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春啟 頤和園里的佛香閣,目前供奉的是一尊銅鑄千手觀音。這尊觀音造像通高5米,重達5噸,塑于明朝嘉靖年間?!T造于明朝的菩薩,如何坐落在清朝乾隆年間建造的園中?原來,這尊菩薩并不是佛香閣的原始主人,是上世紀80年代才從北京城里喬遷過來的,至今不過二十余年。 乾隆十五年,皇帝弘歷為慶祝他母親六十大壽修建清漪園。他下令疏浚擴大了甕山前的水面,改甕山名萬壽山、改甕山泊名為昆明湖;翌年,在湖之北岸興建大報恩延壽寺,寺后興建一座九級的延壽塔。據(jù)說,這座延壽塔是仿照杭州六和塔而建的。乾隆二十三年,延壽塔建到第八級時,弘歷突然下令停工,并拆除了已經(jīng)建造的八級延壽塔,在原址上改建一座木結(jié)構(gòu)的八角樓閣。這座樓閣于乾隆二十五年竣工,名為佛香閣。閣高四十余米,閣內(nèi)三層,下層供奉鐫胎千手大悲菩薩一尊、銅胎千手菩薩一尊。二層、上層還供有多尊佛像。 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進犯北京,對西北郊各皇家園林瘋狂燒殺搶掠,清漪園未能幸免,連同佛香閣在內(nèi)的許多建筑毀于強盜之火。 光緒十四年,皇帝發(fā)布上諭,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并開始大規(guī)模重建,以備西太后退休養(yǎng)老游玩。光緒十七年,佛香閣在原址上依原樣重建,閣內(nèi)供奉西方接引佛。 1966年,“文革”爆發(fā),西山諸寺橫遭洗劫。泥菩薩被砸毀,石佛像遭斷身。佛香閣中的這尊西方接引佛自然在劫難逃,被造反派們拉進了昆明湖——泥菩薩入水,后果自然不難想象——這是筆者聽老職工講的。 “文革”之后,百廢俱興。頤和園又成為人們游覽賞玩的勝地??墒菆@中主要建筑的佛香閣內(nèi),已然空空如也。有關(guān)方面想起,北京城內(nèi),后海北岸的鴉兒胡同小學,原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間的彌陀寺,寺內(nèi)供奉一尊銅鑄貼金的千手觀音造像。尤為難得的是,這尊造像由于學校一些教工的悉心保護,竟然躲過了“文革”浩劫,至今完好。 1989年9月,原藏于鴉兒胡同小學內(nèi)的千手觀音,告別城區(qū),移入頤和園,立于佛香閣內(nèi)至今。 |
|
來自: 海潮軒 > 《旅游 名勝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