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覃仕勇 學術文之談宰相 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 但其實清朝是不設宰相的。 清承明制,清朝很多制度都是沿襲明朝的。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鑒于唐宋兩朝相權太重,威脅到了皇權的生存,于是就廢除了宰相制。 所以非但清朝,明朝也是沒有宰相的。說張居正、徐階、楊廷和、夏言、申時行、高拱等等是宰相、名相,如果從嚴謹?shù)慕嵌戎v是錯誤的,正確的叫法是“內閣首輔”。 嚴格說起來,在中國歷史上,也只有遼代設置過名叫“宰相”的官職,其他歷朝歷代都從來沒有設置過這個官職。 用《周禮》來解釋,“宰”,在中國古代是官吏的統(tǒng)稱,其意為“主宰”。在殷商朝,宰是指管理家務和奴隸的官員;周朝設置有執(zhí)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所以說,“宰”就是官員的通稱。 相,本義為相禮之人,兼有輔佐的意思。 最早將“宰”字和“相”字結合在一起的是《韓非子.顯學》中“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之句,本是掌握政權的大官的泛稱,后來被用來指稱輔助皇帝、統(tǒng)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西漢陳平就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p> 也就是說,宰相只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 那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朝歷代都會有最高行政長官,也都會出現(xiàn)所謂的“宰相”,只不過名目不同,叫法不同罷了。 不過,像夏商周三代時的巫史、太宰、尹、太師等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稱之為宰相,有欠妥當。 真正意義上的宰相始于齊桓公稱霸時期。管仲被齊桓公起用為相國,由此管仲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宰相。 也就從這一時期開始,東周列國紛紛設立了相國,也就是宰相。 如果別人考你歷史上著名的相國有哪些?你可以說百里奚、晏嬰、李悝、商鞅、藺相如。 秦國是戰(zhàn)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從此丞相之名開始代替相國之名。 漢承秦制,但隨著歷史發(fā)展,丞相主要處理日常行政事務,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臺長官的手中。 漢成帝時期,設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分散了相權,即三公就是三個宰相。 東漢改三公為司徒、司空、太尉,三公之中太尉最尊。 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同時代的丞相有蜀漢的諸葛亮,孫吳的陸遜。 晉朝建立省事,尚書省、門下省等三省長官成了宰相。 南北朝中,中書監(jiān)、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仆射、將軍、錄尚書事等等,因多與皇帝議論政事并得皇帝委以機密,也就成為了實際意義上的宰相。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以及由尚書令改制成的尚書仆射都是宰相。 唐高宗后,尚書仆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不過,五代中的后晉出現(xiàn)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襲下來。 宋朝的同平章事便是宰相。 北宋元豐改制,設二相,首相稱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 南宋建炎年間,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朱元璋開國之初,也設有中書省,左右丞相。 但到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總攬國政,可以說,宰相制度宣告廢除了。 但到了明成祖朝,明成祖朱棣不勝庶政之繁,設立了內閣大學士協(xié)理文書,建立了內閣制。 注意,內閣只是欽命代言人,不是專門機構,成員全是無行政經歷的翰林學士;它對下無節(jié)制力卻受司禮監(jiān)制約,并且內閣學士只有票擬權而無決策權,所以內閣大學士雖然在民間有“相”的稱呼,實質卻已經不同。 清代繼承了明代的政治制度,設內閣制,有文華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協(xié)辦大學士。 劉羅鍋劉墉曾任內閣大學士、協(xié)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所以,民間就稱他為宰相了。 而實際上,在雍正朝,雍正另設軍機處,內閣已經成為閑職,稱其為“相”其實已不恰當了。軍機大臣倒是有幾分“宰相”的意味。 也就是說,依照官職和權利,劉羅鍋其實并不配稱作宰相,而他的“死對頭”和珅既是大學士,又兼軍機大臣,倒是可以稱為宰相。 |
|
來自: 風過竹笑 > 《傳統(tǒng)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