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族稱族源2009-10-19 16:17:06 作者:56china 來源: 瀏覽次數(shù):337 網(wǎng)友評論 1 條【族稱】 【族稱】 黎族的族稱,有泛稱、他稱和自稱三種。 (1)泛稱。泛稱,即指古代對海南島上諸少數(shù)民族的廣泛稱呼。常見于我國史籍中,如:周時稱為“ 駱越”,秦時稱為“西甌”,漢時稱為“越人”,西漢時繼稱為“駱越”,東漢時改稱為“里”、“蠻 ”,隋時則“俚”、“僚”并稱,唐時普遍沿襲稱為“俚”、“僚”,清時稱為“真粵人”。 (2)他稱。黎族的他稱很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夷黎、遐黎、霞黎、夏黎、三差黎(即“三星黎)、四 差黎(即“四星黎)、乾腳黎、俚黎、吔黎、侾黎、花腳黎(即“下腳黎”)生黎、熟黎、大廠黎、小廠黎 、岐黎、穿裙黎、大鬃黎(即“光鬃黎)、小鬃黎、德透黎、本地黎、吔人、黎岐、生岐、熟岐、文昌黎( 李村、荔枝莫寨村、馬嶺寨腳村、買陂村和下寨苦藤村等三十五處,均屬文昌黎)、臨高黎、儋州黎、樂 會黎、昌化黎、萬州黎、陵水黎、崖州黎和感恩黎等。 (3)自稱。黎族自稱有賽(黎語“hlai[Φai53]”的音譯),侾(黎語“has[ha11]”的音 譯)、杞(也寫作“岐”?!癵heis[gei11]”或“heis[hei11]語音近譯)、潤(亦寫“運”。 黎語“dzun[Zun53]”的語音近譯)和美孚(黎語“moifau[mo:i53far53]”的語音近譯) 等五種。其中,“賽”之稱呼最為普遍,幾乎所有的黎族在對外交往時,都以“賽”為自稱。“賽”在 保亭黎族苗自治縣的加茂地工有“hlais[Фai11]”和“tais[thai11]”兩種讀音;在 三亞市馬嶺、田獨等地區(qū)讀作“dhai[dai53]”。不論是“tais[thai11]”還是“dhai [dai53]”,都是黎族自稱“hlai[фai53]在不同地區(qū)的語音演變。 【族源】 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東南沿海地區(qū)廣泛地分布著百越族群,“自交趾到會稽七八千里,百粵(越) 雜處,各有種姓”(《漢書·地理志》)。其中的駱越分布于今廣東之西南部(含雷州半島)、廣西之南部 、越南之北部,以及海南島?!稘h書·賈捐之傳》徑稱海南島中的居民為駱越之人。上述地區(qū)的駱越人 不僅在考古學(xué)上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征,而且在人類學(xué)、語言學(xué)、地理學(xué)、民族文化等方面有親緣關(guān)系 與相似之處。 黎族民間流傳的人類起源的故事,如洪水漫天為災(zāi)、兄妹結(jié)為夫妻、雷神攝蛇卵產(chǎn)子等民間故事傳 說等等,與百姓后裔壯侗語族其他諸族流傳的故事頗為相似。 至于嶺南百越諸支(南越、駱越、西甌)的后裔俚僚等,其活動盛期相當(dāng)于東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 ,活動地域包括兩廣、越南北部及海南島,出現(xiàn)了不少的跨地數(shù)州乃至十?dāng)?shù)州的渠師酋豪。其中跨踞高 涼等十?dāng)?shù)州的俚帥冼氏與馮氏,從南朝梁陳至唐,曾經(jīng)統(tǒng)治海南儋耳千余峒及崖州、臨振等州縣的俚、 吔(歧)人民。至今海南島有冼夫人廟,每年二月十二日的“鬧軍坡節(jié)”便是紀(jì)念冼夫人的。冼夫人為俚 帥,與黎族有淵源關(guā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