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始鑄于1078年的宋神宗趙頊期間的元豐通寶,因其鑄量特多、名品稀少,除大小字隸書——所謂東坡元豐者外,幾乎無精品可言。加上近期出土量大,少則數(shù)十斤,多則以噸計(jì),社會儲量豐富,因而這種錢幣很少被泉友所重視,并被不少泉友冠以“垃圾錢”而不屑一顧。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元豐通寶千余年來社會存量中并非都是垃圾錢。筆者收藏錢幣20余年,宋錢收藏為大宗,元豐錢更不在少數(shù)。我的親身體會是,宋錢是個寶貴的“富礦”,大有潛力可挖。元豐古幣鑄造整齊規(guī)整,字口深峻清晰,重量大小懸殊不大,只要精心挑選,仍可從常品中發(fā)現(xiàn)異品,這里介紹兩品: 圖1所示為篆書元豐通寶異“寶”異“豐”小平錢(正面),錢徑25.1毫米,寬緣達(dá)3.2毫米,重4.2克。其獨(dú)特之處是字異,篆書,但與普品篆書不同之外是“豐”和“寶”兩字。相比之下,普品錢幣“豐”字中包圍上半部的“一弧”幾乎呈半圓形包圍之勢,而此幣的這“一弧”僅有普品的一半長;尤其是“寶”字,行家們稱元豐篆書為“長冠寶”,而此錢寶蓋頭下垂一半,行家稱為“中冠寶”,是少見的一種版別。 圖2所示為篆書元豐小平背“二”錢(背面),錢徑25.5毫米,厚1.2毫米,穿6.5毫米,重3.7克,質(zhì)地為青銅。此錢從正面看是一枚非常普通的元豐小平錢,但背面左上角有長約2.7毫米的兩橫線,形成很清晰的“二”字,筆畫長短一致,絕非流銅、沙眼造成。筆者早前曾在某錢幣刊物上看到介紹元祐通寶小平背“二”的文章,說明北宋小平錢背有“二”字記號的絕非這一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