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弊鳛檐髯拥慕?jīng)典名篇,《勸學》不僅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還論述了學習應有的態(tài)度和方法。我們跟著專家一起學。
【誦讀】 誦讀專家:雅坤(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
【書寫】 書寫專家:楊明臣(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
【講解】 講解專家:連中國(北京四中教師)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荀子的名篇《勸學》。 荀子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又被尊稱為荀卿或孫卿,他是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戰(zhàn)國末期是中華民族一個不拘一格匠人才的時代,因此也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它奠定了中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基礎。 今天我們談論的《勸學》,是荀子32篇中的首篇。“勸”是鼓勵的意思,與“勸業(yè)場”的“勸”是同一個意思。荀子為何要鼓勵人學習呢?其實開篇第一句話就有所闡明。荀子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在后天的學習上,無論是否學有所長,一個人都不應該放棄,而應該堅持不懈。因而荀子首先闡發(fā)的是學習的意義。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青這種顏色是從靛藍中提取出來的——即靛藍是青的基礎,但是經(jīng)過提取,青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因為它“青于藍”了。這個提取就相當于學習。學習可以讓我們發(fā)展,可以幫助我們離開過去的那個自己、邁向一個新的自我。類似的,“冰,水為之”,冰是水凝結而成的,但是它的屬性已經(jīng)“寒于水”——比水要寒涼的多了。所以荀子連用這兩例,用來闡發(fā)學習可以幫助我們離開過去,超越我們固有的屬性,達到一個新的階段和標準。不但如此,荀子進而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這句話在說,木頭本來很直,直到什么程度呢?以至符合那個拉直的墨線。但是我們經(jīng)過加工,通過炙烤,讓它彎曲了以后,它就變得很圓了——圓到符合圓規(guī)所畫的那個圓。當條件改變了以后,我們想重新使它挺直,即它還能回到原來的樣子和狀態(tài)嗎?顯然不能,因為“輮使之然也”,它已經(jīng)沒法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了。因而他接下來談到,“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木頭只有經(jīng)過墨線的裁量,它才會變得筆直,金屬只有在磨刀石上磨礪,它才會變得鋒利。同樣對人而言,荀子進而強調(diào)“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即君子如果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能夠進行自我內(nèi)心的反省檢視,那么就可以做到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失。 然后,荀子乘勝追擊,又講到了學習的作用、功效。他首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在這里,荀子強調(diào)了一個人簡單孤立的思考,是不可能想到什么賦予價值的內(nèi)容來,必須要伴之以學習,即學習是基礎,有了學習思考才能生光,才能發(fā)生效力,才能達到它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下面荀子有言:“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边@背后的意蘊,其實是學習讓我們具有高度和視野,使我們的能量發(fā)生變化,我們?nèi)怂坪踹€是以前的那個人,從外在的形態(tài)上看似沒有變化,但是經(jīng)過學習以后,我們的思想就會站在一個高處,達到一個更高的程度或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達到了這樣一個領域以后,如“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我們的聲音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卻從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亦如我們的身高沒有增加,但是看的人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我們。由此,學習提升了我們本身的品位,讓我們在具有了視野的同時,也開拓了我們本身的視野。所以他寫到這之后,文筆和思想越來越流暢。 大家一定還記得,錢學森回國時,美國人曾經(jīng)阻止過他,他們認為,錢學森絕不能回國——因為錢學森一個人相當于五個師的兵力。而何以一個人會等于五個師的兵力呢?今天看完荀子的這段話,我們便會恍然大悟。在某種意義上,是學習讓錢學森的能力變得空前強大,使他一個普通平凡的人具有了五個師的軍事能量。所以寫到這里,荀子乘勝追擊,愈寫愈勇。 他進而寫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是啊,學習的功能如此巨大,它可以讓我們致千里,可以讓我們絕江河,超越我們作為人本身的局限、拘囿甚至是先天的缺憾和不足。尤其是那個“絕”字,好像江河不愿意讓我們渡過去。江河是何等的浩瀚、何等的驕傲,但是我們經(jīng)過學習,“假舟楫”——憑借了舟楫之后而絕江河,江河好像也無奈了——它放棄了,它無精打采了,它無能為力了。所以荀子總結說,“君子性非異也”,君子的本性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善假于物也”,他是善于學習,學習同樣可以讓我們?nèi)缢粯印?/span> 前兩段荀子集中介紹了學習的意義還有學習的作用和功效,那么下面荀子談論的是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下面這一段話,荀子利用山、水、大馬、螃蟹,好像把孩子們、學者們引入到一個動畫的世界、神奇的境界中,他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說理,所以他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這里強調(diào)積累的意義和價值。而積累有什么樣的意義和價值呢?如果你把小土積累成高山的話,情況就發(fā)生巨變——風和雨就會在這里產(chǎn)生。如果積水成淵,更奇妙的效果就會產(chǎn)生——“蛟龍生焉”,蛟龍就會誕生在這里。蛟龍是那種非常強健、勇猛、有能量的龍。所以即是說如果積累都一定程度之后,一種強大的能量——像蛟龍一樣強大的能量就會誕生出來,所以積累十分重要。他進而語重心長地叮囑我們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即如果一小步都不積累的話,那怎么可以達到千里之遙呢?如果一個小水滴都不積聚的話,又怎么可能匯成浩瀚的江海呢? 但僅有積累還不夠,荀子又談了“不舍”,“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是荀子用對比在講一個深刻難懂的道理,他講得非常生動形象:駿馬你跳一下,最遠也超不過十步,而駑馬雖然是劣馬,但是它十天所走的路肯定超過駿馬的一跳,可見不舍棄是多么的重要。他進而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雕刻一個東西,如果你放棄了,那就連枯朽的木料也雕刻不好,但若“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金石何等堅硬——每當我們談起金石,我們似乎都能感覺到它那種硬度——但是荀子卻說“可鏤”,即雖是如此堅硬的東西,如果你“不舍”的話,依然可以雕刻成形。 下面荀子進而講起了蚯蚓和螃蟹的故事,他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蚯蚓是何等渺小,因為它沒有“爪牙之利”,即沒有鋒利的爪牙,也沒有“筋骨之強”——強健的筋骨,但是它卻可以做到“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上下下是多么的自由自在。那么渺小的蚯蚓,那么軟弱,它是怎么達到這些的呢?是因為它的內(nèi)心專一純正。荀子進而對比螃蟹。螃蟹雖是六條腿加兩個大鉗子——當然這不太符合我們慣常的認識,我們一般認為螃蟹是八條腿,但在荀子寫他的教育論文、寫他的思想時的那個時代,大概他對于螃蟹是幾條腿和我們現(xiàn)在的觀察理解有所不同——如此的強大,單從數(shù)量上就可看出——六和八,數(shù)量重多,穿鎧披甲,但是它的命運怎么樣呢?它可以如蚯蚓那樣做到那么自如幸福,那么從容不迫的生活嗎?不,“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它只能居住在蛇鱔的洞穴當中,是借助于人家的地方,自己卻連個家都沒有。這是何等的凄惶,跟它的勇武強大是完全不相配的。造成這種落差的原因,在于螃蟹用心浮躁——“用心躁也”。荀子在強調(diào)只有先做到用心專一,我們才能“不舍”,再然后,自然能積累,所以積累、“不舍”、專一是學習中重要的方法和態(tài)度。 荀子在這篇中,其譬喻非常生動,言淺意深,他在全文當中抓住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見的很細小的事物入喻,使文章顯得非常生動活潑。全篇一會兒說到顏色,一會兒說到走路,一會兒又說到了蚯蚓螃蟹,講的事情都很簡單,都是日常所能看到、所能感受到的,但是卻把深刻的道理蘊育在其間、蘊育在這些比喻當中,產(chǎn)生了非常好的論證效果。再有,荀子的論證步步深入。這個步步深入又是潛含在他用比喻的論證方式上,以文章第一段為例,從“青取之于藍”開始,他一直在不斷地遞深,不斷地把文意推向更深遠的地方——連用五個比喻句,最后才能得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就會智慧明達而行為沒有過失。荀子的論證同時還極富于變化,盡管都是比喻論證,有時,他從正面說,比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是從正面講;有時,他又從反面講,比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樣通過正反的對比,我們對于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就深刻多了。而有時,他又同類列舉,比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這就是同類的列舉,通過同類并列舉例的方式,讓我們一下便理解了;此外,荀子還列舉相反事物互相的對照,比如“騏驥”和“駑馬”就屬于這類,他通過“騏驥”和“駑馬”的對比揭示出“不舍”的重要意義。經(jīng)過這樣的總結,我們對于問題的理解和把握就準確到位了。 帶著這樣的理解、體悟和感受,再來看第一句話。我想,荀子一定是帶著真切的體悟、深刻的思考與內(nèi)心的激越和澎湃,向后人、向中華民族說出了這樣一句話:“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是語重心長的,是情真意切的,是諄諄叮囑的,是無限告誡的,是滿懷希望的,是充滿鼓舞的!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都應該記住荀子那飽含深情的話,“學不可以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