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到濟南一游,始于中學讀了老舍先生的《濟南的秋天》,“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墻,環(huán)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山東游的第六天就迫不及待的從日照趕往濟南。 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位居濟南七十二泉之首。自古就有“游濟南不游趵突泉不成游”之說,所以我覺得那兒肯定非同一般,便十分渴望親眼目睹這天下第一泉的風采。到濟南當天,不顧勞累就前往趵突泉。 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fā),噴涌不息的特點。《歷城縣志》中對趵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shù)尺,聲如隱雷,冬夏如一”。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余題了“激湍”兩個大字,并封為“天下第一泉”。 而我游趵突泉,既不見其形,又未聞其聲,看到的只是一潭發(fā)綠的死水和游人鼎沸的嘈雜聲,只有仔細看才能看到死水微瀾。降水少和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使得“泉池中央偏西,有三個大泉眼,水從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來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斷地翻滾”的景象只能在老舍的雜文《趵突泉的欣賞》中領略了?!凹偃鐩]有趵突泉,濟南會失去它一半的嫵媚”! 趵突泉公園里最美的景致是泉水,沒有涌泉的趵突泉公園使我遺憾。但還有一處景點對我的吸引力不亞于趵突泉,那就是著名的一代詞人李清照的故居了。李清照的故居在漱玉泉的北邊,一進院子,就有一種深深的情懷牽絆,想起她的《漱玉集》,心中默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SPAN> 綠肥紅瘦的雨后海棠,出在李清照筆下,獨樹一幟,美不勝收。 我漫步在李清照紀念堂的庭院中,置身于枝繁葉茂的海棠樹下,仿佛又進入了女詞人那如詩如畫的境界里,令人欷噓感嘆之余,只能道一聲海棠依舊,物是人非了。 渴望大明湖,則源于劉鶚的《老殘游記》。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名聯(lián):“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那時就想,大明湖該是一個清麗柔美、空明澄澈的仙境吧! 進了園門,只見湖上鳶飛魚躍,荷花滿塘,畫舫穿行,岸邊楊柳蔭濃,繁花似錦,游人如織,其間又點綴著各色亭、臺、樓、閣,遠山近水與晴空融為一色,猶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畫卷。 荷花是濟南的市花,大明湖近岸,碧綠的荷葉隨著微波輕輕搖蕩,像一塊碧玉雕琢成的玉盤,托著幾粒仙丹似的露珠。滿眼的綠色中掩映著淡淡的胭紅,幾朵白荷脫穎而出,異常俏麗。尤其叫我驚艷的是大明湖荷花的重瓣和豐滿。一絲風起,香遠溢清,“荷葉田田千點碧,藕花冉冉滿城香”,真是不妝艷已絕,池蓮自在香。 大明湖的柳樹也別具一格,值得一觀。岸邊垂柳成蔭,湖心島上也是垂柳撫堤,像綠色的秀發(fā),散發(fā)著清純的氣息。流連此間,一步一景,一景一影。 突然想起《還珠格格》里的臺詞:“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怨了一輩子,想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卻仍然感激上蒼,讓她有這個可等可怨可想可恨的人,否則人生就像一口枯井了無生趣。”有些人,有些事,從開始就注定是我們生命中的過客。就如這夏雨,忽而急驟,忽而舒緩,來的匆匆,去也匆匆。“只緣感君一回顧,使我思君朝與暮。”這應該是所有有情之人的心聲吧! 八天的山東游結束了,但人生就是一個旅程,還要不停地奔向下一個目的地。美麗的山東讓我們留連忘返,但是必定會漸漸模糊,漸漸遠去,留下來的只是在心中的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