學的諸項目標準得到全面落實。因此教師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特別在知識的重點處、疑難處和關鍵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采取恰當?shù)姆椒ńM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 1、在教學的重點處開展課堂討論。 圍繞教學重點組織討論,往往能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維步步深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和熟悉教材,把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點挖掘出來,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例如:學習“商不變規(guī)律”時,教師出示一組算式: 15÷3= 150÷30= 1500÷300= 15000÷3000= 學生計算后,小組討論: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說出了發(fā)現(xiàn):商都是5,都是除法算式,被除數(shù)、除數(shù)末尾同時添上1個0,2個0,3個0商都不變……教師引導學生把算式改寫成:15÷3=(15×10)÷(3×10)=(15×100)÷(3×100)=(15×1000)÷(3×1000)學生這時很容易地就討論出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同時擴大10倍、100倍、1000倍......(相同的倍數(shù)),商不變這一規(guī)律。接下來引導學生討論“0除外”的規(guī)定。然后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同時縮小”的問題就簡單多了。經(jīng)過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挖掘,并精心設計討論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討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不僅完成了教學目的,突出重點,還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自己討論、歸納出商不變規(guī)律與老師教給他們規(guī)律,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在學生理解的疑難處開展課堂討論。 小學生年齡小,對有些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會產(chǎn)生理解上的困難。如果在教學中采取直觀性,形象性的教法,就能幫助學生完成認知目標。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如果在運用直觀教學的同時,能組織課堂討論,就能幫助學生完成從直觀到抽象的過渡,從而突破難點。如學習“11-20各數(shù)的認識”時,數(shù)的組成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邊擺邊數(shù)11根小棒后再讓學生討論:左邊的“1”和右邊的“1”表示什么?把擺的東西和數(shù)結合起來,這對理解11是由1個十和1個一組成的是很有幫助。再添1根小棒思考:12是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然后出示15,問:“你能擺出15根小棒嗎?15是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苯又撾x小棒,讓學生討論:“十幾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由于學生借助豐富的感性材料,已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討論,就能比較容易的概括出十幾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在知識的關鍵處開展課堂討論。 數(shù)學教學中的新知,常是舊知的延伸或幾塊舊知的結合。這些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就是教學的關鍵。一些數(shù)學問題,要解決它有一些“突破口”,這些“突破口”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這些關鍵處,組織小組討論,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使一些數(shù)學問題得到順利解決。例如學習求“兩數(shù)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是在學生學習“同樣多”的概念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教學“求比一個數(shù)多(少)幾的數(shù)”應用題的基礎。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作為比較的標準及誰與誰同樣多的意義,進而明確誰與誰比,誰是比較的標準以及比較的標準發(fā)生了變化,誰比誰多和誰比誰少的說法也就變了的道理。教學時教師先有意識地請了班上中等個子的王英同學到講臺前,問:王英的個子是高還是矮?回答時請說明理由。 生1:王英的個子矮。因為他比我矮了一大截。 生2:王英的個子高。因為他比我高出一點,也比李明高出一點。 生3:王英的個子和我一樣高。所以不能說他高也不能說他矮。 生4:剛才同學們說得都不對。王英的高矮不好說。因為老師只問王英的個子是高還是矮,并沒有問王英和誰比高矮。 這時教師馬上組織學生討論兩個問題:(1)剛才四個同學的答案哪個正確?(2)通過這幾個同學的回答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在“比高矮”時,首先要弄清誰和誰比,即一定要有一個人作標準才能比較,不能單獨說誰高誰矮。如果比較的標準變了,誰比誰高或誰比誰矮也就變了。 總之,課堂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并實現(xiàn)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是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以往單純地依賴模仿記憶的學習方式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課堂討論的新形式、新思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上“享受熱烈的、沸騰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span> (來源:楓葉教育網(wǎng) 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