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約建于公元11世紀至13世紀初,這座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將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和西夏特有的黨項族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高山和沙礫之間,被譽為“中國金字塔”的9座帝王陵已屹立近千年。2012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將西夏陵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目前,西夏陵正朝著“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邁進。 1938年,一位名為卡斯特的德國飛行員駕機飛過寧夏平原,在收錄其航拍作品的《中國飛行》一書中出現(xiàn)了西夏陵的照片,這是西夏陵近代首次出現(xiàn)在世界面前。此時,距離這個神秘王陵的修建,整整900年。 公元1038年,生活在寧夏平原的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建立西夏,隨即將其祖父李繼遷和父親李德明的陵墓遷葬于賀蘭山東麓。 由于歷史過于久遠,加之留下的文字資料稀少,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若非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描述,西夏只是一個埋藏在歷史教科書某個角落的概念。但只有親身見識過西夏陵的人才會知道,這一歷史大門的魅力會有多大。 車子駛出銀川平原,越接近賀蘭山腳下,空氣中滄桑的味道就越濃烈。 初入景區(qū),游客的視線就會被四個復雜而又“奇怪”的文字吸引住。在景區(qū)的大門,“大白高國”四個西夏文字就像一個神秘的微笑,指示著這里是一個神秘文化的入口。西夏人崇尚白色,“大白高國”是他們對大夏王朝的自稱,這個“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的西夏王朝,前期與北宋、遼抗衡,后期與南宋、金鼎立。作為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無論是游目騁懷還是憑吊歷史,西夏陵都是最好的去處。 如今的西夏陵景區(qū)占地面積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區(qū)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50余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筑群體。陵園吸收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筑影響,構成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 僅在二十年前,西夏陵還遠沒有如今的樣貌。遠遠望去,只是賀蘭山下的幾個大土包,蒼涼孤寂,大漠荒原。沒有建成現(xiàn)在的旅游路線,更沒有博物館集中展現(xiàn)神秘的西夏文明。如今,西夏陵已經(jīng)今非昔比,不僅有專門的旅游開發(fā),西夏博物館也是國內最集中展現(xiàn)西夏文明的專題博物館。 從博物館走向陵區(qū),賀蘭山下的三號陵孑然矗立,在藍天綠地、黃土群山之間沉默不語,又像在訴說著什么。三號陵塋域面積15萬平方米,是西夏陵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最大和保護最好的一座,考古專家推測其為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的“泰陵”。 西夏陵每座帝陵陵園都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的門衛(wèi),聳立于陵園最南端。 在“大白高國”的文字下,西夏陵集中展現(xiàn)著神秘的西夏文明,也默默講述著一個民族從興起到輝煌,再到退出歷史舞臺的進程。 1972年6月,蘭州軍區(qū)某部在賀蘭山下修筑一個小型軍用飛機場時,驚人的發(fā)現(xiàn)了西夏文物,通過對出土的西夏文字進行考證這處大型的遺址就是西夏陵。一時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吧衩氐钠孥E”、“東方金字塔”,一個又一個頭銜和榮耀的背后,點出了西夏陵最被外人所稱道的一點:神秘。 西夏文明的神秘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其一就是其復雜的文字——西夏文。 西夏文字由開國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等人創(chuàng)造,吸收了漢字的結構和筆畫,融入了黨項人對文字的理解。雖然都是方塊字,但是西夏文字更喜歡用撇捺,幾乎每個字都在十畫以上。雖然西夏建國時間短暫,但其完整的文字體系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應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西夏陵區(qū)出土的大量西夏文殘碑,風格多樣,碑刻內容豐富,不僅是西夏歷史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這一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再現(xiàn)。 西夏陵園在吸收中國古代漢族皇家陵園建筑形制風格的同時,又受佛教建筑的巨大影響,使?jié)h族文化和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中華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在中國陵寢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陵園建筑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于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構,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筑史上無前例,是黨項族的創(chuàng)造。 塔是佛教建筑物,實質上是埋葬佛骨或高僧的墳墓。從陵臺建成塔式反映了西夏帝王篤信佛教,也可以說明西夏陵園的塔式陵臺是佛教文化與黨項文化相結合的產(chǎn)物。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西夏陵區(qū)開展了多次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西夏文物,以其豐厚的西夏歷史文化沉淀、重大的文物價值和獨特的建筑形制,集中反映了西夏的歷史文化特點,向人們展示著西夏古國的文明史。題材豐富的石雕,既有唐墓石刻的沉穩(wěn)和遒勁,又不失宋陵造像的細膩和嚴謹;鐫刻工整的西夏殘碑文字,不僅豐富了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字碑刻,也為西夏學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據(jù);精美碩大的琉璃鴟吻、造型奇特的屋脊獸和妙音鳥,光亮精致的筒瓦和滴水等建筑構件,展示了西夏陵園的建筑特色;工藝精湛的隨葬鎏金銅牛、石馬、鐵劍等,為研究西夏手工業(yè)水平及喪葬習俗提供了依據(jù)。 由于處在歷史和地理的雙重節(jié)點上,神秘的西夏也成為了不少專家學者破譯中原地區(qū)對外交流的重要一站。尤其是對于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研究,更是讓西夏文明愈發(fā)顯得神秘?!按蟀赘邍边@個西夏人自稱的國號,就傳遞出些許藏傳佛教意味。 遠在西夏建國前,佛教便在黨項中傳播,西夏的歷代君主都是虔誠的佛教信仰者,不僅帶頭信仰,到處修建寺廟,還將佛教定為國教,要求官員拜佛、百姓皈依,在其境內僧人眾多,塔寺林立,贖經(jīng)、譯經(jīng)、施經(jīng)等佛事活動空前興盛。 值得稱道的是,舉世聞名的漢文《大藏經(jīng)》,先后經(jīng)歷了許多朝代,花費了近千年的時間,共譯出6000多卷,成為佛教史上的盛事。而西夏文創(chuàng)制不久,即開始將漢文佛經(jīng)翻譯成西夏文,僅用了53年的時間,就譯成3579卷佛經(jīng),平均每年譯出近70卷佛經(jīng),就其譯經(jīng)速度而言,在我國譯經(jīng)史上乃至世界翻譯史上都是一個驚人的創(chuàng)舉。 這部西夏文《大藏經(jīng)》,比藏、滿、蒙、傣幾種文字《大藏經(jīng)》的形成要早兩個多世紀,是我國最早翻譯并印刷發(fā)行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的《大藏經(jīng)》。但不管西夏帝王如何虔誠向佛、頂禮膜拜,普渡眾生的菩薩最終也未能挽救西夏亡國滅種之災。 歷經(jīng)189年后,曾在中國歷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宣告滅亡,就連黨項族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悄然隱去。由于西夏典籍、文書付之一炬,文物、古跡毀壞殆盡,為后人留下了數(shù)不清的難解之謎,西夏便成為“絲綢之路上消失的神秘王國”,時至今日,唯有屹立于賀蘭山下的一座座陵墓,還能使我們想見西夏王國昔日揮戈雪山、彎弓瀚海,坐鎮(zhèn)萬里疆土的輝煌盛景。 [西夏王陵被發(fā)現(xiàn)并確定后,一時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等一頂頂桂冠接踵而至。] 由于西夏陵特有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地位,早在1988年,國務院便將西夏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7月,國家文物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加強寧夏文化遺產(chǎn)工作框架協(xié)議》。在此基礎上,國家文物局更是推出重大舉措,將西夏陵申報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為2015年的重點扶持項目。 隨即,2011年11月,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正式啟動。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申遺工作已進入“快車道”。這不僅體現(xiàn)了西夏陵本身固有的魅力,也凝結著銀川市委市政府的心血與汗水。 在通往“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道路上,西夏陵就像銀川這片土地一樣,性格沉穩(wěn),一步一個腳印。2012年,西夏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2013至201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超過1億元。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西夏陵申遺已經(jīng)駛入良性循環(huán)的快車道。 聯(lián)合國認證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六條標準,符合其中一項者便有機會入圍,而擁有千年歷史的西夏陵,符合其中的三項規(guī)定。主持西夏陵申遺工作的官員對《鳳凰周刊》記者稱,西夏陵見證了亞洲文明史上一個民族在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替作用下產(chǎn)生的融匯與沖突過程。在人類文明史上,西夏陵有著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和貢獻。 “西夏博物館遷建工程已經(jīng)啟動,2016年底前將完成主體建筑工程”。在新博物館的設計藍圖中,記者發(fā)現(xiàn)新的博物館將更具有西夏韻味,和整個西夏陵景區(qū)融為一體,不顯突兀。 2015年11月10日,“西夏陵突出普遍價值學術研討會”在銀川召開。國內30多名權威專家齊聚銀川,為科學推動西夏陵申遺工作出謀劃策,西夏陵申遺也由此進入沖刺階段。在研討會上,來自北京、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的學者,不僅深入探討了西夏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為編制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文本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學者們還歷史性地在“一帶一路”大戰(zhàn)略下重新定義了西夏陵申遺的重大意義。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副主席姚愛興表示,西夏陵申遺,不僅有利于對它的保護與弘揚利用,而且對促進西夏文化交流、打造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戰(zhàn)略支點,也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西夏陵申遺宣傳片及大型紀錄片《西夏陵》已由中央電視臺金鐵木導演執(zhí)導并正式開拍,為整個神秘的黨項文化帶來最生動的詮釋。目前,這一紀錄片正在緊張的拍攝制作過程中,2016年底,將會在全世界面前展示西夏陵的特有魅力。彼時將會是西夏陵沖刺申遺的最關鍵時刻,也是向世界展示西夏陵魅力的最好時機。這座神秘的千年帝王陵,屆時將以更為貼近歷史的面貌打開時間深處的大門,供全世界一窺那短暫、輝煌、多元的西夏文明。 |
|
來自: 真友書屋 > 《傳統(tǒng) 傳承》