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簡史 先秦和秦代書法 一、先秦 先秦包括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約自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221年。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跡外,大約有兩種,一是直接刻寫,一是先書后刻??唐醯姆椒ㄖ饕菃蔚叮倭苦嵵氐挠浭驴剔o用雙刀。龜甲獸骨的質地都比較堅硬,表面是不規(guī)則的形體,文字排列,多數(shù)自上而下;兩行之間,多數(shù)從右到左。這樣的書寫習慣,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的書法創(chuàng)作。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跡外,大約有兩種,一是直接刻寫,一是先書后刻??唐醯姆椒ㄖ饕菃蔚叮倭苦嵵氐挠浭驴剔o用雙刀。龜甲獸骨的質地都比較堅硬,表面是不規(guī)則的形體,文字排列,多數(shù)自上而下;兩行之間,多數(shù)從右到左。這樣的書寫習慣,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的書法創(chuàng)作。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跡外,大約有兩種,一是直接刻寫,一是先書后刻。刻契的方法主要是單刀,少量鄭重的記事刻辭用雙刀。龜甲獸骨的質地都比較堅硬,表面是不規(guī)則的形體,文字排列,多數(shù)自上而下;兩行之間,多數(shù)從右到左。這樣的書寫習慣,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的書法創(chuàng)作。 甲骨文的風格存在顯著的變化,形成了時代特色。董作賓先生(彥堂)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提出了甲骨文的五個分期學說,其中書體是一項判斷標準。我們認為,甲骨的書刻者是書風的創(chuàng)造者。其中,突出的如第一期由韋、亙、永諸貞人貞卜的甲骨文,氣格闊大,雄壯卓偉;第二期由旅、大、行諸貞人貞卜的甲骨文,規(guī)矩森然,法度謹嚴;第五期由黃、泳諸貞人貞卜的甲骨文,工穩(wěn)典雅,布局精到。要達到這種高超的水準,他們是經過了嚴格的訓練的,出土甲骨中的習字骨就是他們學習的證明。這還可以說明甲骨文書刻者已有自覺主動的審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少量甲骨朱墨書中還可以看到,書寫者已經注意發(fā)揮毛筆的性能了,董作賓說:“用硃或墨寫了未刻的文字,筆順收迄,筆鋒收放,十分清楚,因之可以斷定,殷代寫字確是用精良的毛筆?!彪m然這只是雪泥鴻爪,其發(fā)揮也還有限,但畢竟是一個可貴的開始。 ?。?、商和西周金文 青銅器銘文產生于商代早期,多是器主的標識、族徽、祖先名字等,一般只有兩三個字,象形程度較高,有的甚至接近于寫實繪畫。這大約因為受早期圖畫的影響的緣故。它的形式仍然與早期甲骨文有相通之處。 商代末期,許多器物的銘文字數(shù)仍不多,如《司母戊鼎銘》、《司母辛鼎銘》,但文字作風有變化,司母戊鼎銘筆劃起收呈尖形,直筆多,類似甲骨文,而比較肥大,加上字形較大,結構也取縱勢,看起來雄壯渾厚。從文字的角度講,它們與甲骨文并無本質的差異。 此時長篇銘文也開始出現(xiàn),有的達到四五十字。如《戍嗣子鼎銘》《宰甫卣銘》等。銘文的形式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傮w看來,字形與甲骨仍極相似,但筆劃粗細變化較大,起收隨處可見尖形;結構仍多取縱勢,但已經注意隨字賦形,謹嚴而自然。因而其氣質渾厚樸茂,健峭厚重,和甲骨已然大不相同??梢?,新的物質條件的作用已經顯示出來。 西周是青銅器的極盛時期,也是金文的鼎盛時期。銘文由商末的幾十字發(fā)展到數(shù)百字,內容主要有祭祀典禮、征伐紀功、賞賜錫命、書約劑、訓誥群臣、稱揚先祖等六大類,文辭最長可達497字(《毛公鼎》),對文字處理水平的要求必然相應提高,當然也就可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ǎ保┪髦芮捌?br> 其中《大盂鼎》為西周重器,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禮村,銘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載康王二十三年策命其臣盂的情形。鼎的造型端莊雄渾,字跡瑰麗遹偉。其銘文嚴謹端莊,筆劃尖圓并用,體勢縱長挺拔,結字密致凝練,章法整齊有序,在書法上屬方筆壯偉一路;呈現(xiàn)出一種高華肅穆、瑰奇典麗、端重卓偉的廟堂之氣,已經具備了金文的特有精神氣質。長期以來被視作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ǎ玻┪髦苤衅?br> 《大克鼎》,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字跡特大,結體修長峻拔而具端穆之致。由于銘排列于界格之中,書風乃由自然而趨于整飭,是金文中的皇皇巨著。 《牆盤銘》也是杰構,筆劃婉轉含蓄而不失暢達,結體謹嚴密致,全篇整齊疏朗,整體氣息端穩(wěn)莊重中時露清新秀潔,堪稱西周金文代表作。 (3)西周晚期 宣王時的《虢季子白盤銘》是西周晚期傳世最大的青銅器,長方形,長一百三十點二厘米,寬八十二點七厘米,高四十一點三厘米。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虢川司。銘文一百一十字。記述虢季子白奉周王命征伐西北強族有所虜獲,受賞于周廟的事情。此盤字跡出于大篆而不盡相似,筆劃縱向舒展,轉折處圓勁,注意筆劃之間的平行、等分關系,結體修長,上密下舒,章法散朗,全篇看去優(yōu)雅清疏。論者以為實乃《石鼓文》之濫觴,由此而向小篆遞進,順理成章。近代攻篆者多取以為法。 厲王時的《散氏盤》,也稱《矢人盤》、《散氏鬲》,乾隆年間出土。盤腹有銘文十九行,滿行十九字,計三百五十字。記述矢人將大片田地移付于散氏時所訂契約,詳載核定土田經界及盟誓經過,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其筆劃一改典型金文的橫平豎垂、勻穩(wěn)工正,代之以欹側斜正、粗細不一;字形取方扁之形,而且右肩似乎稍向下垂,與其它作品的長方或近方、端正穩(wěn)重的體勢不同,在金文中可謂別構一格。習篆籀者多取以為范。這種風格出現(xiàn)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但聯(lián)系西周晚期的社會狀況,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分化的趨勢,應當是地域文化力量上升的必然反映。 《毛公鼎銘》、《虢季子白盤銘》、《散氏盤銘》與《大盂鼎銘》,在清代有“四大國寶”的美譽。此外的代表作品還有:夷王時《多友鼎銘》、宣王時《頌鼎銘》等。 總體看來,青銅器銘文的書寫、鑄造,不僅僅是為表達文字的內容,同時也反映了人們書寫、鑄造文字時的審美意識。例如筆劃的圓轉、方折、粗細、剛柔、曲直的變化,結構的安排,字、行的排列,以及均衡、對稱、疏密等形式規(guī)律的運用,都十分明顯地體現(xiàn)了當時書寫者的匠心,藝術性比甲骨文又有進一步的提高和豐富。 西周中、晚期的作品,在筆劃、結構和章法上的處理,圓熟自如,能夠充分利用工具和鑄造方法的特長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使文字的形式獨具一種凝鑄效果,端嚴肅穆、氣息高渾,令人觀之而有如入廟堂、如對至尊的敬畏感,然而卻又有慈靄溫婉、如沐春風的親切感,通常認為,這應該是所謂“大篆”的特有氣息。這種氣息是非??少F的,在后世書法家那里產生了很強烈的共鳴,成為后來者孜孜以求的一種境界。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作品,也因此被認為是西周金文的鼎盛之作,學習大篆的典范。 此外,還要加以說明的是,商和西周時代還有其它記錄文字的載體,《尚書·多士篇》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考古尚未發(fā)現(xiàn)這樣的典冊。不過,卻有其他文字資料,如玉片朱書“束于丁”、陶片墨書“祀”字、《婦好墓石磬刻》等。由于考古所見有限,我們還不能對這些作品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但應該指出,它們保存了商和西周文字的另一種面貌。 ?。?、春秋、戰(zhàn)國金文 伴隨這一歷史大變動,文字的應用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特點。容庚說:“銘文的特征是文字圖案化,裝飾代替了書史性質”、“一般的共同趨勢是簡化”。不過,他的概括并不全面。 從藝術風格的角度看,這時期最為突出的變化,是地域風格的逐步增強,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一是向小篆方向演變;二是在一些諸侯國里出現(xiàn)了文字裝飾化的傾向。同時,在戰(zhàn)亂頻仍的情況下,文字的應用范圍大大擴展,為適應其需要,產生了明顯的文字簡化趨向,并進而導向了隸變。這兩大變化,構成了春秋戰(zhàn)國書法的基本發(fā)展線索。此外,在春秋早期,典型的西周大篆風格仍有所延續(xù),構成春秋戰(zhàn)國書法的第三條發(fā)展線索。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們稱作:西周大篆風格的延伸、地域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小篆化和裝飾化)、隸變。典型西周大篆風格的延續(xù)主要存在于金文中,隸變主要發(fā)生在簡牘書中,只有地域化是金文、簡牘中共同存在的。 ?。ǎ保┑湫臀髦艽笞L格的延續(xù) ?。ǎ玻┙鹞牡牡赜蚧l(fā)展 東土系:齊、魯、邾、莒、杞、鑄、薛、滕; 綜合來看,這一階段的金文確實非常紛繁復雜,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找出其中有歷史共同性的一條發(fā)展線索——這就是規(guī)范化。在三個系統(tǒng)中,西土一系,主要是這條道路;而東土、南土兩系,也出現(xiàn)了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作品。雖然三系之間的文字形體差異很大,但在這條道路上的作品,卻在形式上體現(xiàn)出一定的共同點,這就是筆劃的均勻化、結構的合理化。這是文字的應用特性所規(guī)定的,也是人們不斷進行形式探索的結果。文字的規(guī)范化,是文字在應用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對文字進行美化時的一種道路。不妨這么說,假使不是秦統(tǒng)一了中國,而是其它六國之一統(tǒng)一了中國,也必然會出現(xiàn)一種形式上類似小篆的篆書字體,作為規(guī)范的文字體式。 同時,還需要說明的是,文字的應用性在這一時期還帶來了另一種變化,這就是文字的俗化。裘錫圭先生說:“春秋戰(zhàn)國之交,舊的貴族階級逐漸為新興剝削階級所取代,文字開始擴散到民間。進入戰(zhàn)國時期以后,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變化和迅速發(fā)展,文字的應用越來越廣,使用文字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文字形體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這主要表現(xiàn)在俗體字的迅速發(fā)展。”這種情況,必然影響到青銅器銘文。前面所舉各例之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這類受到俗體字影響的作品,如河南泌陽官莊出土的《平安君鼎》蓋銘、秦國的《大良造鐓》、《高奴權》等銘文。 ?。?、秦國《石鼓文》和《詛楚文》 《石鼓文》,唐初發(fā)現(xiàn)于陜西鳳翔三畤原,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共十石,每石約一米高,其形如鼓,故通常稱其“石鼓”,所刻文字為“石鼓文”。文為四言詩,述秦國國君游獵事。其刻制時代,尚無定論,約在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演進過程中的重要資料。其字猶存大篆典型,但筆劃趨于均勻,體勢趨于方整,已有小篆風度。因系原石,歷來受到寶愛,由唐至今,每視為國寶,詠贊極多。師法者或強調其大篆氣息,求其高古,或取小篆之意參之,得其勻穩(wěn)端重,左右逢源皆得如意。 《詛楚文》,戰(zhàn)國中期以后秦石刻,內容為秦王祀神制克楚兵復其邊域,每告一神即刻一石。原石早佚,傳宋代先后發(fā)現(xiàn):㈠嘉祐年間鳳翔開元寺出土的《巫咸文》,宋徽宗時取歸御府,共三百二十六字。㈡治平中發(fā)現(xiàn)的《大沈久湫文》,共三百一十八字。㈢蔡挺所得,后藏洛陽劉忱家的《亞駝文》,共三百二十五字。原石宋時亡佚,所傳拓本都系翻刻?,F(xiàn)存摹刻在《絳帖》和《汝帖》上的是前兩種,已失原形,不過骨架猶存,可以看出與小篆的淵源。 5、春秋、戰(zhàn)國簡牘帛書墨跡 ?。ǎ保逗铖R盟書》和《溫縣盟書》 ?。ǎ玻冻瘯?br> 楚帛書的文字具有典型的楚地地方特色,起收筆鋒運用的變化不大,筆劃呈弧形而且傾斜,富有動感;字形多取扁勢、側勢,有一種自然隨意的效果。 ?。ǎ常┖啝?br> 這些楚簡與楚帛書接近,不以規(guī)范、工整為追求目標,而首先滿足書寫、制作時的便捷要求,因而用筆簡捷、字形欹斜。楚簡的應用性更突出,因而這些特點更強烈。如江陵望山簡結構疏密調整甚巨,大開大合;《信陽楚簡》結構錯落,起筆時每有重頓,形如釘頭,灑然自得;《長沙仰天湖楚簡》用筆雄放;《包山楚簡》則或沉著或靈秀??傮w看來,既統(tǒng)一又有較大變化,顯示了活潑的生機。 秦簡牘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主要是青川木牘。1980年四川青川縣郝家坪戰(zhàn)國墓群第50號墓出土,計有2枚,時間約當秦昭王元年(前306年)左右。 《青川木牘》只有一枚正面字跡清晰,其余皆殘損過甚,不可識讀。內容為更修田律、律令、修改封疆、修道治會、筑堤修橋、疏通河道等六事。文字學家認為其字體屬古隸。篆書圓曲形筆劃已漸漸被分解為直的筆劃,體勢平正并趨向隸書的扁勢,波磔已有萌芽跡象。由此可見,在戰(zhàn)國晚期,隸書字體已逐漸成形。 二、秦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嬴政自號“始皇帝”,國祚雖短,卻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秦推廣小篆,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文字的分化。秦同時還推行了隸書,使之逐步成熟。 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戰(zhàn)國秦文字的進一步整理、推行。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詔、刻石、符印等。現(xiàn)在可見的秦小篆作品主要就是這三類。 《史記》記始皇帝立國后四次出巡,刻石七處,分別是:《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瑯琊臺刻石》、《芝罘刻石》、《芝罘東觀刻石》、《會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為證明其出于始皇,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詔。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僅《瑯琊臺刻石》和《泰山刻石》。前者殘存一面,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后者殘存十字,在山東泰安岱廟?!稁F山刻石》、《會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刻石》則只有后人摹本。通常認為秦刻石的書寫者為李斯。秦刻石文字筆劃整齊劃一,轉折方圓并用,有如曲鐵,富有彈性;橫、縱排布秩序井然,講究對稱、平行,因而結構均勻工穩(wěn),比例極為協(xié)調。雖然看似有些刻板,而實際上仍是生機盎然。 (2)虎符 ?。ǎ常┒攘吭t 金屬制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筆劃多直,轉折多方,筆劃排列往往不能均勻,結構時見傾側欹斜,疏密開合變化甚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處理隨機應變,因字布勢,故無論單字還是全局,均有質樸率真的特質,與嚴謹密致的刻石在風格上有巨大的差異,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陶制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制成,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圓轉暢達的特點。草率簡捷,天真爛漫。這種風格面目,近來已日漸引起關注。 ?。?、秦隸 主要是《云夢睡虎地秦簡》。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發(fā)掘墓葬12座,時間是戰(zhàn)國末年至秦。其中4號墓出土木牘2件,內容是家書;11號墓出土竹簡約1150件,內容主要是墓主“喜”的編年記等,最晚至公元前217年,距秦立國已經過了4年時間。其書寫風格有較大的變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時期隸書的發(fā)展水平以及書寫者的書寫水平。從整體上看,介于篆隸之間,而隸書的因素已經非常突出。 ?。ǎ玻┩呶奶瘴?br> ?。?、秦代書法家 推行小篆的參加者趙高、胡毋敬,應當也是小篆書能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