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廣西大地在南明軍與清軍相互廝殺、反復攻守下,正處于一個極其動蕩苦難的歷史時期。順治十三年(1656),清政府基本控制了廣西,但由于當時廣西人煙稀少、十室九空,再加上一定抗清勢力的存在,清政權尚不穩(wěn)定,故廣西在整個順治朝都沒有開爐鑄幣。為解決廣西地方的軍需民用,清政府只得調撥大量其他省錢局鑄造的本朝制錢投放于廣西。 康熙五年(1666),坐鎮(zhèn)桂林的廣西將軍孫延齡奏請清王朝,欲鑄錢以資政費軍需??滴跗吣辏?668),清政府準其奏,在桂林府設廣西省錢局,開爐鼓鑄康熙通寶錢,乃為廣西鑄清制錢之始??滴跗吣陱V西省錢局鼓鑄的制錢,按戶部規(guī)定,每枚重一錢四分,今約合4.4克,每年定額25760串,每串千枚,但當年只鑄了24000串??滴蹙拍辏?670),因當時廣西人口稀少,鑄錢供大于求、成本高,錢價低而停鑄??滴跏四辏?679),廣西省錢局復開,兩年后又因成本過高,有虧損之憂而停鑄??滴醵辏?683),剛剛經(jīng)受過三藩之亂戰(zhàn)火洗禮的廣西,于此年又重新開爐鑄錢,以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并遵照清廷之令,將制錢重量從一錢四分改為一錢;直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復遵令恢復鑄重一錢四分制錢。 在整個康熙朝的61年時間里,廣西省錢局屢開屢停,前后開鑄44年,共鑄造制錢1131680串,計113168萬枚,數(shù)量不可謂不大,然質量上乘,尤其早期所鑄一錢四分重錢的質量在清錢中居首位。廣西省錢局鑄造的康熙通寶量雖較多,但白銅者卻極為少見,筆者藏有一枚康熙通寶廣西省錢局白銅錢,其錢文楷書,正面鑄“康熙通寶”,背面穿左鑄滿文“桂”,穿右鑄漢文“桂”。錢徑25.2毫米,穿徑6毫米,厚約0.8毫米,重4.5克。此錢色澤溫潤,白正如銀,精美異常,讓人愛不釋手,不僅可以看為白銅錢的標準器,同時也是反映清初廣西政治經(jīng)濟狀況的實物資料。 |
|
來自: 老劉tdrhg > 《1、錢幣/票證/首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