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春節(jié)期間的最后一波高潮: 吃湯圓、猜燈謎、看舞獅,賞花燈, 夜如白晝,萬人畢集,士女齊出, 歡歡喜喜鬧元宵。 ——國館君按 元宵節(jié)這天是頗讓人感慨的一天。 也許我們大多數(shù)人還沉浸在過年的氣氛中,但不知不覺就迎來了春節(jié)的最后一波高潮,因而有人不禁感慨道:“這是我一年中見過我父母最多魚尾紋的一段日子。”因為能最直接地表達出內(nèi)心愉悅的動作,只有笑。 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春燈節(jié)、小正月、元夕節(jié)。其中上元之號來自道教,在其神譜中,共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元神,象征天地人三界,上元天官,降生于元月十五,因而上元節(jié)也是一個祭神之日。南宋《夢粱錄》亦有載:“正月十五日元夕節(jié),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span>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因而元宵習(xí)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但吃元宵(湯圓)可以說是大江南北的共有習(xí)俗。雖然它的做法成份風(fēng)味各異,但都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意義。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出自閩南歌謠《元宵月正圓》。腦海里不禁呈現(xiàn)出一副溫馨美滿的家庭畫面,但湯圓黏性高,不易消化,因此也不可以貪吃哦!畢竟作為這一節(jié)日最美好的點綴,能品透其間的意義便足矣。 “舞鳳飛龍成夜市”、“千家把酒賞花燈”,這字里行間無不透出一派喧囂熱鬧的景象。耍龍燈、舞獅子、猜燈謎、賞花燈……都是元宵節(jié)最歡慶的習(xí)俗。 其實,元宵節(jié)亦是浪漫的,它也被稱為除了七夕之外的第二個中國情人節(jié)。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描述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span> 古時因礙于禮節(jié),女子不便隨意外出。而在這夜如白晝、熱鬧非凡的節(jié)日里,借著黑夜的掩護與光影的迷離,年輕人心中的浪漫情緒亦隨之油然而生,多少美好的姻緣佳話,都嵌在了這燈火闌珊的日子里。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碧撇⒌倪@句詞正是道出了元宵的心致。黑夜來臨,本是日落而息、倒頭酣睡的時候。 但元宵之時,人們卻有了不眠不休的興致。這高昂的興致,承載著多少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也許這就是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初衷所在。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 隋煬帝 法輪天上轉(zhuǎn),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fēng)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fā)琉璃臺。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蕭聲動,壺光轉(zhuǎn), 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游人笑語中 。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編撰,轉(zhuǎn)載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