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一段發(fā)人深省的名言: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之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關(guān)鍵就在這“有身”與“無身”之間,確實存在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沒有達到“無身”之前,心就不能達到純正,就要受到身的牽引,所以,這個過程必須是由外而內(nèi),由身而心來完成的,這就是所謂的心由身成。 所以,孔子講“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敝v“克己復(fù)禮為仁”其實就是給出了一個非常具體的修身——如何有一個正確的身,進而借助修身來正心的辦法。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所謂習(xí)慣的養(yǎng)成——由身之習(xí),成心之慣。 論語里面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言曰: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悖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其所謂“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都是身的事,而其所成的結(jié)果,則是心之正。所以《郭店楚簡·性自命出》中說“君子身以為心主”就是說以身形來端正內(nèi)心。 然而,以身正心終究不過是小成,終究不過是局限于禮的框架之下,缺乏靈動和滯后,所以如果要更進一步,則必須要等到“心正”之后。 什么叫“心正”?也就是心得正本然的良知,得正于大道,也就是心合于大道。心與道相合而得正,的表現(xiàn)就是心中“無身”、無私、無我而有道,換言之,其所見只有道和正的問題。 所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中的所謂“心不在焉”,其實是說心不在我,心不在私,心不在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之謂也?!靶牟辉谘伞惫誓堋耙暥灰?,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薄词姑鎸梢宰尦H烁械椒迲痢⒖謶?、好樂、憂患的事情,也不以為意。 所以,我們看真正的儒者,或者至少是有修養(yǎng)的人,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內(nèi)心很平靜,行為很平和。 這種修養(yǎng): 小而言之,可以讓人心態(tài)祥和而安逸,無憂無懼。 大而言之,可以讓人能夠處亂不驚,始終保持冷靜沉著的狀態(tài),能夠好謀而成。 一句話,這是做大事,成大器的基本素質(zhì)。 所以,那些說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在當(dāng)今時代是缺乏應(yīng)用價值的,最多說對了一般,在做點小事上,可能確實沒有什么用。但是要做大事,成大器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是有用的,而且?guī)缀跏亲詈糜玫摹?/p> 所以孔子講: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所以,只有達到了“修身”的人才能是一個完成了自我的內(nèi)圣過程的“大人”,才能去實踐外王——外王和管理不同,管理是個中性的概念,僅僅是一種行為而已,其結(jié)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 外王則是一個最終能夠?qū)崿F(xiàn)“天下平”這樣一個至善的結(jié)果的,正面的詞匯,因此它必須是建立在,正確的修身,即加以誠意為前提的修身的基礎(chǔ)上的。 推薦熱讀《原易》,《周易》解讀力作,讀易必備工具書 推薦朱東老師國學(xué)微課堂《三字經(jīng)精讀深解100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