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把咳嗽大致分成兩大類,即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
當氣候突然轉變或人體抵抗力不足時,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氣從口鼻或皮毛入侵人體,肺臟首當其沖,其宣發(fā)肅降的功能失常,肺氣上逆迫于氣道就引起咳嗽。由外因引起的咳嗽為外感咳嗽,一般在2周以內。外感咳嗽,病輕淺,除了伴有燥和濕的外感咳嗽比較難治外,只要及時治療,多能在短時間內治愈。
內傷咳嗽屬于慢性咳嗽,其病理因素包括飲食、情志及臟腑功能失調,其中尤以飲食不節(jié)導致脾胃功能失常,痰濁內生以致咳嗽的情況最為常見。內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fā)作過程,病程延續(xù),在治療上難達速效。
咳嗽的癥狀千變萬化,中醫(yī)治療咳嗽,首先以發(fā)病時間的長短辨別其屬于外感咳嗽或是內傷咳嗽,接著再從痰的量、色、質來確定其寒熱性質,之后再依證施治。
慢性咳嗽分為兩類:一類為初查X線胸片有明顯病變者,另一類為查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以咳嗽為主或唯一癥狀者,即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慢性咳嗽誘發(fā)原因常為上氣道綜合征(主要是鼻后滴流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這幾種病因占呼吸科門診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 此外,有些咳嗽是由藥物誘發(fā)所致。中醫(yī)治療咳嗽講究辨證論治,在治嗽與治咳上有明顯優(yōu)勢。中醫(yī)在治療外感或內傷所致的咳嗽上,治法和用藥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要有良好的療效,患者應該重視飲食禁忌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咳嗽期間應該忌食海鮮、戒煙酒;飲食宜清淡,遠離油膩,也應避免過咸、過甜及辛辣剌激類食物,以免助濕生痰或加重咳嗽。除藥物治療外,食療對咳嗽的防治也有很大效果——
咳嗽聲重有力、氣急欠平、咳痰稀簿白色,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痛楚、惡寒發(fā)熱、無汗、舌苔薄白、肺浮或緊。 食療方法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常用食療物有生姜、蔥白、紫蘇葉、紅糖等。
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咳時汗出、痰黏稠或黃,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 食療方法為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常用食療物有無花果、金銀花、綠茶、冰糖等。
干咳喉癢、連聲作嗆、咽喉干痛、口干鼻燥、無痰或痰少而黏連成絲且不易咯出、苔薄而澀,舌紅少津、脈數(shù)細。 食療方法為疏風清肺、潤燥止咳。常用食療物有松子仁、核桃肉、梨、藕、蘆根、麥冬、荸薺等。
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痰黏膩或稠厚成塊、痰色白或帶灰色,因痰而嗽、痰出咳平。每于早晨或食后痰多咳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食療方法為燥濕化痰、理氣止咳。常用食療物有陳皮、甘草、蘿卜子等。
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而黏、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shù)。 食療方法為清熱肅肺、豁痰止咳。常用食療物有魚腥草、荸薺、羅漢果等。
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黏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 食療方法為清肺泄肝、順氣降火。常用食療物為青黛、柿、杏仁、牡蠣等。
干咳、咳聲短促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盜汗、口干,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 食療方法為滋陰潤肺。常用食療物有麥冬、沙參、鴨肉等。
咳聲低微無力、氣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且色白量多、神疲懶言、食少面色白、畏風、自汗,易因外邪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脈細弱。 食療方法為補氣溫肺,止咳化痰。常用食療物有生姜、人參、鹿角膠等。
應對感冒咳嗽,最重要的是預防重于治療。人們應注意氣候變化,避風寒,免著涼,提高機體衛(wèi)外功能;飲食保持均衡;冬季運動以適量和微出汗為宜。一旦患染感冒,最好能及時治療,切不可耽擱拖延。需要強調的是,中醫(yī)防治咳嗽雖有多種方法,但是患者除非很清楚自己的癥候,否則最好不要自行服藥,以免弄巧成拙。
(菖蒲) |
|
來自: 我心飛揚695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