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食管炎、肺炎以及咽感綜合征鼻咽癌、肺癌、食管癌在放射性治療后,許多患者會出現(xiàn)咽喉部干燥、發(fā)澀、燒灼感;或胸骨后灼痛,疼痛劇烈時甚至拒食;或干咳難耐,口干欲飲等一系列“肺陰虛”征候。張師根據(jù)“火毒”之邪致病論,提出放療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由于高頻熱產(chǎn)生了“火毒”“熱毒”而引發(fā)一系列放療毒副作用,如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以及放射性咽感綜合征。患者在服用清咽湯(肺陰虛癥狀甚者,加南沙參、北沙參各10g,野百合10g,細生地黃10g,或加服梨汁)后,能明顯緩解癥狀,改善生活質(zhì)量,配合放療按療程足頻度完成。對于自感咽喉部不適,如有物塞,咳之不出,咽之難下,但檢查無任何器質(zhì)性病變,而咽喉部的不適等癥狀確實存在者,屬于咽感綜合征范疇,可以原方藥代茶飲用。
5.放射性治療增敏作用在腫瘤病人放療過程中,于上方基礎上,加上黃芪、白術、茯苓、太子參、黨參、西洋參、雞血藤、女貞子、墨旱蓮等扶正藥物。通過本院放療科臨床觀察,一方面可以增強患者免疫力,從而提高對放射性治療的敏感度;同時,又可以明顯減少或降低放療后出現(xiàn)的咽喉部干燥、發(fā)澀、咳嗽、燒灼感,以及白細胞減少等毒副作用。臨床分析認為,這可能與養(yǎng)陰、扶正藥物運用后改善了人體體質(zhì)狀況,增強了人體免疫力,從而對放療免疫應答的效價提高有關。 (方源)陶國水.張炳秀學術經(jīng)驗擇要(Ⅲ),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6,18(1):23 喉核疼痛——涼膈散(吳瑜方) (組成)芒硝3g(沖服),生大黃4g,熟大黃5g,梔子10g,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薄荷10g(后下),淡竹葉10g,牛蒡子10g,浙貝母10g,防風10g,白芷10g,天花粉10g,蟬蛻10g,青蒿20g,甘草3g。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咽,瀉熱通腑。用于肺胃熱盛、搏結(jié)于喉核之癥。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疏解上焦郁熱;黃芩清心胸郁熱;山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葉、牛蒡子、蟬蛻外疏內(nèi)清而利咽;芒硝、大黃蕩滌胸膈邪熱,導瀉下行,配以白蜜、甘草,既能緩和硝、黃峻瀉之攻,又可助硝、黃以推導之力;防風、白芷、浙貝母相配以解毒祛風,利咽消腫排膿;天花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青蒿清熱退熱。諸藥合用,清上瀉下,以瀉代清,清散并用,表里同治。如此則上有的無形熱邪得以消退,下有的有形積滯得以排出,故積消、熱消則腫消。因本方為峻瀉之劑,當防攻伐太過損及脾胃,變生他證,故應中病即止。 (驗案)李某,男,8歲,2005年7月15日因發(fā)熱1天初診。1天前患兒突發(fā)高熱,自測體溫39.3℃,自行予以口服西藥“泰諾林”后,體溫漸下降至38℃左右,其后體溫又反復升高?,F(xiàn)癥:體溫39℃,發(fā)熱,咽喉疼痛不適,口臭,心煩,夜臥不安,精神、食欲欠佳,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察其面色紅赤,唇紅而干,咽喉紅腫,喉核表面有黃白色膿點,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脈數(shù)。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4.5×109/L,N78%。吳師認為,此乃肺胃熱盛,火毒上攻于咽喉為患。治當清熱解毒利咽,瀉熱通腑。用涼膈散加減:芒硝3g(沖服),生大黃4g,熟大黃5g,梔子10g,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薄荷10g(后下),淡竹葉10g,牛蒡子10g,浙貝母10g,防風10g,白芷10g,天花粉10g,蟬蛻10g,青蒿20g,甘草3g。 1日1劑,每劑煎2次,首次淡煎,2次濃煎,2次藥液混合,分4次服完。進清淡飲食。7月16日復診:患兒服藥當日即解下多量稀軟便,至夜間熱退,咽痛減輕,口臭明顯減輕,安臥至晨,胃納稍增。察體溫37℃,精神好轉(zhuǎn),神色正常,咽喉稍紅腫,喉核上的黃白色膿點有所吸收,舌紅,苔黃偏厚,脈浮。考慮系上中二焦的積熱已隨大便而去,余熱未盡,治當清解余熱、利咽消腫,更方用銀翹馬勃散加味:金銀花10g,連翹10g,黃芩10g,薄荷10g(后下),淡竹葉10g,牛蒡子10g,射干10g,馬勃10g,玄參10g,蘆竹根10g,桔梗6g,防風10g,白芷10g,天花粉10g,蟬蛻10g,梔子10g,甘草3g。1日1劑,服2劑。7月18日再診:咽痛消失,精神、食欲轉(zhuǎn)佳,二便正常,察咽喉不紅不腫,喉核上的膿點消失,舌偏紅,苔白,脈平。其系熱病解后,陰液損傷,遂以沙參麥冬湯調(diào)理善后,囑2劑后停藥。 (方源)郭燕.吳瑜運用涼膈散治療小兒化膿性扁桃體炎經(jīng)驗.四川中醫(yī),2006,24(11):6 慢性咽炎——清咽湯(孫一民方) (組成)蒲公英24g,牛蒡子12g,大青葉15g,山豆根15g,馬勃6g,郁金、炒枳殼、桔梗各9g,玄參24g,石斛、麥冬各15g,甘草3g,化橘紅9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好后去渣。再將藥汁濃縮為100m1,加入蜂蜜20g。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熱,理氣,生津。用于慢性咽炎。咽痛,咽干,咽緊,堵悶,咽部有異物感。 (方解)本方主要由三組藥組成。清熱組:蒲公英、牛蒡子、大青葉、山豆根、馬勃。理氣解郁組:枳殼、桔梗、郁金。生津組:玄參、石斛、麥冬。再加化橘紅利痰,甘草理中。 (按語)慢性咽炎大多由于情緒不舒暢,氣機失調(diào),或過食辛辣,內(nèi)熱郁結(jié)所致。臨床主要癥狀有三:熱毒壅結(jié)則咽痛;熱傷津傷則咽干;氣機郁滯則咽緊或咽部堵悶有異物感。針對上癥,用清熱、理氣、生津法進行治療,經(jīng)臨床長期觀察確實有效。 如患者以咽痛為主癥者,可以清熱組作為方中主藥;以咽緊堵悶為主癥者,可以理氣組作為方中主藥;若以咽干為主癥者,可以生津組作為方中主藥。若以上三癥有某一癥不明顯者,該組藥可以減味或減量??傊鶕?jù)咽炎這三個主要癥狀表現(xiàn)的不同,而以上述三組藥靈活運用。若另有其他癥狀或兼癥者,可參考以下用藥規(guī)律項內(nèi)加減之。 慢性咽炎用藥規(guī)律。①咽痛:蒲公英、牛蒡子、大青葉、山豆根、馬勃。②咽干燥:玄參、石斛、天冬,麥冬。③咽緊、堵悶或有異物感:炒枳殼、陳皮、桔梗、瓜蔞、郁金。④痰黏不易吐:海浮石、海蛤粉、化橘紅。⑤逆氣:旋覆花、赭石、木香。 (方源)《臨證醫(yī)案醫(yī)方》 |
|
來自: liuguozheng81 > 《咽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