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學校教育理念

 tjsdhxx 2016-03-03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學校教育理念

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不僅開辟了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的新趨向、新視野和新領域,同時也為學校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從根本上而言,教育就是一種引導人追求卓越的積極品質,實現(xiàn)人性的成長發(fā)展,從而獲得美好生活的活動。所以,學校教育的任務絕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和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潛力,通過發(fā)掘學生的各種積極力量而使之逐漸成長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但是,傳統(tǒng)學校教育對后者的重視顯然是不夠的,其工作重心常常只放在發(fā)現(xiàn)和克服學生的缺點和問題,而忽視了教育在培育學生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上的作用。


積極心理學提倡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用積極的心態(tài)對人的心理現(xiàn)象做出新的解讀。因為積極是人類固有的本性,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其固有的積極力量,只有這種積極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長,人性的消極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1]所以,積極心理學著重的是激發(fā)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進而幫助人們尋求和掌握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方法與途徑。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共同擁有智慧、勇敢、仁愛、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六大類美德,具體包括創(chuàng)造性、興趣、開放、愛學習、智慧、勇氣等24種積極力量。[2]不過,這些積極的品質潛藏在每個學生的身上,要想讓這些潛在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中大放異彩就需要后天教育者的精心培育和呵護。


因此,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知識、人格成長、社會性發(fā)展的主要場所,就要有意識地為全體學生尋找或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使每一個學生的積極力量都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中得到充分表現(xiàn)和發(fā)揮。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要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辨認和發(fā)掘他們的積極力量,并學會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運用這些積極力量,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樂觀地期待明天、積極地投入當下、客觀地看待過去,逐漸成為一個自主自立、積極向上的人,用自身的力量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引導學生保持希望,追求美好的未來

作為人類所擁有的一種積極心理,希望代表了對未來的一種積極幻想,是引爆生命潛能的導火線,是激發(fā)生命激情的催化劑。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希望會影響學生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態(tài)度和應對方式,具有較高希望的兒童能更好、更恰當?shù)貞獙ι钪械膲毫筒恍?,在他們眼中,困境是一種挑戰(zhàn),他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靈活的方式來擺脫困境;高希望的兒童比低希望的兒童能更積極地要求自己,憂郁情緒也較少。[3]另外,孩子在校時的學習成績也與其希望程度有一定的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希望對孩子的學業(yè)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4]


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孩童期間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將來什么都能干,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幻想。但到了初、高中以后,由于各種后天環(huán)境和個人經驗的影響,我們的積極希望卻變得越來越少。因此,給予學生支持和幫助他們建立起對未來的希望是學校教育義不容辭的使命。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應注意以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転榛A,給學生灌注希望,幫助其樹立正確發(fā)展目標,從而培養(yǎng)起學生健康穩(wěn)定的希望心理和向著積極目標不斷進取的精神。


1
設置合理目標

希望具體體現(xiàn)在生活中是一個個可實現(xiàn)的目標,也就是希望達到的預期狀態(tài)。一個合理可行的目標,能讓學生明確前進的方向,而不再對未來感到摸不著方向。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其心理活動往往會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tài),行為表現(xiàn)分散而且消極。然而當一個人確立了目標之后,其心理能量就很容易集中,特別是那些技巧要求高的活動更是如此。因此,要想給學生灌注希望并讓希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積極作用,就要幫助學生學會合理設置目標。


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自身實際情況,樹立合理的發(fā)展目標。太難以實現(xiàn)的目標或輕而易舉就可達成的目標都不算合理的目標,不能激發(fā)個體的希望。另外,不同希望水平的人在目標的選擇上也是不同的,高希望水平的人比低希望水平的人傾向于選擇更多、更難的目標,但是他們并不會覺得自己選擇的目標難度很大。合理的目標必須是因人而異的,是每個學生以自身當前的水平為出發(fā)點,通過一定的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


2
明確目標實現(xiàn)途徑

只設置合理目標還不夠,為了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人們還必須制定行動的路徑。學生可能有強烈的愿望想要實現(xiàn)自己設置的目標,但由于方法不明朗,沒有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目標的多種途徑,一旦在追求的過程中遇到障礙,就會不知所措,無法繼續(xù)前進。因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何才能達成目標,讓他們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目標的各種可能的方法,有計劃地達成自己的目標。


3
增強動力思想

希望認知理論認為,希望的一個重要成分是動力思想。所謂動力思想是指執(zhí)行路線的動力,即個體認識到自己有根據(jù)已有的路徑達到所期望的目標的能力,[5]是一種類似于自我效能感的東西。人們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總免不了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或困難,所以,感受到壓力時要有足夠的維持動力去實現(xiàn)目標,在這其中動力思想就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只有目標而缺乏動力思想,再合理可行的目標也是難以達成的。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動力思想是一個涉及多方面且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它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個體已有的經驗、替代性經驗、他人的言語勸說、特定的情景條件等,因此需要教師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訓練。在這一培養(yǎng)過程中,有一條非常關鍵,即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實踐活動,特別是幫助他們從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從而慢慢增強動力思想。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動力思想形成過程中,成功才是動力思想形成之母。

幫助學生提升積極情緒,享受當下的精彩生活

積極情緒是人類情緒中很有適應意義的一類情緒,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促使個體趨近和探索新穎事物,保持著與環(huán)境的主動連結。研究表明,積極情緒能促進人的記憶功能和提取更多的積極材料,使個體在解決問題時更加靈活、完整、有效地進行思考和判斷。[6]積極情緒還有助于消除負性情緒、擴大人的心理資源,擴大人們注意和思維的范圍,[7]使人變得更有創(chuàng)造力,[8]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彈性。因此,關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內心體驗,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情緒,是廣大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生獲得學習幸福感的重要途徑。


1
品味成功體驗

一個人的積極情緒離不開成功體驗,經常失敗的人很難產生積極的情緒。心理學家對有關積極情緒和成功關系的文獻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成功與快樂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成功使人們快樂,而快樂又促成成功。因此,學校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和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學校中累積更多的成功體驗,走進成功體驗和積極情緒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中。


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積極引導學生品味當下,主動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所謂品味是指人們引起、欣賞和增強積極體驗的能力以及以這種能力為基礎的加工過程。[9]品味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它意味著個體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積極事件帶來的愉悅感受,更是有意識地對積極體驗進行進一步加工,通過主動的發(fā)現(xiàn)和用心的關注,來引起、延長和增強積極體驗。


2
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在共同的教育活動中通過相互的認知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的重要保障,而積極有效的溝通是教師和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橋梁。因此,就學校而言,必須要為師生的溝通交流創(chuàng)造平臺,通過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讓師生能夠有機會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進行自由、平等的交流。就教師而言,一個好的教師一定和學生關系融洽。師生之間雖然有學問高低、知識深淺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和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另外,正人必先正己,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到自尊、自律、自重,用高尚的品行贏得學生發(fā)自心底的尊敬和愛戴,從而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

激發(fā)學生積極認知,形成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在錯綜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中,人們對各種生活事件的體驗和感受都離不開一種基礎的心理活動——認知。人們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會進行分析與建構、預期與回憶、評價與解釋,這些都對人的心理有重要的影響。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作為一個自由的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思想對問題做出理解。個體會出現(xiàn)消極的情緒和態(tài)度,并不僅僅與發(fā)生的客觀事件有關系,更主要的還是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若個體擁有一種積極的認知體系,就會習慣于尋找事物積極的因素,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靜與滿足,變得更加愉快與進??;相反,若個體存在不合理的認知體系,遇到問題時習慣尋找負面信息、消極思考,就容易產生絕望、放棄、不滿等消極情緒。因而,引導學生積極認知客觀事件和環(huán)境,對所發(fā)生的問題作積極解釋,于提高學生自身積極力量有著重要意義,也有利于學生形成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1
學生的積極歸因和解釋

歸因是指個體根據(jù)已獲得的各種信息,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背后所包含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和推斷的過程。心理學家韋納的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在尋求學業(yè)上的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時,傾向于歸于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機遇運氣中的一種或幾種。[10]這四種原因涉及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其中能力是穩(wěn)定、不可控的內在因素,努力是不穩(wěn)定、可控的內在因素,任務難度是穩(wěn)定、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機遇運氣是不穩(wěn)定、不可控的外在因素。


積極心理學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做出積極歸因,使其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所謂積極正確的歸因方式,就是要做出既有利于對自己的評價,又有利于行為的改進和能力的提高的歸因。比如,當學生遭遇考試失敗時,若歸因于能力不足,就容易喪失信心,失去努力的動力,不利于自身的發(fā)展。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做積極歸因:在失敗時,全方位地認識問題,試著換個角度來對問題做出新的積極解釋和理解,通過積極的歸因帶來積極的體驗,同時客觀地從失敗情境中尋求可以改進的因素,力爭獲取下一次的成功;在成功時,更要肯定自己,把成功歸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內在因素,從而使自己感到愉快、自豪,更加自信,愿意繼續(xù)爭取成功。


2
教師的積極評價與反饋

日常生活體驗對個體的認知歸因方式有重要影響。對學生而言,教師的教育方式和風格,特別是反饋方式對其歸因風格影響很大。教師經常性的表揚對學生形成樂觀的歸因風格有著重要影響。期望效應表明,學生不自覺地接受到教師的影響和暗示,是個體行為發(fā)生積極變化的重要力量。教師的贊賞和表揚能帶給學生自尊的滿足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愉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身積極力量。因此,教師要經常地給予學生賞識和表揚。


不過,積極評價并不完全等同于表揚,因為,針對學生的不同方面的表揚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在面臨困難或挫折時,經常在智力維度上受到表揚的學生可能會比經常在努力維度上受到表揚的學生更容易感到習得性無助。換句話說,常常被表揚聰明的學生在遭受挫折后,更有可能將失敗歸因為自己能力的不足,從而喪失控制感,感到習得性無助,而常常被表揚努力的學生則更傾向于將失敗歸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并不會失去信心,反而會為了戰(zhàn)勝困難而更加努力。所以,教師要對每個學生做出客觀、公正、積極的評價,對學生的贊賞和肯定要準確、具體,要學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肯定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哪怕極其微小的成績,使得學生健康發(fā)展。

培養(yǎng)自我決定意識,發(fā)展獨立自主的人格

人的生命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自我決定的系統(tǒng)。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長和發(fā)展的潛能,自我決定可以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fā)展的行為。所謂自我決定,是指個體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和環(huán)境信息的基礎上,在內在動機的驅使下,主動采取行動并做出自主選擇所需要的能力和態(tài)度。[11]學生自我決定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其內部動機和潛能的積極發(fā)展,也有助于其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1
自我決定意識

要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自我決定的人,首先就要培養(yǎng)其自我決定的意識。只有在擁有了自我決定的意識后,學生才會更加相信自身的潛力,相信自己能夠對生存環(huán)境和自身進行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從而通過不斷確立目標、尋找和把握機會,達到完善自我積極成長的目的。所以,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決定意識,不能代替學生做決定,而是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熱情鼓勵學生,針對學生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參與選擇的機會,比如,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教育計劃和教育目標的制訂,從而促進其習慣做積極選擇,慢慢發(fā)展出自我決定的人格。


2
自我責任感

教育要啟發(fā)人們獨立運用思維,積極籌劃未來,發(fā)展出主動為命運負責的責任感。為此,教師要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他們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態(tài)度和習慣,即一旦做出自己的決定和選擇,不管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承擔起責任,退縮、逃避是不可取的。學校要重視營造勇于承擔責任的氛圍,建立從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的教育責任機制,使學生能時時體驗到責任感,并在這種氛圍下潛移默化地將責任感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學校還可開展一些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讓學生體味辛苦,經歷磨難,使他們在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立、自強、自我負責的生活態(tài)度和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


3
自主支持性的環(huán)境

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過程中,學校常常逼迫學生在既定的時間、既定的場所里按照既定的規(guī)范去參加既定的活動、學習既定的內容,將教育教學既定的發(fā)展道路或方向機械地強加于每一個學生,限制了學生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的發(fā)言權。[12]長期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內在動機和主動性,進而使得學習的效率也不高,在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方面的表現(xiàn)也會更差。而在支持自主型的環(huán)境下,學生卻明顯表現(xiàn)出更多的積極卷入行為。[13]而且研究還發(fā)現(xiàn),教師所給予的自主支持性水平越高,學生的學業(yè)效能感和社會效能感越高,學業(yè)表現(xiàn)也越好。[14]因此可以看出,自主支持性的環(huán)境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相互信任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會感到自己是受支持的,是安全的,不用啟動各種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從而才能以更輕松的姿態(tài)主動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找到對自己的生活的控制力,逐漸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總而言之,使所有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并生活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使命,而學校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讓學生的積極力量與發(fā)展?jié)摿Λ@得充分自由的發(fā)展也是其最基本但目前卻重視程度不夠的任務。所以,只有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實踐中,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體驗到滿足、快樂和幸福,逐漸領悟到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并最終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人。

本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經費(開放課題)資助

注釋

[1] 任俊. 積極心理學[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 Peterson C,Seligman M E P.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任俊. 兒童希望的培養(yǎng)——心理學意義上的分析[J]. 常州工學院學報 (社科版), 2006

[4] Roberts M C, Brown K J, Johnson R J, et al. Positive psychology for children: Development, prevention, and promotion[J]. 2002.

[5] 劉孟超, 黃希庭. 希望: 心理學的研究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 2013, 21(003): 548-560.

[6] 郭小艷, 王振宏. 積極情緒的概念, 功能與意義[J]. 心理科學進展, 2007, 15(5): 810-815.

[7] Fredrickson B L, Branigan C.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J]. Cognition & Emotion, 2005, 19(3): 313-332.

[8] Isen A M. A role for neuropsychology in understanding the facilitating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social behavior and cognitive processes[J].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2: 528-540.

[9] 郭丁榮, 任俊, 張振新, . 品味: 主動用心地感受積極體驗[J]. 心理科學進展, 2013, 21(007): 1262-1271.

[10] 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4): 548.

[11]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M]. University Rochester Press, 2002.

[12] 勵驊, & 李欣. (2011).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學校教育的缺失[J].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 27(1), 83-88.

[13] Reeve J, Jang H, Carrell D, et al. Enhancing students' engagement by increasing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J].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04, 28(2): 147-169.

[14] Soenens B, Vansteenkiste M.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3 life domains: The role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autonomy support[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5, 34(6): 589-604.

欄目:理論與實踐

作者:任俊  博士  浙江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國際積極心理學會執(zhí)委

責編:趙敏霞


本公眾號已開通原創(chuàng)保護功能,讀者可以在每篇文章下留言,歡迎參與討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