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妙應寺(組圖)2012年11月15日 13:30 新浪佛學
![]() ![]() 妙應寺位於北京市阜成門內大街路北,寺內有一座高大、雄偉的藏式喇嘛塔,因塔身通體皆白,所以人們都習慣地稱它為“白塔”,而將搭下的寺廟稱為“妙應寺”或“白塔寺”。 白塔寺有塔已史傳很久,并曾幾經變遷。遠在一干多年前的遼代,這一帶曾是遼南京城的北郊。遼道宗壽昌二年(1096年),這里就曾建過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內藏有釋迦牟尼佛舍利、戒珠、香泥小塔、離垢凈光陀羅尼經。到了元代,這一帶成為當時新建的元大都內城。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l7年)敕令在遼塔的遺址上動工建造“大圣壽萬安寺”及造座喇嘛塔,并迎釋迦佛舍利藏於塔中。塔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寺於至元二十五年(1283年)年建成。白塔經八年精心修建而竣工後,忽必烈十分滿意,命以塔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箭落處劃出界址并修建一座面積約16萬平方米的大寺院,因祝禱皇帝生辰而取名為“大圣壽萬安寺”(又名“白塔寺”)。元朝是一個統(tǒng)一的,領土空前遼闊的多民族封建帝國。元世祖忽必烈最推崇的是喇嘛(藏傳佛教)。13世紀20年代末,成吉思汗的第一代繼承者就開始與西藏地方首領接觸,60年代及70年代初,隨著元朝江山大一統(tǒng)的完成,忽必烈與八思巴一代的結合更趨緊密。在政治上,西藏正式成為隸屬元朝的一個行省,并開始確立其“政教合一”的新政體;在宗教上,定喇嘛教為元朝國教,向蒙漢地區(qū)傳播,封該教首領為“國師”委以統(tǒng)管全國釋教及西藏政事的權力;在文化上,特命第一代“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制元朝官方統(tǒng)一使用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字)。白塔寺這座巨型藏式佛塔的創(chuàng)建,就是上述種種關系在建筑上的集中表現。 佛塔是隨著佛教的傳人而出現的。在近2000年的沿革和發(fā)展中,各個佛塔的建造都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元朝室特別尊崇藏傳佛教,因此,元代佛塔較多的采取了藏式喇嘛教形制,這個時期建造的佛塔,一般都簡稱為喇嘛塔。喇嘛塔與古印度的“窣堵坡”(即印度搭)較接近。為達到弘揚喇嘛教的目的,佛塔常建於坡峰高臺、關口要隘、渡囗要津或都市大道上。喇嘛塔塔身祗有單層,所以往往抬高塔基,增高塔剎來增加塔的高度。塔身呈幾何狀覆缽體,顯得雄偉豐碩。塔剎長頸,也不同於漢傳佛教塔剎寶瓶狀。喇嘛塔所用材料多數為石塊且表面涂灰刷漿,通體皆白,人稱為白塔。而塔剎圓盤多用銅鑄,因此在紅日藍天下,光彩耀目。 大圣壽萬安寺香火鼎盛近百年,它是元皇室在京城進行佛事活動的中心。朝廷規(guī)定每年各重大節(jié)日所舉行的大朝儀,“前期三日,在大圣壽萬安寺習儀”。當忽必烈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去世後,皇室為他在白塔西側修建了神御殿(又稱影堂),里面安放他的遺像畫幀,每月派大臣前任祭奠,直至元朝滅亡。元貞1295年),鐵木真皇帝到大圣壽萬安寺參加“國忌曰”佛事,飯僧達七萬之眾。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一場特大雷火焚毀了大圣壽萬安寺的所有殿堂,唯一幸免的白塔是元大都城興衰的歷史見證。 妙應寺白塔總高51米,磚石結構,白色體軀,塔基是用大城磚壘起,呈T形的高臺,高出地面二米,面積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積為810平方米,疊高9米,共三層,下層為護墻,二、三層為須彌座,每層四面各左右對稱內收兩個折角,因此擁疊出許多角石和立面。須彌座束腰部分,每塊立面都被兩邊角柱及上下梟枋所襯托,整個塔座造型優(yōu)美,富於層疊變化。座上的塔身是碩大的白堊色的覆缽體,形狀如同葫蘆;上半部為圓錐形的長脖子,有13節(jié),稱“十三天”頂上花紋銅盤的周圍懸掛36個小銅鐘。風吹鈴鐺鐸,聲音清脆悅耳。銅盤上堅八層銅質塔剎,高五米,重四噸,分為剎座、相輪、寶蓋和剎頂幾個部分。妙應寺白搭和北海白塔遙相對峙,*北海白塔高約l5米,是北京最大的白塔,也是現存最大的一座喇嘛塔?!堕L安客話》一書中記載云:“角垂玉桿,階布石欄。檐掛華篁,身絡珠網。珍鐸迎風而韻音,金盤向*而光輝。亭亭岌岌,遙映紫客。”其規(guī)制之巧,建筑技術之奇,古所罕見。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中統(tǒng)元年(l260年),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首傳西藏,後傳入元大都。古代尼泊爾兩國久負“良工之萃”盛名,受派遣來元的年輕工藝家阿尼哥既有膽識,又賦有建筑、繪塑才華,深得八思巴賞識,被推薦到忽必烈御座前,倍受重視。他入仕元朝40年,為中尼兩國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中國曾建造過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山西五臺山,一座在北京。妙應寺白塔是阿尼哥所主持的建塔工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它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風格,不僅具角內涵豐富的佛教意義,能逅應各種活動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為元大都建筑增添了光彩和氣勢。阿尼哥的名字已載入我國史冊。1961年,當尼泊爾馬享德拉國王首訪中國時,兩國政府簽訂協(xié)議,修筑西藏通往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公路,為紀念阿尼哥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這條公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3世紀70年代在北京落成的圣寺萬安白塔,與20世紀60年代竣工的喜馬拉雅山阿尼哥公路,體現了中尼兩國友好交往歷史源遠流長。 大圣壽萬安寺元末被焚後,荒無近90年,直到明天順元年(1457年),才由宛平縣民郭福請修寺院,改名“妙應寺”,并沿稱至今。妙應寺由寺院和塔兩部分組成。中軸線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山門、鐘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和塔院。山門面闊三間,東西兩旁有八字影壁,中間券門上有石刻橫匾,上書“敕賜妙應寺禪林”。進門後,兩側分列樓閣式鐘鼓樓。其後為天王殿,面闊三間,內塑四大天王像。再往北是三世佛殿,面闊五間,前有月臺,內供三世佛,頂飾三座盤龍藻井。三世佛殿往北為七世佛殿,面闊五間,內塑七尊佛像,兩旁為十八羅漢,頂飾三盤龍藻井。大殿兩旁都有配殿廊廡。寺廟最北為塔院。塔院地勢較高,以紅墻圍成一個單獨的院落,院內四隅各建角亭一座,白塔位於中央偏北。院門在南墻正中,門額上題“敕建釋迦舍利靈通寶塔院”。迎門有殿,名“具六神通殿”,內供三世佛。殿後檐外有坐南朝北的佛燈龕三小間,內砌作臺階狀,以供燃燈,與佛燈龕所對者即為白塔。重修後的白塔也更為壯觀,塔身四周又裝飾了鐵燈籠108個,夜間視之,紫星拱衛(wèi)。有人寫詩贊曰:“梵宇弘開北帝都,碧天突起玉浮圓。夜深石鼎香煙盡,萬里風清明月孤。”清代以後約半個世紀,僧人出於生計,將配殿及寺內空地出租,白塔寺逐漸演變成北京城著名的廟會勝地之一,逢年過節(jié),人群熙攘,十分熱鬧,是過去北京市民非常喜愛的既可集市又可游憩的去處。 從寺院遺留下來的大小碑刻中了解到,歷代對白塔寺的修繕時間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宣德八年(1433年),萬歷十五年(l58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民國十四年及二十六年(1925年、1937年)。 乾隆十八年《御制重修白塔碑銘》中有一段記載:“大清乾隆十有八年,歲在癸酉秋七月,重修妙應寺白塔。朕手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及梵文《尊勝咒》并《大藏真經》全部七百廿四函,用以為鎮(zhèn)?!边@批經書鎮(zhèn)於何處,成為一未解之謎。1975年,唐山發(fā)生大地震,波及北京,白塔也被震損。塔剎歪斜,支撐華蓋的相輪上部砌體嚴重崩塌,塔身肩部嚴重開裂。1978年g月,北京市古建部門對塔進行加固整修。當打開銅搭頂檢查內部時,意外地發(fā)現里面貯存者許多經書和箱盒等文物,原來它們就是乾隆皇帝所說的鎮(zhèn)塔藏品。造批在塔頂里沉睡了二百多年的佛教文物有:七百二十四函龍藏新版《大藏經》,可裝載一卡車;乾隆帝手書經咒各一份;三尊各高20公分的銅質三世佛像;裝滿了八寶、念珠、各朝各代貨幣的四個銀瓶;一尊黃檀木整雕連龕觀音像,像下面有一個圓形小缽,內藏33顆舍利子;一尊精雕細刻的小赤金舍利長壽佛,高五公分,全身鑲嵌四十多粒紅寶石;一套五方佛冠和補花錦緞袈裟,上綴千馀粒珍珠、珊瑚珠、檀木珠和藍、紅寶石;有白、藍、黃、綠3色絲織大“哈達”,長5.3米,寬0.76米,上織“八寶”圖形和藏文“利樂歌”等等。大小箱子中都按佛、法、僧三寶的規(guī)矩順序安放,格式十分嚴謹。整套文物質地優(yōu)良,工藝精湛,其中完整的佛冠和袈裟,還有大幅素織的“哈達”,是目前北京地區(qū)僅存獨有的。 1961年,國家將這座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列入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幾次撥款進行了修繕。1978-1980年大修白塔,同時還修繕了塔院的四個角亭、三世佛殿和塔前的天王殿、七佛寶殿等,使白塔與寺院內的殿堂煥然一新。政府還設立了保護機構,正式對外開放。1998年,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拆除了“文革”期間亂建的堵在白塔山門處的副食店,使白塔雄姿重新展現在阜內大街北側。山門及鐘鼓樓等均依舊制重建。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