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后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qū)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chuàng)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實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骨峻風清 沉著生動 ——趙之謙的書畫藝術 童衍方 趙之謙是晚清杰出的藝術大師,書、畫、篆刻均能開宗立派,至今仍影響巨大。在諸藝中于書法用功最勤,其書初學顏真卿,后致力于篆隸北碑,雄放凝重,挺拔堅勁,自成一格。 北碑楷書屏,縱122厘米,橫24.5厘米,文日:“用日約少誠快意,勉力務之必有熹。同治乙丑四月書寄稼孫大兄,請指謬誤,弟謙?!扁j白文印“趙之謙印”、朱文印“漢后隋前有此人”,此書是四屏之最后一幅。時年作者三十七歲。 此書結(jié)字謹嚴端凝,運筆雄健沉酣,墨色濃重如漆。雖取法北碑,又存顏字風韻,是標準的“顏底魏面”。此書法度森嚴又不刻板,貴能于平整中見險絕,于方折處見溫潤。如“誠”字的結(jié)字茂密整煉,但其“戈”部的起筆卻舒長有勢。又如“熹”字的中間的長橫,堅勁有力,起收筆氣滿意足,頗顯精神。此書注重參差避讓,疏密對比,如“力、務、之、必”的長短疏密的合理變化,均自然而有韻致。 此書內(nèi)容為摘書“急就篇”,此篇為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也稱“急就章”,為蒙童識字課本,按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此七言格言為篇中佳句。早在敦煌漢簡中,就有人書寫這兩句韻語。“用日約少”、“勉力務之”就是告誡學人不讓歲月蹉跎,光陰虛度,又激勵大家要勤學苦練,勇猛精進。此書掛余齋壁中,可作座右銘矣。 筆者喜集趙之謙作品,其中《悲庵集銅造像拓本》,桃花癭木面冊頁,共廿九開,趙之謙有十處題記,扉頁篆書題題日:“皆大歡喜,以茲佛力,周十二時,人天無礙,何慮何思,悲庵敬贊?!弊藨B(tài)生動,頗具畫意。王一亭舊藏八言魏書聯(lián),上聯(lián)雖損一字,卻多吳昌碩題詩,詩中:“位置已窺秦漢上,千秋薄視鄭文公?!笔遣T先生對趙之謙的高度評價。此外,魏書集《蘭亭序》聯(lián)、為曹葛民所書的第一幅佛語橫額及給張公束的信札(內(nèi)提到錢松之子錢式種種),都是較精而有史料價值的書法作品。 趙之謙的書畫紈扇最為人稱道,所繪折枝牡丹、玉簪海棠,敷色鮮麗明潤,艷而不俗,活色生香,勃勃而有生機也。用筆靈動酣暢,以勾勒擦皴的湖石,渾穆簡約,嚴謹雋勁,有陳洪綬之風,而秀逸過之。書則沉勁入骨,醇中有肆,章法布局,妙合自然,可謂盡善盡美矣! 趙之謙行書吳鎮(zhèn)詩 趙之謙篆書 為方壺書《說文解字敘》節(jié)錄 鳴謝: 大蝌蚪 天天網(wǎng)上 (書藝公社版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