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見人要說人話,見鬼要說鬼話!” 一天,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在門口碰到一位綠衣人,這位綠衣人來向孔子請教一個問題:“一年有幾季?” 子貢笑著答道:“這個不用找老師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人人都知道!” 綠衣人搖著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哪來的四季?” 子貢大惑,“怎么能是三季呢?明明是四季!” 于是兩人爭執(zhí)不下,從早上到中午,一直吵到了孔子回來。 孔子看了看綠衣人,肯定的說:“你說得對,一年只有三季!” 綠衣人大笑而去,留下了一臉迷茫的子貢。 這時孔子轉(zhuǎn)臉對學(xué)生子貢說:“一年確實是四季,但你道行尚淺,看不出剛才那人乃是蚱蜢成精;蚱蜢是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jīng)歷過春、夏、秋三季,哪里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里,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jié)果的,莫不如順著他,打發(fā)走了事,省得麻煩!” 看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技巧,早就被這些圣人先賢們操練純熟了! 佛教有個說法,人的輪回有七個來歷:1、神仙;2、圣賢;3、帝王將相;4、名人志士;5、普通人;6、畜生野獸;7、妖魔;從根本上來講,這七類人從外貌、思想、語言、性情上都有很大的區(qū)別;這是因為上一世的業(yè)報就像慣性延續(xù)一樣,對這一世的影響極深。 對于這種差別,佛陀告訴我們要具備“善方便”,就是因器施教,對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這并不是投機取巧,而是隨機應(yīng)變,你對著人說鬼話和你對著鬼說人話,都屬于不明智,就像莊子說的:“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講冰,那是你糊涂,自找煩惱! 所以當(dāng)你要發(fā)脾氣的時候,想想“三季人”,就心平氣和了。但是要小心,可能你真有機會遇到現(xiàn)實的三季人。 南亞為熱帶季風(fēng)氣候,一般就是分旱雨兩季,雨季為6-9月,旱季為10-次年5月。而印度半島北部距海洋相對較遠(yuǎn),受海洋影響小,大陸性較強,加上北部山地的阻擋,春季受北方極地大陸冷氣團活動影響極小,氣溫一直回升。所以每年3月至5月份,北部內(nèi)陸升溫快,升溫幅度大,這個時候的最高氣溫甚至可達(dá)45攝氏度。這樣就出現(xiàn)一個特有的熱季,因此就該地區(qū)就屬于一年有雨季、旱季和熱季的三季氣候。 看來孔子遇到的綠衣人不一定是妖精,也很有可能是來自尼泊爾附近的外國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